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青少年問題

    一個被忽略的真相:你對父母的“孝順”,可能

    更新于 2021-05-06 ? | 瀏覽次數 0

    圖片

     

     

    圖片

    我想做自己,可惜我不能

     
    卡倫·霍尼在《我們的內心沖突》里引用過這么一句話:所有絕望的本質都是對無法成為自己而絕望。

     

    最近收到一個讀者的留言,讓我對此深有感觸。

     

    A女士正在和丈夫鬧離婚,這段婚姻已經千瘡百孔,令她精疲力竭。但這婚最后沒離成,不是她不堅定,而是父母不允許,覺得離婚“又丟臉又掉價”,跟她又哭又鬧,各種哀怨。

     

    她看見父母痛苦的模樣,心情很沉重,可同時又深感人生索然無味,狀態十分糟糕,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但都被自己打消了。

     

    原因是她覺得:她的命是父母給的,她要考慮他們的感受。

     

    “我活到30多歲,一直對父母言聽計從,從不讓他們操心,好好念書、考好學校,大學沒談過戀愛,因為他們不讓,畢業后放棄了北京的工作機會,回老家考了事業編制,然后跟他們挑選的對象相親、結婚。”

     

    “我想讓父母開心,幾乎凡事都順著他們,渾渾噩噩地活著?,F在我想離婚、想解脫,想做一次自己,為什么就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呢?連死還要考慮他們的感受。”

     

    我想,她覺得“可笑”的點可能是:即使充滿絕望和自嘲,最終還是選擇了“照顧父母的感受”,扛下所有痛苦,繼續為父母而婚、為父母而活。

     

    在傳統觀念里,“讓父母不開心”幾乎等同于“不孝順”,這個罪過太大,很多人都會妥協,妥協的代價就是“放棄成為自己”。

     

    圖片

     

    因為成為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與順從父母,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一定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沖突,這是兩個獨立人格之間的較量。

     

    所以,對于那些特別“孝順”的人來說,如果父母能力足夠強,或運氣足夠好,為他們做的安排還算“正確”,最好的結果就是擁有一個體面而絕望的人生,但更多的情況是,又痛苦又絕望,難以體面,就如這位讀者一樣。

     

    這種“孝順”看似情感濃度大,愛的能量層級卻很低:很多時候,缺少了主觀意愿的發心,只剩下道德捆綁的壓力。

     
    也就是說,我愛你,但我是被迫的。
     
     
    圖片
    百試百靈的法寶
     

    “被要挾”的感覺來源于父母的操控。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有一個很經典的片段,母親希望兒子好好讀書,努力考上大學,一旦考試考砸了,孩子就會經歷一頓劈頭蓋臉的拷問:

     

    媽媽花這么多錢供你讀私立學校,你為什么不能爭氣一點?為什么不替媽媽多想一點?媽媽都是為你好,你怎么都不聽話呢?

     

    這個場景很具有代表性:先表達自己的“犧牲感”,再以此為籌碼,要挾孩子順從和聽話。

     

    這就是一種操控,而父母百試百靈的法寶便是,利用孩子的罪疚感。

     

    根據克萊因的理論,5-6個月的嬰兒開始將母親當作一個完整的對象,聚攏著“好乳房”和“壞乳房”,既令人滿足,又令人受挫,由此發展出“愛與恨”的矛盾情感,而幻想層面指向整體母親的破壞性和攻擊性會令其進入“抑郁心位”,罪疚感也因此產生。

     

    圖片

     

    通俗一些來說,我受之你發膚,承之你恩澤,可我內心依然對你無法時時事事滿足我的部分留有恨意,這本來就讓我有罪疚感。

     

    而一旦你表現出因我而痛苦,那么我的潛意識會認為我在現實層面果真給你造成了攻擊和破壞,加之你再將自己“好客體”的部分有意識地強化并表達出來,那么罪疚感的程度會極大增強,有兩層核心感受:

     

    第一,這一切都是我的錯;

     

    第二,父母那么好,而我那么壞,我羞恥至極。

     

    為了弱化這種具有摧毀力的情感,孩子只能啟用“補償與抵消”的防御機制,也就是繳械投降,一切順從父母心意。

     

    我覺得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似乎根本不相信,孩子天然就是愛他們的,并不需要他們這么用勁地去“操控”和“勒索”。

     

    比如《我的姐姐》里的安然,受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影響,性格一直尖銳而叛逆。即使是不聽話經常挨打,在父母去世后,她也忍不住在墓前悲傷痛哭,這是天然的、自發的。

     

    “不信任”可能源于父母自身的脆弱和匱乏,無力與孩子產生深刻的鏈接,也可能是因為“別有用心”:他們并不想要所謂“天然的愛”,而想要“他們眼里的愛”,即讓孩子放棄自我,保持與他們共生,以此來實現他們“再活一次”的愿望。

