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不再哭鬧的方法非常簡單,別說你做不到
更新于 2025-08-01 ? | 瀏覽次數 0
我接到很多家長關于孩子的問題都是關于哭鬧、發脾氣的主題:
比如兩歲多的男孩,脾氣暴躁,想要做什么事情之前總是先哭鬧,不懂得和小朋友分享,即使打他也不服,還是罵人,安靜不下來,特別犟;
比如快五歲的孩子,平常很乖,但遇到和父母意見不同的時候,他不愿意心平氣和地聽從父母的意見,總是大哭大鬧,還會說打死你打扁你這種話,達不到意愿還會摔東西;
比如3歲的孩子,性格內向,上幼兒園半個多月。非??咕苌嫌變簣@,早上送的時候哭鬧厲害,回家以后有一點點不如意就哭鬧不止,打人摔東西,還要離家出走,哄也沒用打也沒用;
……
我們來看這位父親的做法:
達利亞繞著房子跑了一大圈,她一邊尖叫一邊哭:“我恨她!我恨她!我再也不和她玩了!”
感到有點累,達利亞的步子慢了下來??匆姲职终驹诿媲?,她一邊抽泣一邊跟爸爸講了發生的事,爸爸認真地聽著。
“還有嗎?”爸爸聽她講完了以后,問。達利亞補充了一些細節,好像想起了什么,又難受地哭起來。
爸爸一直認真地聽,等達利亞講完以后,爸爸說:“我理解你很難受,我愛你!”達利亞在爸爸的懷抱了又哽咽了一會兒。
過了一會兒,神奇的暴風雨停止了,從爸爸的懷里站起來,達利亞興高采烈地宣布:“爸爸,你知道明天我和緹娜去海灘嗎?我們和亞當和湯姆要在那兒造一所木屋,去之前我會告訴緹娜,我不會再破壞她的玩具,她會對我很好的?!?/span>
非常奇怪,達利亞為什么忽然就暴雨轉晴了?她是怎么緩解了自己的難過,很快恢復了好心情呢?甚至她還意識到不完全是別人的錯,她自己也有責任?
她父親的反應中,有三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注意——他給了女兒充分的注意力,并在她講述時認真地對她;
尊重——在聽女兒傾訴的時候,他并沒有干預,這是一種智慧;一般情況下,父母容易通過建議和指導去干預孩子,而不能完全尊重孩子;
信任——他并沒有去問誰對誰錯,而只是說:我愛你,這表達的是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到自己擁有父親強大的愛。
對父母們來說,跟孩子說你應該怎么做、你這么做很好、你那樣做不對,這樣的話太容易脫口而出。無疑,這些建議是父母們的智慧,這些智慧證明了父母們的正確、高尚和優越,但我們越是想去指導孩子,越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心煩意亂、甚至大發脾氣。
對孩子的情緒健康來說,父母的傾聽和沉默無比可貴。
除了傾聽,凱倫還在3歲的女兒發脾氣的時候使用了這些方法:
1.注意她的情緒;
2.幫助她認識那些情緒;
3.回應她的感受,讓她知道你理解為什么她會這樣做;
4.教她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女兒剛出生的時候,凱倫經常感到很累,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做家務已讓她精疲力竭,她沒有時間反思或檢查對孩子的養育方式。越是處于生存模式,凱倫發現,女兒越是要挑戰她的底線。
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女兒就會激烈地大哭大叫;學走路的時候,女兒哭得更加厲害,特別容易發出強烈的憤怒,并且幾乎對一切都非常敏感;她的情緒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像鐘擺一樣擺動,這讓凱倫痛苦不堪。
而隨著凱倫開始使用沉默、傾聽、關注感受、回應感受、表示理解、教她表達感受這些方法之后,女兒差不多3歲的時候開始去上幼兒園。
上幼兒園幾個星期之后的一個早晨,因為催促女兒上學,凱倫看到女兒已經開始激動,似乎就要像以前一樣發怒,可凱倫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特殊的日子,女兒沒有掉下憤怒的深淵,而是自信地把手臂交叉起來,對著媽媽大膽地喊道:“你傷害了我的感情!!”
這一幕對凱倫來說非常神奇。她感到震驚和驚喜。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女兒在幼兒園也奇跡般地開始不用哭鬧尖叫發脾氣表示心情不好,而是用說話來表達她的感受。
凱倫回想,變化就是從自己開始改變對女兒的回應開始的。
當凱倫認真傾聽女兒那些簡單重復甚至有點無聊的孩子話時,并且一再表示理解她的感受;
凱倫努力和女兒一起學習認識不同的情感,并找到描述她感受的文字;
凱倫和女兒一起閱讀兒童繪本、看有關情感的動畫片;
凱倫也開始跟女兒談論自己的感受,開始理解自己的感受,凱倫一些強烈的情緒也開始得到控制。
對凱倫來說,對女兒產生巨大影響的一件事就是:承認、驗證并理解她的感受。
一個簡單的“我明白你很憤怒”,就像是在幫她即時釋放壓力。
對于年紀大一些的青少年,這些策略同樣有用,每當孩子的情緒開始高漲時,讓我們記住這幾個關鍵詞:“傾聽,承認,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