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的躁動,客體和認同
更新于 2015-12-18 ? | 瀏覽次數 0
我主要做成年人的治療,青少年是不敢多碰的。
每做一個青少年的治療都讓我覺得花盡心血,比作人格障礙還要困難。
青少年治療師的要求太高,自覺沒這個本事?,F在只是在做家庭治療的時候偶爾接觸到青少年,這方面臨床經驗不多。
不過我對青少年倒是極感興趣。因為我研究的方向是認同,而青春期的身份認同大概是心理發育中最重要的一個認同形式。
一個人要想這輩子心理健康,成年后不找心理醫生。青春期是人生最后一次的調整機會。一個人這個時期的問題沒有及時處理,是鐵定要得心理疾病的。
其實我們做成人心理治療的,治療后期絕大部分時間也是在處理患者青春期遺留下來的問題。
在此只是簡要談談青春期的心理狀況及可能出現的問題。
1手淫
青春期最重要的心理事件是什么?
其實不是那些漂亮的心理學術語,什么自我哪,同一性哪等等。
而是手淫。
這是出于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為什么說青春期是個充滿危機的時期?這是有物質基礎的。
那便是這個時候各種激素尤其是性激素分泌比較旺盛。這時候青少年陷入了一個困境——其意識再也無法控制本能。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一樣。
發情的小貓小狗到處亂叫亂抓,這就相當于青春期的危機到來了,家里面開始亂作一團。
我們人類把它們一閹割,這個世界就清靜了、太平了。所以閹割是解決青春期危機最簡單、最徹底的方法。
不信大家回去把你們家那個青少年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統統毀損,看看還有沒有青春的困惑、煩惱,有沒有代溝、同一性危機等等問題出現。
當然了,我們大家都是人。不能這么殘忍。
出現了青春期的危機,讓我們煩惱不已,恰恰說明我們生活在一個有人性的社會,應該為此慶幸。
怕就怕連青春期危機都沒有。
一個性欲勃發的青少年最先出現的心情就是——委屈。
他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不愿意發生的事情終于還是發生了,特別是性發育!
我們現在成天叫囂成長是多么美好,投射性地以為所有來做治療的人都是愿意無怨無悔的成長。
這其實很不“共情”。
的確,每個人都愿意不付出任何代價、任何痛苦就成長起來,但是現實的成長必然要承受痛苦,所以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逃避成長。這一點弗羅姆在《逃避自由》中講得很好。
青少年和我們一樣,他們不愿意長大,可是他們的身體不管他們的意愿,一個勁地長。他們也不愿意去學什么知識,可是社會要求他們必須有知識。
你說他們委屈不委屈?委屈積累多了,就變成憤怒。在憤怒的推動下,他們才愿意離開父母溫暖的家庭,去追求自由。
正是憤怒讓他們成長,所以孩子有點憤怒,做家長的應該高興。
青春期的愛是用來中和、壓抑憤怒,不然它變得不可收拾的。
愛是成長的動力,但不是唯一的成長動力,甚至不是主要的成長動力。愛和憤怒配合好,一個人成長的就不錯。
憤怒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壓抑性欲。
有很多男性青少年打架很厲害,看起來兇神惡煞的,其實你和他一談性,他就靦腆的不行。他的暴力主要是針對自己性欲憤怒。
其實很多這樣的青少年一旦開始談戀愛,其暴力性就減少了。
如果要他們不去打架,他們就要去做愛。
可是做愛對青少年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如果和自己心愛的人做,一是要有比較成熟的談情說愛的技巧,二是要有承擔后果的勇氣,三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四要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傊袷谴蛘?,一定要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隨便找個性產業工作者幫忙,那也要有一定物質基礎,還要懂門道,戰勝自己的道德感,而且這還犯法??傊蝗菀?。
所以這個青少年不手淫是不行的。手淫是他唯一的在道德和本能、現實和欲望之間達到平衡的方式。
我不是要鼓勵手淫,而是建議我們要理解、接納、尊重一個手淫的人。
我們知道,只有極少數人不手淫。
這極少數的人只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此人有病。要么身體有病,要么心理有病。更可能都有病。
第二,此人是個超越者。歷史上的高僧大德、神仙圣人的確是不手淫的,而且有些人功夫高,連淫念都斷了。一般的修煉者,能夠達到“身不漏”——不泄精——已經是很高的功夫了。比郭靖、楊過的功夫不知要高多少倍。要求中學生就達到這種境界是很苛刻的。
