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壞情緒,最好的方式是這個……
更新于 2025-01-06 ? | 瀏覽次數 0
你有沒有經歷過情緒突然跌入低谷?
比如好不容易過年回家,卻被親戚催婚、催生、攀比的時候;比如精心準備旅行,卻發現堵在路上數小時……
相信大家都有過。
因為情緒就是那么善變,生活看似平風浪靜,其實暗涌不斷。沮喪、崩潰可能就發生在一瞬間。
成年人的生活不怕崩潰,怕的是不會自愈。
1.自愈的關鍵是
學會自我同情
同情,是指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并激發出幫助他人的欲望。
它不是單純的可憐(我為你感動抱歉),也不是單純的同理心(我能理解你痛苦),它還要求一種關愛的動機與勇氣。
所以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也稱為自我關懷)是關注自己內心的痛苦,并有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內夫認為自我同情包含三個部分:
a. 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身心,關心和愛護自己。
b. 承認人性
承認和尊重基本的人性,比如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誰都有缺點;比如生活充滿無常,挫折也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c. 正念
覺察和關注當下的一切,不加以價值判斷,能夠幫助我們不過分認同自己的痛苦。
自我同情是自愈最強大的源泉。能夠減少孤立感、改善健康、提高生活滿意度、降低焦慮、抑郁和壓力……
因為每個人心里都藏著一個內在批評者,它總是虎視眈眈,情緒低落時,就會跑出來,“我就是這么差勁,我不配,我不值得”……讓我們焦慮和抑郁,并自毀。
而自我同情恰恰是自我攻擊的解毒劑。
它通過激活大腦的“安全/舒緩系統”來消除威脅,“我同情我的遭遇,不是只有我會犯這樣的錯誤,下次我想做得更好”……增強我們的情緒彈性,更有效地應對挑戰。
不管挫折還是順境,喜怒還是哀樂,只要有自我同情,情緒就無法劫持你。
自我同情比自尊自信更穩定,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自尊自信建立在社會比較的基礎上,依賴于成就,而自我同情不要求我們比任何人都好,它總是無條件陪著我們。
定期練習自我同情之后,你會發現:
?不再害怕情緒,也不再總是自我批評;
?有更多精力關心那些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能夠承擔更多的個人責任,更有動力去彌補過去的錯誤;
?仍然對自己有高要求,但沒有成功的時候不會打擊自己;
?不再害怕失敗,因為你能支持自己再次嘗試;
2.如何培養自我同情?
我們都有同情的能力,只是大部分是同情別人。而自我同情就是把這些關懷與理解也投注到自己身上。
動物受傷后會舔舐傷口,我們也需要花時間安撫內心。
a. 像對待小孩一樣對待受傷的自己
遭遇挫折時,先把難過的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孩,然后充滿關懷地去安撫Ta,在心中建立自我對話的過程。
傾聽Ta:“你怎么了呢?你需要什么嗎?”
擁抱Ta:“不要害怕,我知道你經歷的一切,我不會離開你,也不會怪你?!?/em>
鼓勵Ta:“不要擔心,我會讓你好起來的?!?/em>
要知道,我們都會受傷,再堅強的人也有傷痕。
幸運的人,能夠把自己脆弱一面暴露給父母或伴侶,得到他們的關懷;更幸運的人,就是學會關懷自己的脆弱。
任何時候,只要內心的那個脆弱小孩出來了,不要再逃避和忽視Ta,去同情和關懷Ta,你會發現不可思議的變化。
b. 想像自己與一個最會同情的人呆在一起
受傷的時候,試著在記憶中,搜尋一個擅長同情別人的人,或是一個總能接得住你壞情緒的人。如果生活中沒有,也可以選取電影或者書籍里的人物。
然后,找一個不受打擾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想象他們的表情和姿勢,他們會對你說什么,會如何引導你,再觀察自己情緒與身體的變化。
這個練習能讓你快速獲得平靜,更容易用智慧和關愛來替代情緒。
c. 記住,你并不孤單
我們所遭遇的困境,也有無數的人和我們一起體驗。
很多人認為自己“搞砸了”,而實際上我們都在一起摸索著這沒有劇本的生活。
所以,請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崩潰,并且要知道還有無數的人會和你犯一樣的錯誤,和你有一樣的感受。
d. 向專業傾聽師傾訴
情緒崩潰時,如果自己無法平復,千萬不要硬扛,最好選擇向專業的傾聽師傾訴來紓解情緒。
假以時日,你會開始內化這些技能,并將它們融入自己的生活視角。
-THE END-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河南領先心理咨詢
聯系電話:400-002-4301
公司地址:鄭州金水區金水路與英協路交叉口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