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我們被教導當個“乖孩子”?
更新于 2018-10-20 ? | 瀏覽次數 0
大多數人從小被灌輸合群是一種美德的社會價值觀,就像上幼兒園,美其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其實是被迫和一群同齡孩子做同樣的事,只因我們從小被教導無論是再怎么微小的力量,只要團結便能成就大事,而且一定要守規矩,聽從別人的教誨,配合大家的步調,切忌任性妄為,這些都是成為「好孩子」的條件。
教導孩子當個「好孩子」是有價值的,只能說這種心態令人匪夷所思。雖然狗兒也很吃這一套,其他動物就不見得了。也就是說,只要摸摸頭,說句:「好乖喔!」就是一種獎勵,這在自然界可是稀奇之事。其實不然,一般(也就是許多動物)為了得到什么利益(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逃離危險),會當個「好孩子」,就像馬戲團里的動物為了食物會乖乖表演,一被鞭打就乖乖聽命。
但幼兒園小朋友可不會為了點心而想當個「好孩子」,當然人類的小孩之所以覺得當「好孩子」有價值,是因為能得到大人和周遭伙伴的認同,因為這種「被認同」的感覺很重要。追本溯源,就是出于動物慣于群居的本能,但我認為單憑這一點并不足以說明,為什么呢?雖然多數動物慣于群居,但「當個好孩子」的價值觀,除了寵物之外,并未在野生動物身上得到任何應證,或許猿猴之類的動物有這樣的價值觀吧??上覜]有飼養猿猴,也沒有觀察成群猿猴的經驗。
我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我們之所以知道當好孩子,內心會有一種快感,是因為處在周遭(小社會)認同自己的狀態下,也就是有利于生存。雖然我定義成「自己的存在得到認同」,但不光是認識,也有身為群體一員的自己,被認同「有助于群體」、「能為群體帶來利益」,而非敵對的意思。
孩提時代最常發生的事,莫過于「認同」的相反—「無視」,為了逃離這個最糟糕的狀況,只要能「得到認同」,無論以什么方式都行,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叛逆期也說不定。意即就算有點不擇手段,也想得到認同。然而一旦情緒失控,便怪罪世人卻無視自己,萌生反社會的念頭,淪入只因為得不到別人關愛的眼神,便訴諸暴力的行為模式。
因為渴望得到別人認同的欲求,也是「自我」存在理由的基本要素,所以不難想象這個要素有時會凌駕一切。這個要素有各種名稱,象是身分(identity)、自我等,雖然只是個詞匯,卻含有凝視自我、只有自己能判定一切的意思,不僅如此,也是初次意識到他人存在,想象「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出發點。
想當個好孩子的造反心態
當周遭有人認同自己時,無疑是替自己注入一劑「強心針」,這與生存一事無關,而是一種精神慰藉。
「好孩子」并非一開始就是「社會公認的好孩子」,而是「對某個人來說是好孩子」,也就是限定于某個對象,絕大多數是父母、或是年紀稍長的前輩、老師與朋友等,逐漸拓展。藉由逐漸拓展認同自己是「好孩子」,打造自己在社會上的「棲身之所」,這行為類似動物筑巢,再以此為門道,逐漸擴張勢力范圍。我們被教導這行為是非常了不起的生存方式,還能增進利益(期待值),也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隨著年紀漸長,人生已過了大半的人,不再看重當個「好孩子」的感覺,因為他們明白就算不當個好孩子也能活下去,我認為這是人們開始意識到生存危機的證據。換言之,十幾歲的年輕世代還摸不透「社會」的真面目,也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可塑性,只覺得周遭都是大人,社會似乎是個龍爭虎斗之地,所以他們不敢忤逆可怕的大人與社會,選擇以當個「好孩子」防衛自我,擔心要是不這么做,自己可能會遭到社會抹殺,人生被糟蹋。
沒能成為乖孩子的人為了逃避這股不安,索性躲進有同樣煩惱的小團體取暖,尋求棲身之所。一個人要造反很難,要是有同伴一起發難,便有可能成功造反,反正就算當不成一般社會認同的「乖孩子」,也能在「壞孩子」堆里當個「好孩子」??此圃旆?,其實還是做同樣的事,這件事就是「學會察言觀色,避免離群索居」。
摘自森博嗣《孤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