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后臺就收到過很多「后悔」和這個人在一起的留言:
結婚6年,越來越沒話說了,而且一言不合就吵架。我真的是厭倦了這段婚姻,但是又狠不下心離開,畢竟還有孩子。
疫情期間和婆婆一起住了2個月,我才發現兩代人之間的相處真的好難。而我老公卻總是和稀泥,讓我更加難受。
和她結婚前,我一直覺得我們肯定會過得幸福的。因為她溫柔又善解人意,但是結婚之后卻發現她變得暴躁又不可理喻,我真的是選錯人了......
諸如此類的「抱怨」數不勝數,看起來大家的婚姻生活都水深火熱,并且都把錯誤歸結于——TA不是對的人。
現在在你身邊的這個人,可能就是你遇到的最「對」的那個人,只是打開方式錯了。一起去郊游,已經坐到車里,車都發動了,老婆突然想起來,哎呀忘了帶消毒濕巾,要回家去拿。拿完后,一上車又想起來,手機快沒電了,再去拿個充電寶。他們因為這些小事就經常會吵架,丈夫覺得老婆太焦慮了,浪費太多時間。家里總要有一個人負責操心這些事吧。既然丈夫不滿意,那以后在出門之前可以跟老婆劃拳,誰贏了誰來掌控這些事,輸的人什么都不用管。反而是丈夫發現,按自己大大咧咧的個性做這些事,只會更糟糕,最后還得請老婆幫忙。所以每次劃拳贏了,他就向老婆求饒,說我真的不行,還是你來吧,我幫你做點別的。之前他用的是一致性模型:為什么你這么磨蹭,這么焦慮?潛在的指責是:你怎么跟我不一樣?我這么放松,你這么焦慮,到底誰對?在咨詢之后,丈夫開始采用互補性模型,思考的是:我們能力有差別,怎么配合?在具體某一個任務上,是你來做更好還是我來做更好?這時候,他遇到的所有「不一樣」,就全都具有了正面價值。而要想讓親密關系長久美滿,離不開其他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一對夫妻,第一次回丈夫家過年,婆婆家是在一個比較傳統的地方。妻子主動申請做家務,第一天做飯需要有人打個下手,就讓老公來幫忙。我估計你能猜到,她作為一個受傳統觀念影響很深的人,她認為家務活就應該是女性的責任。媳婦第一次回家,就在她眼皮底下,把兒子叫過去干活,她覺得是一種挑釁。站在妻子的角度想這件事,估計肺都氣炸了:「怎么會有這么蠻不講理的人,明明是體諒你,讓你少干點活,怎么在你眼中,我還成了壞媳婦了?」你不可能單槍匹馬改造別人的文化,跟他們吵,不但沒用,還會鬧得大家都不愉快,何況一年就見一面,也沒必要。在這種環境下要怎么做,才能又讓自己舒服,又不會引起矛盾呢?我們完全可以不吵不鬧,也不受委屈。解決沖突不是非要2選1,我們完全可以找出能同時滿足雙方的第三條路。他要告訴自己的母親:「媽,您不了解,他們家的風俗跟我們不一樣。他們那邊,小輩夫妻就得在一塊干活,這是他們對長輩的尊重。」你發現了嗎?當我們懂得換個視角,換個方式去看待對方「缺點」的時候,就有可能讓「問題」轉變為「資源」,讓親密關系真正獲得圓滿。
Ps: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