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是我的!
更新于 2023-07-30 ? | 瀏覽次數 0
01 認識什么是“物化關系”? 有一些關系,并不是那么和諧健康,反而會成為我們人生發展的阻礙。這就是一種被物化的關系。 被物化的關系,也就是關系中的一方成為另一方的附屬品,失去個性化,成為“工具人”。 在物化關系中,往往只有“一個人被看見”,無法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看不到對方要的是什么,忽視對方的情感和需求,自私地要求對方歸屬和順從于自己,滿足自己,為自己付出,甚至會為了滿足自己去貶低對方、傷害對方。 《關系物化》一書作者指出,物化關系有三大指標: ① 只關注自己:物化他人的人只注意自己的利弊得失,對別人進行傷害;物化自我的人則只在意自己的形象而委曲求全,犧牲自己。 ② 忽略他人:物化他人的人無視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物化自我的人則無視他人對自己的付出,做出危害自己的行為。 ③ 單向性:物化他人的人喜歡我行我素;物化自我的人則以對方為先,貶低自己。 02 我們為什么會陷入物化關系中 我們本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思維和行為,但在人際關系中,為什么會出現物化關系? 為什么有些人會將他人看做自己的附屬品而肆意傷害,有些人則為了維系關系而寧愿抹殺自我,討好對方? 這一切的原因,都來自于我們想要滿足內心的基本需求——渴望與他人進行聯結,能夠被肯定、被接納、被認可,渴望愛與被愛。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一個需求層次理論。人們的需求是成長和進行各種行為的內在動機,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這兩種基本需求可以說都能輕易滿足,那么進一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成為了大多數人的主要追求。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家馬修·利伯曼認為,個體與人聯結的渴望,也就是愛與歸屬的社會需求,正是推動人們生活的優先需求。 在社會關系中被接納和肯定,能讓我們獲得歸屬感以及由此帶來的愉悅感。大腦內部有一個“獎賞系統”的腦區,能對這些人際關系中的行為表現產生應激反應,獲得滿足感。 這種情緒不止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也會對我們的生理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反之,在人際關系中被排擠和拒絕所產生的痛苦,會傷害到我們的身體。 為了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滿足,我們對人際聯結有著極大的渴望和動力,也會讓我們為此而寧愿在關系中物化或被物化。 03 物化關系有什么主要表現 有許多人深陷于物化關系之中卻不自知,最常見的就是在愛情中、親密關系中的一種有毒的博弈關系,也就是又愛又恨的關系。 常見的愛情物化關系表現有: ① 對戀人的過度控制——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是我的。 ② 用戀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因為你愛我,所以我是你的。 ③ 用戀人來展現自己的價值——戀人只是條件化的商品。 有些伴侶在戀愛關系中,把戀人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自己的一部分,將對方去人性化,以“愛”的名義貶低和打壓對方的價值,要求對方服從和依附于自己,剝奪其自由的思想和行為,以此達到控制的目的,滿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對方提出異議或有所不從,便指責對方不愛自己。 有些戀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或是極度缺愛,便將自己對人際關系和愛的渴望轉移到戀人身上,幻想對方能滿足自己,當作自己逃避現實的“麻藥”,用討好順從的方式去向對方索取滿足。 但是,卻忽視了對方的品質和感情的欺騙性,輕易被甜言蜜語所蒙騙,或是不愿意去面對現實,寧愿沉浸在一段物化的關系中被對方欺騙和利用。 有些戀人選擇伴侶則帶著功利性,不看重人品和感情,而是看對方是否有足夠好的條件,是否滿足自己的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是否可以提升自己的價值,比如外貌、身材、學歷、經濟收入、家庭條件、社會地位…… 在他們的心里,有一份清楚明白的擇偶“清單”和標準來進行挑選。他們想要找的是符合各種條件的所謂的“理想伴侶”,而不是出于情感和真心來發展這段親密關系。 在職場上、親子關系中,甚至在對自我的認知中,都存在這些類似的物化關系表現。 要么利用他人滿足自己的需求,通過關系對他人進行控制,獲取利益; 要么用討好迎合來獲得對方的接納和認可,體現自己的價值; 要么用關系將自己與對方捆綁,用物質來代替情感,束縛對方,也綁住了自己。 04 如何擺脫物化關系的傷害 物化關系并非是健康正常的人際關系,無法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滋養和成長。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健康正常的、滋養性的人際關系形態,擺脫有傷害性的物化傾向呢? 無論是哪種關系,要想讓我們的人際關系健康和諧,讓關系中的個體真正得到愛的滋養,最重要的是要經營好關系中的“雙向性”。它的含義是指: ① 對主體性的尊重:關心他人的存在和成長,認識到對方跟自己一樣是特別而獨立的個體; ② 具有自發性與主動性:主動給予愛和關懷,雙向付出,共同分享,彼此互相成就; ③ 進行動態性調整:根據雙方的需要不同來不斷調整和適應,接納雙方的差異性。 再回顧一下,前文提到的物化關系模式的三個指標:只關注自己、忽略他人、單向性。 在人際關系中,我們可以用這三個指標來進行審視和評估,及時覺察和防止關系的物化傾向,找出需要調整的部分并采取行動,避免傷害的發生。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了一段物化的關系中,產生不好的體驗,那么請勇敢地跟對方進行溝通,表達你的感受和想法,為自己爭取必要的權利。 如果感覺到自己在情感上受到了傷害,無法自我疏解,那么嘗試去尋求親友們的幫助,或專業人士的協助,也是必要而有效的方法。 如果對方拒絕溝通和改變,仍然以物化的態度和行為來對待你,那么盡快脫離這段物化關系,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和愛護。 遠離物化關系,才能讓我們在人際關系中得到真正的滋養和成長。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