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遇,是激情至上還是依戀不能
更新于 2019-03-07 ? | 瀏覽次數 0
激情的愛情會發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
青春期,是很多人遇見愛情的首站?;蛘哒f,有些青少年迫不及待的開始了生命中的第一段愛情。浪漫且理想化的色彩,觸電和震顫的心靈感受,美麗的激情往往和對愛的絕望交織著。上入天堂,下入地獄,前一秒的愛與后一秒的恨,戲劇化的內心戲重復上演,讓人癡迷。
不知道是否有人留意到,青春期這個生命階段,本就讓人不安心。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身份危機的心理任務,就在這個階段開始。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開始面對“我是誰”這個謎面。然而,謎底卻不是一朝能揭示的。懸在半空中,既感受不清自己和世界的關系,也沒有路徑抵達一個對的自我探索的方向。
混亂的自我感受、矛盾的對內對外的看法、想象的全能和現實的挫折、“我”能否被世界容納,還是會被遺棄,這些議題都會鑄就成一個囚籠,幾乎每個人在青春期都會在這個囚籠里待上一陣子。
幸好有愛情,它的出現就像焦灼的嬰兒被送到母親身邊,嬰兒感受到母親,慢慢平靜下來。焦灼中的煎熬、可怕的幻想,在母親的懷抱里自然就被稀釋了。嬰兒通過母親的在場,從即將崩潰的狀態中存活下來,不僅能感受到母親的在場,還能感受到母親以外的輕風、光影、人聲。嬰兒前一秒還被迫地卡在瀕死的體驗中,這一秒,恐懼像是從未現身過,它只感受到了世界的寧靜和美好。
當青少年遇見愛情的時候,愛情的魔力,自然也就把青少年從正在面臨著的復雜議題中拯救出來。直面自己,也許要人到中年,生命過半,親身經歷過莫大的痛苦,才敢閉著眼睛,對自己實施無麻醉手術。
而當青少年面向成長,不可避免地經受成長之痛時,退行到生命之初的原始狀態是一種可行的自我保護。哪里有成長,哪里也會有退行。愛情的發生,既讓青少年部分地躲避了成長的地震,也讓他們重溫了原初的母嬰關系。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或者回憶,也許會同意,愛情發生的時候,都是我們在生命的某個時段,孤立無援又自我迷失的時刻。
要不然,不會有那么多人在回憶自己曾經愛過的人時,想不清楚當初自己愛那個人什么。也會奇怪怎么就愛那個人愛成那樣。我所說的愛情,指的是激情至上的愛情。它是銷魂、迷醉、患得患失、沖鋒陷陣、義無反顧、身不由己,甚至失去了現實檢驗的愛情。
這樣的愛情,讓人既愛又怕。如果此生沒有過一回,會遺憾,如果有的太頻繁,又讓人耗竭。但是它的到來,與你對它的渴望和需要沒有一點關系,因為它是魔性的再現。
弗洛伊德在100多年前就說過,所有的戀愛狀態都在重復嬰兒期的原型。戀人之間的凝視、輕撫、擁抱、親吻,這對戀人的自我消融,合一的融合狀態讓世界的燈全部熄滅,燈光只投在這對戀人的身上。這些我們所熟知的戀愛狀態,哪一點不像母親和嬰兒呢。
激情的戀愛狀態,就是嬰兒對母親激情而原始的愛的再版。
談戀愛談久了,激情消逝,漸入平靜的狀態,讓很多人不好忍受。有些人在多年婚姻里,也再體驗不到觸電和銷魂,尤其是性愛里,會感到落寞和無意義。外遇的發生,在這類人的心靈深處,就是久旱逢甘露。終于能夠再次經驗到極度震蕩的激情,本來就快要睡著的生命,突然醒來,春風得意、回光返照都能形容這類人的新活力。
弗洛伊德在100多年前還發現了“移情之愛現象”,發現了女性病人會愛上男性分析師。這種分析中所發生的愛,就是充滿激情的、渴望滿足的,分不分析已經不重要了,最緊要的是,迫使分析師滿足她對他的渴望。
這是一種對分析的阻抗,以偽裝成愛的形式打斷分析,并將分析師從分析的位置上拉下水,讓他喪失了專業和權威。這雖然是表達愛,但其實是對分析師的攻擊。女性病人此時,她本來具有的在分析中的功能——聯想和記憶,也被見諸行動擊退,用行動防御自己更深的無意識浮現。