     
     
    圖片
    糾纏共生的結局
     
    我們知道,孩子需要完成個體化分離,心智才能逐漸發育成熟,長成一個獨立、完整、有力量的成年人。
     
    糾纏共生對于孩子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失去了真正“成人”的機會,并且將父子/母子關系凌駕于一切之上,力比多始終無法順利投注到其他關系里,這也注定了他們人生的悲劇色彩。

     

    一個來訪者,舞蹈老師,平時極度情緒化,不按套路出牌,熱衷放飛自我,呈現出一種很不穩定的人格狀態。談了五六次戀愛,每次都不歡而散,如今結婚生子,也正走向婚姻關系破裂的邊緣,且與孩子的關系非常淡漠。

     

    她來咨詢,是因為最近把工作搞得一團糟,搞砸了幾場演出,還被家長投訴,面臨被解雇的風險,她由此陷入更大的情緒起伏之中。

     

    如果從她和母親的共生狀態來看的話,也許就不難理解現在的局面。

     

    她的母親曾是家中的絕對主導,她將自己無法成為舞者遺憾投注到來訪者身上:從小練體形,學舞蹈,一個人在藝校孤獨地度過青春期,后來考上北京一所有名的舞蹈學院,畢業后進入青年舞蹈團,拿了不少獎,小有成就。

     

    一切均在母親的安排與掌控之中。她借著女兒,活出了一個理想的自己,而來訪者,卻只剩一具破碎的空殼,無力愛自己,也無力建立其他任何長久的親密關系。

     

    猶如電影《黑天鵝》的現實版,這大概是活在“糾纏共生”中的孩子的一種宿命。

     

    那么,被孩子千依百順、萬般“寵溺”的父母呢?他們快樂嗎?

     

    我認為也未必,有兩點原因:

     

    ① 孩子的“反噬”

     

    當孩子的痛苦積攢到一定程度,人生開始失控時,他的攻擊性便開始爆發。如果因為罪疚感無法懲罰父母,那么就毀滅自己。

     

    哪吒“剔骨還父削肉還母”式的悲壯,既差點兒發生在那位讀者身上,也可能正發生在來訪者身上:我把我的職業和名聲都毀了,就跟你和舞蹈兩清了,媽媽。

     

    ② 治標不治本的傷口

     

    父母的“共生”需求,本就是因為心里有無法愈合的創傷,他們無法活出自己,虛弱的自體需要借力他人而活。

     

    孩子“自我閹割式”的配合與成全,暫時“喂飽”了這個傷口,卻也阻滯了它的徹底修復。

     

    來訪者“失效”了,意味著她母親的“第二次人生”也失敗了,所有的遺憾和不甘,也許依然烙在母親心里,得不到解脫。
     
     
    圖片
    把痛苦“還”給父母
     
    解局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要先嘗試從共生之中抽離出來,學會“反操控”。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提到的“課題分離”思想,其實就是實現個體分化的一種方法。

     

    比如,在開頭那位讀者的案例中,“離不離婚、做不做自己”是她的課題,“為此感到羞恥、痛苦”是她父母的課題,他們應該分別就自己的課題工作。

     

    對于讀者來說,“如何為自己賦能,擺脫父母的干擾,完成離婚”是她要考慮的,而“如何認識到這些負面情緒的來源,并且嘗試去緩解它們”,則是父母需要成長的方向。

     

    在這個視角下,父母不應該干涉她的離婚自由,而她也不需要為父母的痛苦負責,無底線地承接父母的情緒,一味地“溺愛”父母。

     

    所有的溺愛,本質上都是在剝奪對方的成長,父母對子女如此,子女對父母亦如此。

     

    圖片

     

    一個好的家庭系統,一定是家庭成員在共同成長,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認領和完成自己的功課,同時不去干涉和妨礙他人的功課。

     

    在這個“分化”的過程中,痛苦是必然發生的,尤其是對于父母而言,他們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失控的憤怒之中。

     

    但我們要相信,父母有能力接住自己的情緒,這也本該是屬于他們的功課。

     

    當然,也并非完全將父母拋之不顧,除在課題歸屬上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之外,我們在言語上依然對其保持尊敬,同時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愛。

     

    正如劉丹博士所說:剛剛好的家庭關系,不會讓每個家庭成員的角色錯位,會積極利用家庭的力量和愛支持每個人努力活出自己。

     

    分化后的雙方,人格會更加成熟、人生會更加開闊,能幫彼此更好地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愛。


    上一篇:傻孩子,別把父母的恨當成愛?? 下一篇: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