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父母必讀 >
    父母必讀

    哈佛導師自曝:“無私的父母”, 比自私的父母更善于精神壓榨孩子

    更新于 2021-11-28 ? | 瀏覽次數 0

    教育家亞歷山大.尼爾曾說,最糟糕的父親總是會要求孩子“感謝自己”,而最糟糕的母親總是會問孩子:“你愛我嗎?”

     

    這些看起來深愛著孩子但有著極端控制欲的父母,想用“好父親”或“好母親”的立場來支配小孩,滿足自己對愛的饑渴。

     

    加藤諦三不幸就擁有一個這樣的父親。

     

    回顧父親的種種奇葩行為,他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有這樣的幸運,從困擾多年的精神疾病里走出來,并在自救的過程中成為哈佛研究員、日本排名前三的心理學家。

     

    今天作者分享的就是加藤諦三的書《不乖》中的部分內容。

     

    01

    “你不準感受自己的感受,

    只允許你感受我的感受”

     

    問題父母的類型五花八門,其中一類父母有一身本事卻不用來發展自己,把全部精力都耗費在如何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價值觀上。

     

    他們會因為孩子無心的做法受到莫大“傷害”。

     

    小時候,我只要一和兄弟們吵架,就會遭到父親責罵。他通常會長嘆一口氣,吐出一句:“煩死了!”然后面有慍色地瞪著我;

     

    我贊美別人,父親也會露出厭惡的表情,因為我沒有贊美他。我必須不斷催眠自己:“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我家,而我父親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span>


    他經常把“像老子這么好的老爸,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了!”、“老子完全不在乎自己的事,都是為了你們而活”掛在嘴邊,然而稍有不如意,他就會立刻抓狂,“我到底要怎么做才對?!”


    那些在社會上受挫的父母,在家庭中會要求另一半和孩子不斷贊美、吹捧自己,我的父親就是這類人。

     

    對于為人父親這件事他缺乏自信,卻拒絕承認這個事實,只能不斷強調自己身為父親的價值,所以我總要絞盡腦汁贊頌父親。

     

    不管他提出什么要求,我都不會流露出厭煩的表情。我絕對不敢說出“我不要、我討厭”這樣的話;

     

    對于不開心的事情,我要裝出歡天喜地的樣子;但如果是應該傷心的場合,無論如何我也要流露出悲痛欲絕的表情。

      

    不能攻擊,也不能生氣;不能贊美,也不能得意。我總是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去感受?

     

    “你不準感受自己的感受,只允許你感受我的感受”。(葛?。?/span>

     

    除了偽裝,我再無其他的生存之道。


    圖片


    02

    只有“服從”還不夠,

    我還得有“膽識”

     

    我必須對父親表達順從,但光是被動地服從,他并不會感到滿足。

     

    父親總是大言不慚地表達,自己是個作風民主的父親。為了不揭穿假象,明明是為了父親的支配欲,我卻必須表現出是憑自己的意愿來采取行動。

     

    我還被灌輸了另一種美德,“膽識”。

     

    父親不斷教誨我,男兒必須像英雄豪杰般堅強,我就被迫隨時隨地展現“膽識”。

     

    有時候父親會逼我從屋頂上跳下來,一旦我嚇得臉色發白,就會被他嘲笑。因為他認為,從高處跳下來會害怕,表示我沒有膽識。

     

    直到現在,我依舊無法忘記當時的恐懼。

     

    我父親非常膽小,不過他不會承認。他通過在我身上發現膽小的特質,然后批評這點來消除內心的糾結。


    幼小的我,耳邊經常響起“膽小鬼”這樣的斥責。父親有時候語帶嘲諷,有時則露出恐怖的表情瞪著我,生氣地大罵,每次都令我畏懼到全身打戰。

     

    羅洛.梅說過,“為人父母如果內心經常缺乏自信,潛意識里對自身力量缺乏信賴,那么他們會傾向于刻意要求孩子擁有勇氣、獨立自主,甚至要孩子具有攻擊性”。

     

    以我父親為例,他很清楚自己并非世間觀點中“有男子氣概者”,卻不愿意也無法承認這個事實,只能一味地自我催眠:我是男人中的男人。

     

    如此一來,就和現實出現嚴重的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他就把壓抑下來的情緒投射到我身上,大肆抨擊。

     

    這就是父母自我壓抑的內心投射機制。

     

    圖片


    03

    不自信卻不承認的父母,

    最愛證明自己的價值

     

    有時我只是擺放報紙的方式不對,父親也會生氣,“都怪你報紙亂放,害我覺得很煩躁?!?/span>

     

    我必須表達出“我對爸爸的尊敬如山高、如海深”的認錯態度,否則他就會發怒,沒完沒了的責罵,最后還深深嘆一口氣,拋下一句:“你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差勁???”

