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中是神仙眷侶,看起來彼此照顧、相敬如賓,實際上同床異夢、貌合神離?「ta 的條件跟我挺匹配的,門當戶對。」「年紀到了,差不多該有個伴了。」「在外漂泊,有個人在身邊,至少顯得沒那么孤單。」「也沒什么愛不愛的,過日子嘛,平淡是真」......
在日常相處中,你們各自都把錢算得很清楚,努力維持一種「誰也不欠誰」的平衡狀態;你們在家庭事務上友好協商,在生活瑣事里彼此謙讓,但你們卻難以在午夜夢回時談論彼此心碎的時刻,甚至從不把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對方面前。如同兩個十分有契約精神的同居室友,你們默契地履行著自己在親密關系中應盡的「義務」,而這僅僅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應該這么做。如果,你在親密關系中曾有過類似的狀態,那你可能進入了一段假性親密關系(irrelationship)。
「假性親密關系」作為在前些年流行起來的詞匯,雖然不屬于專業的心理學術語,卻也十分準確地概括了很多人在親密關系中的狀態。心理學者曾奇峰曾說過:「在普通人際關系里,我們會有所壓抑,但在親密關系里,我們可以『胡來』。」而假性親密關系則是,我們面對自己最親密的人,都難以「胡來」。在這樣的關系中,我們難以撕下偽裝的面具,把最本真的面貌暴露給對方。我們看似親密地生活在一起,卻從來沒有真正走進對方的內心。
在心理學的視角中,造成「假性親密關系」的原因與原生家庭有一定關聯。
發展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在依附理論中引入了「回避型依附」和「焦慮型依附」這兩個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在其幼年時期的情感需求若沒有得到養育者積極、有效的回應,則容易在親密關系中發展出「回避依附」或「焦慮依附」的情感依附模式。比如,一個小孩如果在傷心難過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反而招來一頓責罰甚至打罵。長此以往,ta就會認為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是不重要的,甚至是錯誤的。又或者,父母自己也不會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習慣性地通過情感剝削和權力控制的方式對待小孩。為了不受到傷害,小孩在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一套自我防御機制,變得難以袒露和表達真實的自我。
而當這樣的情感表達模式沿用到與伴侶的親密關系中時,就會出現「假性親密」的情況。因為認為自己的真實情緒是不重要的,所以也從不主動進行自我表達,久而久之便切斷了與伴侶進行深度溝通的途徑。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會被忽視和否定,于是豎起一道高高的心墻,用冷漠和疏離進行自我武裝,從而從根源上消除被伴侶傷害的可能性。因為從來沒有被全然地接納過,所以也不再相信有人能夠愛一個不那么完美的、會傷心會憤怒的,真實的自己......
然而,真正的愛從來都是勇者的游戲,因為恐懼和不信任所建立起來的假性親密關系,從來就沒有觸及到愛的核心。愛一個人,意味著把最真實的自己袒露給對方,而這其中也包括你的怯懦、自私、魯莽和擰巴。在某種意義上,愛就是交付自己的軟肋,把傷害自己的權利交給對方。只有充分接納、承認自己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面向,才有可能看見和擁抱對方那個同樣千瘡百孔的靈魂。也只有相信真正的愛從來都是無條件的,才有可能撕破假性親密的面具,去愛得肆意、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