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給孩子的那些愛,到底滿足了誰?
更新于 2018-10-13 ? | 瀏覽次數 0
聽有一些人說,自己愛孩子、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是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
有人說,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對我的,我覺得自己很好、很優秀,生活的也很幸福,所以我也要像他們對待我一樣對待我的孩子;還有人說,自己之所以對孩子好,是因為覺得父母(或其中的一個)對自己不夠關心,感情上有些缺失。所以,不能讓自己孩子重復自己的痛苦過歷。
其實,這些愛是一種不健康的愛。
有一位男士朋友在第二種情況表現得非常嚴重。他說,從他記事起,父親就在外地工作,偶然回到家里也經常喝酩酊大醉,對他的學習、生活從來就不聞不問。母親愛打麻將,經常忘了回家做飯,害得他經常餓肚子,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下面是他的自述:
他們不關心我,從來不考慮年幼時的心理感受,在生活上也從來沒有把我照顧好,造成了父愛和母愛一直嚴重缺失,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那些年真是對得到父 母疼愛的孩子嫉妒得要命!同時也非常怨恨我的父母,他們生下我,卻又不愛我、不照顧我!直到現在都有嚴重的心理陰影——缺乏安全感,總是渴望得到大家的重 視和關愛等等。
那時我就想,要是將來我自己有了孩子,我絕對不會那樣對他,甚至會對他很好,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他,讓他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F在,他自己也有了孩子, 而他也正是這樣的做的,除了工作以外,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陪孩子上面,每天噓寒問暖,他想什么都盡量滿足他,一日三餐都要關心到……
對孩子愛、對孩子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現在我們需要弄明白一件事,他的愛到底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還是滿足他自己內心的需求?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的話,這樣的愛其與說是為了孩子好,還不如說是為了自己滿足自己內心的缺失。作為父母,愛孩子原本是一種天性,是發自內心的、最真摯的感情流露。但如果是把自己內心所缺失一味地強加給孩子,這對于他的成長反而有害無益,因為這只不過是讓自己的孩子來重復經歷過去、年幼的那個自己。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亞女士的“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表面上的行為,都是為了填補內心世界里的需求或缺失。這種不健康的愛就是這樣,他之所以給孩子足夠多、足夠細致的愛,為的就是為了補償內心那個一直得不到重視、關愛和照顧的自己。
緊接著我又問他,那你的孩子現在還好嗎?他回答說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就是脾氣很大,經常沖他們夫妻倆發些脾氣,還總嫌我們管他管得太多。另外,自理能力比同齡的孩子要差一些,不過這都不是事,等他再長大一些自然就能跟得上了。
我直接對他說明了事實的真相,并告訴他,他的孩子不需要他這樣的愛,如果你的愛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出發,那就應該從心底放下他那段對父母有恨的記憶,先讓自己告別那個沒有得到照顧和關愛的年幼自己,重新成長起來,并原諒父母當時的粗心和無知。
然后,真正從孩子的成長和內心需要出發,用一種健康的愛去呵護孩子,讓他內心變得平衡、健康和柔軟起來,擁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康心理。先讓他學會放手讓孩子學 習自理,以后才能慢慢地變得獨立、優秀。否則,說不定孩子會恨你,恨你從小對他管得太多,束縛得太多。將來還會和你現在一樣,與父母的親子關系比較糟糕, 也用同樣的方法或是相反的方法去“愛”他的孩子,滿足他內心深處那個內心缺失、一直沒有長大的自己。
所以,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愛孩子時一定先審視自己,不能再受到過去那個自己的影響。一定要放棄那些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缺失的愛的行為。而且,不管是對孩子、對父母還是對愛人都是一樣的道理。愛他們,就應該以滿足他們身心健康的需求為出發點,這才是健康愛、平衡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