     

    父親之所以把失望表現得如此浮夸,是為了加深我的罪惡感,這就是溝通學中所說的“把過錯都歸咎到對方身上”。

     

    我父親無法光明磊落地將自己的愿望說出口,無論大小事,他都會把自己的愿望粉飾成別人的愿望,繞一個大彎來實現。

     

    每年暑假,父親都想帶全家去海邊。父親除了依賴家人、和家人黏在一起,根本無處可去,但他絕對不會說是他自己想去。

     

    他會擺出架子:“雖然我不想去,不過既然孩子這么想去,那我就勉為其難帶他們去吧!”

     

    只要他期待的旅行不如預期,他就會朝家人破口大罵:“再也不帶你們出去玩了!”


    圖片


    對身為孩子的我們來說,這個家實在令人窒息,我完全不想去這種令人感到難受的家庭旅行。

     

    但我卻不能看穿父親渴望去海邊的企圖,為了平息父親的怒火,我只有硬著頭皮走到父親身邊,向繃著一張臉、氣到不想說話的父親低頭請求,“爸爸,帶我去海邊嘛!”  


    父親就會擺出高高在上施舍的姿態,“雖然老子不太愿意,不過既然你這么想要,那我就勉為其難替你做吧!”

     

    到頭來,“父親想做、但我不想做的事”都推到我身上來,我還必須不斷做出開心快樂的模樣,事后更得對父親表達感激之意。

     

    很長一段日子,我都很難忘記那種夾雜了屈辱、失望、憎惡、恐怖、絕望、自暴自棄等無法形容的復雜情感。

     

    常年品嘗著這種滋味過日子,對一個少年來說,煎熬猶如身處地獄,想到我能患上精神官能癥,但最終能治好,就覺得真是不簡單。


    圖片


    04

    深信自己無私的父母,

    最善于壓榨孩子

     

    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指出,深信自己“無私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時比自私的父母更惡劣,因為這些父母還讓孩子背負了“絕不能讓父母失望的義務”。

     

    父母不斷夸耀自己沒有任何欲望,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孩子或者他人。一邊專橫地榨取,一邊要求對方感謝,夸張得讓人難以置信。

     

    這類父母只有在孩子感激自己時,才會認為自己活著;而這些孩子最大的義務,就是對父母感恩。

     

    當一個人把他人的不愉快當做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時,就會失去自信;一個對自我存在抱著罪惡感的人,會對人生充滿恐懼。

     

    這類人做任何事都心懷愧疚,把事情的惡果歸咎于自身;而明明沒有做錯事,仍然會內疚不已,把事情的惡果歸咎于自身。

     

    由于每時每刻都對自己存疑,所以一天到晚都在想法證明自己沒有做錯。

     

    對于心理健康的人來說,恐怕很難想象其中的心酸。


    最后

     

    父母帶著“照顧你是我最大的幸?!?/span>還是“照顧你好辛苦”的態度養育孩子,孩子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馬斯洛曾經說過,如果要孩子在“讓自己開心”和“得到他人認可”中二選一,通常孩子會選擇“得到他人認可”。

     

    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會不分對象、一頭熱地貢獻自己,他們認為這是讓對方喜歡自己的終極手段。


    但問題根本不在于你好不好,而在于你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好。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但是這樣的渴求在某些情況下卻受到了挫敗,因為挫敗產生的攻擊性不會朝向父母,而是朝向自己身上。

     

    孩子越依賴于父母,就越容易憎恨自己,因為憎恨自己遠比憎恨父母容易。


    對于自我受創的人來說,首要是要認識到自己把憎恨的矛頭指向了自己,同時也要意識到,自己并沒有經歷過心理成長的必要體驗,錯把“無法脫離父母”當做孝順、把“對父母的依附”解釋成對父母的愛。


    心理上的“自立”,意味著對所依附父母的一種“謀反”。如果永遠都拘泥于“為人兒女”的角色,就無法成為成熟的人。 


    一個持續背叛自己內心感受的人,會對生命絕望。 


    能區分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形塑自我境界”。


    當你不把滿足別人當做唯一需要,學會從心理上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才有成就自我的可能。

       

    做出自認有“罪惡感”的那些事情時,別人反倒還能對你好一點。

     

    分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對你說,不要再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委屈自己。無論生在何種家庭,你都值得擁有屬于自己的幸福。


    【精讀《不乖》選編:八段錦,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如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上一篇:家: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爭高低,不翻舊賬?? 下一篇:是什么摧毀了一個孩子的自信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