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婚姻家庭 > 婚姻分析 >
    婚姻分析

    “我都是為了你好”:破壞一段關系,這句話就夠了

    更新于 2022-05-20 ? | 瀏覽次數 0

    成年人的世界,連痛苦都是全方位的:


    在大城市剛打拼得有點成績,想靠努力掙夠首付,卻被父母勒令回老家,找個穩定工作,相夫教子;


    新婚剛過半年,為了裝修瑣事,兩口子感情都快吵沒了,從一開始有聊不完的話,變成如今的無話可說;


    你費盡心思寫的方案,被老板一句話否定,而他的建議你覺得根本行不通……


    薩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獄?!?/span>


    人的痛苦,幾乎都是源于人際關系,哪怕對方一再強調,“我都是為了你好”。


    妻子、丈夫、孩子、父母、老板……為什么這些生活中原本最重要的人,卻往往成了我們的苦惱之源?我們又該如何走出人際關系的“地獄”,擁有幸福?


    《選擇理論》一書中,美國心理治療學家威廉·格拉瑟認為,人們之所以感到痛苦,錯不在某人某事,而是我們選錯了對待某人某事的方式。


    1

    這個世界生病了




    為什么人際關系時常讓我們感到痛苦?


    格拉瑟說,那是因為我們與他人的關系總會掉進“控制”的陷阱——


    要么是你讓別人去做他們不愿做的事,要么反過來,甚至,你們都試圖讓對方做彼此不愿意做的事。


    比如,吃完飯,你和伴侶都不想去洗碗,但其中一方會對另一方說:“喂,你應該去洗碗,因為我洗過太多次了?!?/span>


    可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前些日子,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的離婚事件引起了熱議。這位“真男人”轉讓了約合12.75億元人民幣的財產給妻子,然后凈身出戶。


    微信圖片_20220520100812


    先不論做法優劣,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北野武這段39年的婚姻,會發現其中充滿了控制與反控制。


    在北野武出名前,妻子曾去酒店當女服務生賺錢,來支持他的事業,這在當年是件很有勇氣的事情。


    兩人在1980年同居,1982年,北野武曾想和妻子分手,但沒有成功。隨后,女方父母偷偷用北野武的名章,給兩人登記結婚。


    這顯然觸及到了他的底線。于是兩人開始了長達36年的分居生活。其間,雙方均婚內出軌,可妻子堅決不離婚。


    1994年8月,北野武因為摩托車意外,造成半邊面部癱瘓,還是在妻子的悉心照顧下,才恢復過來。


    可是,這些年的相愛相殺,換來的卻是北野武在采訪里的一句:“妻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微信圖片_20220520100809

    但這段聽起來不像話的婚姻,卻折射出很多長期痛苦關系的現狀:


    明明是為了關系更親近,想讓對方變得更好,而嘗試控制對方,但這種做法卻把對方越推越遠。越努力,關系越疏遠,越痛苦。


    最可怕的是,人們對這種社交悖論,不但習以為常,還不覺得有問題:


    你做得讓我滿意,我就獎勵你,你做得不讓我滿意,我就懲罰你,這樣的想法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業,家長就把他關在家里,不讓他出去玩??山Y果呢,這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也更抵觸家長的教育。


    家長卻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了,于是加大懲罰力度,孩子更變本加厲地叛逆,從原本的不寫作業,變成了放學不回家,親子關系越來越糟。


    發現了嗎?控制的結果,必然是反抗。


    我們越是強迫在乎的人,就越有可能失去他們。


    微信圖片_20220520100805


    這背后,有一種“所有權思維”在作祟。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認為自己擁有他人,就會毫不遲疑地強迫他們聽從“指揮”——


    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讓你好好做作業,你就要聽話;

    你是我的女朋友,所以我不允許你跟別的男生吃飯;

    你是我的丈夫,所以你要把工資卡交給我。


    控制的本質,是因為覺得擁有對方,也擁有對他支配和控制的權利。


    格拉瑟認為,正是這種傳統的外部控制心理學,讓我們陷入不幸。


    事實上,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所以,他提出了“選擇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不應該讓外部的人或事控制,而是要自己選擇對待人或事的態度。


    例如,孩子纏著媽媽買冰淇淋,媽媽的反應可能是:“不行!剛吃過飯不能吃涼的!”這是一種控制的回答,孩子勢必不開心,因為他就是想吃冰淇淋。


    其實,媽媽可以有其他選擇。


    比如,給孩子買冰淇淋,讓他體會一下著涼肚子疼的感受,學會對自己負責;


    她還可以把買或不買的決定權交給孩子:“媽媽可以現在就給你買。但是你剛吃過飯,馬上吃涼的對胃不好。所以你想現在就吃,還是午覺睡醒后再說?”


    多半情況下,孩子不會再要求現在就吃冰淇淋。


    僅僅是因為媽媽、孩子的言行都是自己選擇的,同樣的情境,媽媽沒有生氣和憤怒,孩子也沒有怨念和委屈。


    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他選項,直接選擇了痛苦。


    微信圖片_20220520100802

    2

    為什么你會選擇痛苦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span>


    格拉瑟認為,傳統的外部控制心理學,不但破壞了原本健康的關系,也導致了無意義的內疚泛濫。


    就像男生對女朋友說:“你不要穿這么短的裙子”,女朋友一旦反駁,男生就會說:“要不是你是我女朋友,我才不管你?!?/span>


    但這種說法其實不會讓女孩覺得親密,反而會覺得被控制,被當成所有物。


    很多爭吵的根源,都是人們認為有責任要求別人,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而一件事情是對是錯,我們對它的態度是開心還是憤怒,其實都取決于我們內心的“優質世界”。