一個會手淫的人,是一個學會了克制本能、學會了有意識的幻想、學會了延遲的人。一本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的教材上甚至說手淫是心理發展的一個成就。這個道理在于,手淫者其實是有道德的,學會了使用符號(幻想)溝通的人。
手淫的意義不在于生理上有多少變化,而在于手淫的時候伴隨著很多的性幻想,也就是白日夢。這些性幻想每個時期的主題都不同,總的來說主要是口交、施虐-受虐、亂倫等等。手淫的罪惡感主要是這些性幻想誘發的,而不是手淫本身。
我經常問同道,談性了沒有?其實是要談這些幻想,而在此過程中治療師表示對這些幻想的接納。
不過千萬不要隨便去分析這些性幻想。
而且談性的時候要注意授權,便是讓青少年們明白他們有權利、有能力做愛了,就像父母一樣。當然,也要強調他們要對做愛的結果負責。之所以要說這一點,是因為青少年們對性的內疚感來自于另一個方面:他們覺得自己有和父母一樣的權利,讓他們不舒服。
2自我的重構
青少年學會了使用學習、鍛煉、手淫等等方式來控制、調整自己的性欲后,他們這個時期發展的主題——自我的重構(Reorganization of the Self),也就是身份認同才浮出海面。
自我的重組這個主題解決了,一個人也就成年了,有了穩定的性伴侶后手淫也就越來越少。
如果一個成年人在性愛資源不缺乏的情況下,還是用手淫成為主要的性滿足方式。那說明他可能還沒有放棄很多的幻想,特別是自戀的幻想。從這個角度來說,“手淫有害論”又是有道理的,手淫的確會強化客體關系的退行,讓人在一種不現實的性關系中存在。
但是對成年人來說更有害的是明明有這些幼稚的幻想,又意識不到,不能把這些童年的利比多通過幻想轉化,這樣遲早會付諸行動,造成家庭的不穩定。
FBI的Ressler和Douglas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很多性謀殺者犯罪者主要的滿足性欲的方式就是手淫,可見成年手淫和心理病理的相關性。(Ressler, Burgess &Douglas, 1988)
在青少年自我重構的過程中,很多有意思的現象會發生。
一個現象就是很多青少年表面上看起來吊兒郎當,對很多事情漫不經心。其實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極為嚴肅認真,他們會考慮很多哲學問題:我從哪里來,我要成為什么人等等。
他們需要以一個即將成人的人的身份重新設定各種客體關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和父母的關系的重新定位。
他們的反叛便是對自己和父母關系的一個測試。
通過反叛他們要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走到什么程度能夠怎么回來。也就是說他們要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依賴性。
他們對父母的憤怒,在家庭里面挑起一場場的沖突,都是在測試父母對自己獨立性的接納程度如何。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在這樣的測試面前考試不及格。
父母往往焦慮的不行,甚至崩潰。
有的開始不斷攻擊自己的孩子,有的和孩子賭氣不說話,有的哀求孩子不要鬧了,有的拼命做好吃的東西去塞滿孩子的胃,有的想方設法打著學習的名義控制孩子。
看到父母的崩潰,青少年們不但不會興高采烈,相反會驚恐萬分、沮喪不已。
他們可能就此消沉,也有可能更加暴怒不已。前者是停止自我成長,以便留在父母身邊;后者是要不斷驗證一個幻想:我的父母是堅強無比的,他們能夠離開我也好好的活下去。
但是父母的反應,恰恰傳遞過來的潛意識信息是:孩子,離開了你我活不下去。
這樣的孩子自然沒有心情去考取遠在外地的重點大學或者飄洋過海去鍍金。
青少年父母的焦慮還有另外一個極為有特點的表現——嫉妒。
有些父母會嫉妒孩子的自由,特別是性生活的自由,這里的意思不是說父母嫉妒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做愛,而是嫉妒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未來的性伴侶。
這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如父母不斷地監視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借著反對早戀來限制孩子和異性交往、告訴女孩子千萬不要被占便宜等等。
另外一種反向形成的父母是完全對孩子放任不管,完全放棄父母的監護權,潛在的鼓勵孩子濫交、進出風月場所等等。我見到過有父親帶著到十幾歲女兒去看脫衣舞的,也有父母默許讓高中生把異性同學帶回家留宿的。
這種放任不管的“性自由”教育不但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相反造成了更大的問題。如受到亂倫誘惑的女兒很可能對自己的男朋友不斷提出過高的道德要求,青春美好的初戀往往變成施虐-受虐的道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