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的8句話
更新于 2017-08-10 ? | 瀏覽次數 0
一個人一旦脫離了社會群體,失去了社會交往,就會產生孤獨感和恐懼感,給人的心理健康帶來嚴重的破壞。所以,同學們應該明白,人需要交往就像需要吃、喝、睡一樣。交往對我們每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人把人際交往稱為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美國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其實,原因就在于許多人不懂得溝通技巧,一出口就引發誤解、爭吵和隔閡。尤其下面8句話一出口就招人煩。
1、指示型:“你應該”。這種居高臨下的指導會讓溝通變成命令,引發抵觸心理。隨意指手畫腳往往會打亂別人辦事的節奏,讓人反感。
2、質問型:“為什么不”。有時我們想提建議,卻讓人感受到質問和指責。不妨換成“如果那樣做,你覺得如何”,這種征詢口吻更易讓人接受。
3、貼標簽:“你怎么老這樣”。人都有一時之過,不要把對方一棒子打死,否則他會委屈甚至惱怒。
4、不耐煩型:“別跟我說”。我們自以為無所不知,因而拒絕傾聽別人的“借口”。這種輕視的態度會讓對方感覺無處訴說,心生委屈。
5、威脅型:“如果……我就……”。威脅往往會引起逆反心理,不如以獎勵的方式,即承諾如果對方做到了什么,就給予怎樣的獎勵,往往更容易讓人接受。
6、先揚后抑型:“還行,不過……”。這種肯定只是表象,“不過”之后才是重點。這種句式讓人感覺我們不真誠,甚至有點輕視??梢愿臑?ldquo;已經很好了,如果再怎樣改進一點就更完美了”。
7、打哈哈型:“誰知道呢”。這種模棱兩可的話意味著敷衍,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認真對待??蓳Q為“我和你的意見不太一樣,你再問問別人的意見”。
8、比較型:“你看人家”。我們總認為比較能讓人“知恥而后勇”,殊不知這種句式用多了會適得其反,容易讓人自暴自棄,還顯得我們過于挑剔,從而影響關系。
針對上述問題,不妨注意這樣幾個溝通技巧:
1、指出別人的行為對我們的影響,但不加評判和指責。
2、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情感,不推斷別人的意圖。
3、表達自己需要的同時,保證對方感受到尊重、信任、理解。
4、提出具體、明確的請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確實是請求而非命令。
心理解讀: 每個人都渴望與別人的交往,通過交往來獲得別人的認可,證明自己的價值所在。大家都不喜歡孤獨,而人際交往就是很好的清除孤獨的辦法。通過與別人的交往,能夠將自己心中的積怨、憂愁和悲哀傾吐出來,減輕心理壓力,同時從別人那里獲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氣。同學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了苦惱找好朋友聊聊,心情就會變好很多。而且從已有的研究表明,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最初都與不良的人際關系有關。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