    這是格拉瑟在《選擇理論》中提出的獨特概念。


    我們眼中看到的大部分世界是一樣的,但感知到的現實可能差別很大。


    比如,同樣面對城市的車水馬龍,你可能覺得很繁華很熱鬧,但陶淵明卻可能覺得糟透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是他的優質世界。
    圖片


    優質世界從我們每個人出生后就開始在記憶中組建,它包含了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信息,就像內心的香格里拉。


    而所有的爭吵,都是從批評對方的優質世界開始的。


    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女孩夏天喜歡穿短裙,覺得好看涼快,符合她優質世界里的自身形象。


    而男生不同意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他的優質世界里,希望擁有一個衣著相對保守的女朋友。


    可因為我們習慣了外部控制,男孩在表達觀點時就成了:“因為你是我女朋友,所以必須聽我話?!?/span>


    這很難不引發矛盾。


    其實說服別人的最佳方法,從來不是控制,而是勸說對方把自己放進優質世界。


    比起“你必須聽我話”,更合適的說法,是說出自己的感受,給對方一個選擇。


    比如“你穿這么短,很容易走光,我擔心你出去被人盯著看,也不安全,要不要考慮換條長點的裙子?”


    比起控制別人最終慘遭對方優質世界的除名,
    更好的做法,是向對方解釋自己的顧慮,不強迫對方做決定,這才是獲得對方信任,得以留在對方優質世界的關鍵。


    不論是威脅還是懲罰,我們都無法改變別人優質世界的畫面。


    同樣的,控制自己優質世界的自由,也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獲得幸福的本質,是掌控自己的生活,說白了,就是合理地實現自己優質世界中的畫面。


    3

    如何選擇幸福?




    幸福和痛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選擇。


    舉個例子,上個月你給公司創造了一千萬業績,原本滿懷期待,可以得到一大筆分紅,結果老板只給了很少的獎金。對此,你陷入抑郁情緒。


    盡管這個處境是老板造成的,但格拉瑟認為,你依然可以通過做出更好的選擇,來改善自己的感受。比如找老板協商,或者換一份新工作。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接受這個事實,當你意識到這是你的主動行為,你就從被動的受害者境地里走了出來,感受也好多了。


    我們可以通過控制行動和思維,來間接控制感受和生理表現。也就是說,感受是可以被選擇的,而不是降臨到身上的。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痛苦無法避免,是因為錯誤看待了與他人的關系,把自己放在了控制或被控制者的角色。

    從控制關系中跳出來的關鍵,是把外界的刺激看作“信息”。信息不能強迫我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我們也就可以選擇忽略或隨機應變。


    比如,電話鈴響了,你一定要去接嗎?不一定,那只是一個信息,說明有人想和這個房間的某個人取得聯系。


    你可以選擇去接電話,這不是因為你不得不接,而是你想去接。如果你不想接,那你就選擇不接。


    真正造成痛苦的是這種情況:你明明不想接,卻認為自己別無選擇,不得不去接。電話鈴明明只是信息,你卻讓它控制了你。


    再比如,長輩說你老大不小,應該結婚了。


    如果你把它看成是“催婚”,情緒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焦慮、生氣,言語的防御性攻擊性都很強。


    但你只把這句話看成是一個信息,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種選擇:向長輩解釋,或者裝沒聽見,或者拂袖離去,等等。
    相信你會做出得體的選擇。


    微信圖片_20220520100753


    當你不把自己放在被控制的位置上,感受就會舒服很多。


    同樣地,如果長輩了解選擇理論,他的表述也會不一樣,可能會變成“侄子你今年已經25歲了,可以考慮下要不要找個女朋友”。


    《選擇理論》里提出,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由刻在基因里的需求強度決定的。


    一般來說,人們主要有五種基本需求——生存需求、愛和歸屬、權利、自由和樂趣。


    不同的需求強度,導致人們的個性差異很大,而且早在我們出生時就確定了,不會輕易改變。


    比起無意義的指責,想要維持一段關系,更好的做法是: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明確造成沖突的需求差異是什么,想辦法解決。


    紀錄片《人生果實》里,有對神仙夫妻——90歲的津端先生和87歲的英子小姐,自從丈夫退休后,兩人就回到了農村。
    圖片


    40多年的耕種生活,50多年的婚姻,老兩口之所以能保持感情和睦的秘訣就是:絕不勉強對方。


    老爺爺不喜歡吃蔬菜,妻子不會勉強他吃,但每天早上,她會默默把蔬菜榨成汁,幫丈夫補充足夠的維生素。


    面對做菜隨性的妻子,老爺爺也不嫌棄,妻子做什么就吃什么,兩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體貼對方,經營婚姻。


    其實不難發現,很多幸福的婚姻,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著選擇理論。


    比起控制,想要獲得幸福的關系,關鍵恰恰是放手:承認彼此的不同,攜手面對未來。


    正如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所說的:“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strong>
    圖片


    人生最可怕的事,不是出現難題,而是錯過一個個選擇的機會,看著人生逐漸失控。


    就像《請回答1994》里的那段話:


    “這世上沒有毫不遺憾的選擇,生活也沒有正確答案,只要堅信選擇的道路就是正確答案,并把它變成正確答案就可以了?!?/span>


    掌控人生的關鍵,不靠控制,靠選擇。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你也有選擇的權利。


    畢竟這世上最難過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上一篇:河南領先心理,婚姻情感專家陳玲先博士:“為什么婚前婚后兩個樣?”是什么讓愛情敗給了生活?? 下一篇:河南領先心理,婚姻情感專家陳玲先博士:婚姻還不好,看這里就知道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