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得知原來的同事萍萍離婚了,朋友唏噓:
以前看她那些對象都不靠譜,全都不到一年就不要她了,去年好不容易得到她結婚的消息,沒想到半年又離了婚。
萍萍樣貌出眾,能力優秀,為何偏偏在感情上屢戰屢???
為什么好女人,卻總是遇不到好男人呢?

大部分親密關系,都是與父母關系的翻版
很多好女孩認為,對自己足夠好的男人就是好男人。
抱著這個標準去擇偶,結果發現好景不長,只要感情穩定了,曾經將自己捧在手心的男人,就如同變了一個人,關系也面臨破裂,兜兜轉轉,始終不得幸福。
于是怪命運不公平。
其實童年與父母的關系,以及父母的婚姻質量,都是左右我們親密關系的命運推手。
當萍萍抱怨自己遭遇時,她渾然不覺,那些不夠好的男人,是她主動選擇的。
萍萍的父母在她三歲那年就離婚了,很快父親重組了家庭,很少來看她。
萍萍說,小時候見父親成了最大的心愿,當心愿落空,那種被拋棄的委屈就在心里扎了根。
得不到父愛的萍萍非??释袀€男人能取代父親來陪伴和照顧她,所以每當有男人對她好一點,她就如飛蛾撲火般投入一段關系里。
和很多遇到渣男的女人一樣,對親密關系的渴望程度會阻礙她們去辨識男人。
她們來者不拒,加上小時候受到父親“壞”的影響,為她們指引錯誤的路標,導致她們長大后成了渣男收割機。
這和某些在童年里經歷過父母出軌的孩子一樣,由于對出軌方的排斥,她們對婚姻所有的訴求就是:只要對方不出軌,不背叛我。帶著“被出軌”的恐懼進入婚姻后,她們會密集關注丈夫的行蹤,直到將所有可疑點串連成線,最終把丈夫成功塑造成信棄義的出軌男。與其說是自己遇上渣男,不如說是我們受潛意識的推動,去吸引或者塑造了與我們內心信念符合的渣男。即使這些關系會使我們反復受苦,至少痛苦是熟悉的、安全的,我們便不愿意離開。我們心底也認定,這比陌生的、不熟悉的相處模式要好。然而我希望你知道,這并不是一個“舒適圈”,這是畫地為牢。讀者小小說,她的家庭特別不和諧,父親賭博,母親抱怨,家里三天兩頭就吵得雞飛狗跳。從小她的愿望就是要遠離父親這樣的男人,不做母親這樣的女人。但很快她就遇到了賭博成性,還背負高利貸的男友,當男友的真實面貌露出后,她陡然發現:原來我明著是要遠離父親,實則是在追隨母親。孩子對父母的愛是超乎想象的,一個人如未經歷巨大改變,基本會無條件追隨父母的生活印記。很多遭遇渣男的女孩,表面排斥父母的婚姻關系,但又甘愿成為母親的追隨者。小小就是如此,當她認識到自己在無意識追隨母親的命運后,她做了一個儀式——在心里將父母都放下。頓時,她整個人輕松了很多。找到痛苦的源頭,并釋放掉與父母糾纏的情緒,將父母生活的責任歸還給他們,讓自己的人生從原生家庭中分離開來,才能得到成長,遇見幸福。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說: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都有一副人生地圖,這份地圖是由童年就勾畫好的,卻在無意識中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因此,無論遭遇何種不幸,都可以通過修改潛意識圖景,來改變人生境遇。是的,我看男人的眼光確實不好(也是經歷過父母的離婚),那是因為我不知道什么叫好男人,現在我知道了,我也就找到了。這和小小的經歷類似,當她從父母的婚姻包袱中走出來,并有意識地在內心重塑好男人的形象時,具體到一眸一笑,甚至喜好和習慣,她就像造夢般的一步步將他移栽到了潛意識里。如今她夢想成真,先生不僅溫文爾雅,還頗具上進心和責任感。因為只要我們愿意,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覺察和努力,去改寫將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