
你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嗎 ?
更新于 2017-02-18 ? | 瀏覽次數 0
什么是舒適區?
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里,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松、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別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例如,習慣了右手刷牙的人,讓他用左手刷牙,他會很不舒服。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寫字的人,請他用左手寫字,他也會不適應。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理舒適區內,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寫字。
舒適區是怎么形成的?
舒適區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人們固有的習慣、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使人們處于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的典型特征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人們常常感覺放松,不愿被打擾,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自己的為人處世模式。例如,有的人有強烈的利他意愿,有雙贏思維,善于協作增效;而有的人不愿和陌生人交談,不愿被人批評,不愿按規定時限做事,不愿主動關心別人……總之,人們處于一個只屬于自己的領地。
明知道這改變可能帶來不同的機會,但卻退縮。明知道自己所在的“舒適區”除了舒服并無價值,它唯一能保證的就是讓你不必擔憂未知,但它封死了你更多的通路。
舒適區看似穩固,實則危險。首先,它讓你養成了怠惰的毛病,蒙蔽著眼睛看不到別人都在進步,都在學習,都在努力提高;其次,它也最容易被摧毀,當某個外部因素稍稍一變:某個熟人的離開,某種目標的遷移……你的舒適區就可能會被摧毀。
改變是一個人學會自由的開始。這有點像疫苗,你焦慮于改變要帶來的重新適應,這焦慮(而非危機)提醒你去集中注意觀察與學習,先將自己裝備好,為自己贏得更好的未來、更多的選擇提供條件。
就像一本書《反脆弱》里說的例子,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堅強,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于壓力、混亂、波動和動蕩。作者塔勒布說,我們需要適時出現的壓力與危機,才能維持生存與繁榮。
面對改變,你感到未知的焦慮,可這未知同樣帶來機會,一個全新的自己,一個需要去適應、去學習的自己,有很多可以學習,有更多可以提高,可能會見到更富有教益的人,而不是眼前的一點點風景。
當你在焦慮中度過最初的時刻,你就會發現這并不難,你會在新的情況中找到新的平衡點,這個點建立在你最擅長的那些地方。從這個點出發,你就可以試著繼續拓展,繼續嘗試,去實驗你想實驗的東西,去爭取你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