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不想孩子長大的父母
更新于 2018-12-04 ? | 瀏覽次數 0
場景一:
父親帶著12歲的兒子去體驗高空拓展項目,父親很輕松的跨過了高空斷橋,下來后等待著兒子完成挑戰。
12歲的兒子小心翼翼的靠近斷橋,雙手牢牢的抓住胸前的繩子,嘗試調整自己的呼吸之后完成跳躍的動作。
然而下面的父親等著有些著急,便鼓勵兒子:跳過去,你可以的,這有什么好怕的,快跳!
最終,兒子沒能完成挑戰。
場景二:
兒子16歲時要到火車站去接表妹,臨行前母親詳細的和兒子確認了路線,并且要求兒子每隔半個小時通一次電話,微信的位置共享要一直開著。兒子在萬般不情愿下還是成功的接回了表妹。
這是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的兩件成長經歷,現在回想起來,他說:面對斷橋時,我覺得我有能力跳過去,但在聽到父親的喊叫時,內心似乎有一個聲音在說:你不行,你是跳不過去的!而這個聲音是如此的強烈,以致于我當時就是沒能完成挑戰。也許我當時成功了,父親會很高興,但我沒跳過去后,兩人似乎都松了一口氣。
而去接表妹那么簡單的一件事,母親卻弄得非常緊張,似乎也在說:你最好是邀請我和你一起去。在她那里,我好像什么事都干不成,永遠是一個小孩子,而她似乎也希望我像小孩子一樣始終需要她在我的身邊!
孩子,你永遠不要長大
類似的場景或經歷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在我們身邊一定會有一些不希望自己孩子長大的父母,為什么呢?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特別是3、4歲的時候,看著天真可愛的他們,在你的腦中是否會一閃而過這樣的念頭:要是能永遠這么大,這么可愛就好了!
這時,我們可以充分體驗被需要的感覺,同時在滿足孩子需求的過程中,又能體驗到神一樣的無所不能感。所以,在成人的潛意識里,如果孩子長不大,就意味著自己依然可以像神一樣。所謂的“啃老族”,便是孩子和父母在互相完成了投射和認同之后的結果,表面上看,是孩子在需要父母,而深層次的則是父母需要孩子們需要他們,父母把自己的弱小,被需要投射給了孩子,而孩子在接受這些之后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便以一種“長不大”的形式存在。
孩子,我們依然很強大
可怕的是,希望孩子長不大的念頭并不會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而消散,一直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著:給孩子買衣服,玩具,報各種興趣班.......而自我意識還未蘇醒的兒童們也欣然的接受著這一切,直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隨之而來的各種矛盾便會爆發。
對于父母而言,孩子進入青春期,則意味著他們要慢慢步入中年期,接下來便是身體各項機能的慢慢退化,這對于很多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不愿承認逐漸變老的事實,而“長不大”的孩子似乎可以證明他們還依然年輕。
青春期的男孩子在完成自我同一性和性別認同的過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挑戰自己的父親,并且是以“打敗”的結果順利完成自我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有的父親接受不了被兒子“打敗”(超越)的事實,于是便會奮力反抗,以證明自己還很強大,孩子還是需要父親的。當孩子在感受了巨大阻礙,并無能為力之后,便會選擇妥協,以父親希望的方式存在,于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便慢慢形成了。青春期的女孩在這個過程中的發展相對而言要容易和順利很多,因此,我們看到的往往是無法成為男人的男孩。
對于母親而言,她們更加注重情感和被需要的需求,孩子長大了對于她們而言意味著:孩子不再那么需要自己了,失去和孤獨的恐懼會一直伴隨著她們,因此,由焦慮和恐懼所帶來的更多的是控制,這是她們覺得唯一可以讓孩子留在身邊的做法。幾乎可以說,一切不以孩子意愿的要求都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或者是希望孩子不要長大。
孩子,回來吧
而這樣的想法是不能被意識到的,于是便會以要求孩子“成人,成才”的標準來顯示自己作為父母的偉大。在中國,標準的達成也很簡單直接,就是順利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當孩子進入大學之后,“任務”似乎已完成,然后作為父母的需求便又占了上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學校園里,像兒童一樣不會吃,不會學,不會玩的所謂的“巨嬰”遍地都是。進入社會后,這群人要么嫌棄社會,要么被社會遺棄,他們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事情可以“正當”的離開工作崗位,而家里的大門可能從一開始就給他們留著在。
曾奇峰老師說過: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唯獨父母和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如果你希望自己百年之后,你的孩子也能像你一樣有能力存活在這個世上,從現在起就要看看自己是否在做一些讓孩子長不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