有當代精神分析師認為,這種情欲化的移情現象,本質上是嬰兒對母親的渴求,只是以一種誘惑的情欲的方式來施展,這種渴求中既有對母親的愛,同時也有敵意和攻擊的恨。
回到之前所說的婚姻中注定的平靜和平淡,這對某些人可能意味著關系的死亡,以及自我正在關系中消亡。這與嬰兒獨自待著,感受不到母親,而感到正在被毀滅,幾乎是類似的體驗。嬰兒會本能地急切又瘋狂的尋找母親,直到母親出現,風暴過去,融合再現。
這是否會讓嬰兒對這個過程上癮?也許說上癮并不恰當,因為這就是嬰兒心靈的需求。然而,如果一位母親或者養育者,常常消失在嬰兒的視線中,嬰兒是否會強迫性地需要重復這個“失去-獲得”的體驗以及對應的控制感。
這個控制感是否會成為嬰兒以后常常使用的,用來抵擋可怕的幻想的自我保護方式?在未來,這個方式是否會以自動化的方式運轉。也就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每當在心靈深處感受到恐懼時,就會退回到嬰兒的狀態,在現實中尋求一個母親的替代者,供給自己一種“重新獲得”母親的重要體驗。
如果這類人所渴求的激情關系,隨著婚姻關系的沉淀,逐漸消逝,轉化成為了一種平靜的、安寧的、安全的關系,恐怕這樣的關系特質,并不符合這類人的需求。當然,在這類人還是嬰兒的時候,母親并沒有提供給它這樣一種“相互存在性”的關系。他們對這樣的關系很陌生也會很排斥。
他們會把平淡體驗為死寂。外遇往往會在他們感到快要死寂的時候降臨。就像給溺水的人以呼吸,在外遇的激情本質中,他們又像回到了水中的魚,終于回到了心靈的故鄉。
所以,有外遇的人,常常有外遇。沒有外遇的人,總沒有外遇。
也許有人會想到另一種情況,外遇不是因為厭倦平淡,而是伴侶長久地讓人失望。
人終生都在內在渴望一個可以依戀的人,一段可以讓自己依戀,不會被喪失感圍剿的關系。依戀與母嬰的融合不同。依戀是,有一個人為我們在那里,這是一種關聯感,在這種連接中,并不是為了滿足某些特定的需要。它就像呼吸,像背景一樣的存在。在我們確認有個人為我們在那里,我們就可以在它處探索與追求。
當一個孩子與母親建立了安全的依戀,他就會安心膽大地向外探索。而如果發生了一些事情,可能會威脅到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時,探索行為必定會停止,重新修復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系,是孩子最迫切的需要。
婚姻關系,某種程度上是一段依戀關系。每個人都會把對依戀的需要放入到婚姻中,也必定會把這個需要投入到伴侶身上。在雙方都是安全依戀模式的狀況下,兩個人都能適應和享用婚姻生活的平凡和平淡,放棄對原始母嬰激情的強迫性需要。
這里的放棄并不是意識上的自我控制,而是壓抑至潛意識中,也就是被成熟地防御了。就如同精神分析所說的,孩子與父母融合的愿望在好的情況下,最終被成熟地防御了——壓抑到潛意識中。
然而,如果雙方的依戀模式是回避的或者焦慮的,婚姻關系中的依戀特質,會讓一方或者雙方對依戀的需要都如履薄冰。對依戀焦慮的人,會迫切需要融合。對依戀回避的人,會對自己的依戀需要和伴侶的依戀需要心懷恐懼。
嬰兒對母親最初的愿望是融合。母親的時時在場,會滿足嬰兒的融合愿望,然后又能從融合中分離出來。就像前面所說,如果母親的在場最初不受嬰兒的控制,嬰兒就會強迫性的渴求控制母親,或者過早地抑制對母親的需要。這在初期是對激情至上的愛尋求或者回避。而接下來,這也會讓嬰兒在2歲左右,形成它的內在依戀模式:焦慮的或者回避的。
如果一個人在婚姻中,無論任何原因,對依戀的需要不能被回應,這都重復了早期的嬰兒期體驗。去外遇,尋求激情的母嬰體驗,或者放棄依戀的需求,也放棄對激情的需求,退回到封閉的原始自戀狀態。
這篇文章只是在描述激情的戀愛,和穩定的依戀兩種關系風格,也是對異常復雜事情的幾種可能性的探討,同時也不涉及任何建議。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