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熟友誼
更新于 2018-09-30 ? | 瀏覽次數 0
從早期的聊天室、QQ、博客、MSN,到微博,網絡改變著“熟人”的聯系方式、相處模式,也在改變著每個人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在摯友與陌生人之外,更多的人成了我們“半熟”的人。
刷新一下微博首頁,就可以看到每個自己關注的人的最新發言,了解他們最新的變化,是出差外地還是仍在居住地?是健康還是染???只要他愿意寫,每個你關注的人的喜怒哀樂,你都可以知曉。關注的人或許是你的朋友、同學、同事,他們屬于熟人,也有一些明星、專家,他們或許原本是你生活中的陌生人,然而因為你關注了他,你對他熟悉了,也許偶爾在網絡上有三言兩語的交流,你們的關系于是成了“半熟”。“半熟”之后因為彼此欣賞,話語投機,發展成為熟人,成為同事,成為朋友,甚至戀人。網絡給年輕人交友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半熟時代,人們享受著技術帶來的交友便利,新浪微博的一位網友講述了這樣的經歷,她給朋友發了手機短信問晚上聚餐的地點,結果對方看到她微博在線,給她回了個微博短信。手機短信拜年曾經流行,但在對方的博客、微博或者MSN網頁上留一段言辭懇切的祝福同樣讓人感動,即使留言的是個陌生人。
半熟交友,或與功利無關,只是讓我們更熟悉這個世界的人。無論他是名人、明星或者你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朋友。網絡上,年輕人尤其是追星族大多會關注自己喜愛的明星,關注自己信奉的專家,進而得到一種基于信息獲得帶來的心靈滿足。信息獲得改變著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網友們已不再迷信權威,不再迷信“地位”,他們對于名人不當言行往往群起而攻之。而對于弱者,即使是素不相識,他們也愿意獻出溫暖的撫慰。一檔電視招聘欄目,因為主持人對應聘者相對不當的話語,相對苛刻的言辭,這位主持人在自己的微博上收獲了十萬多條指責,而那位相對無辜的應聘者則收獲了眾多名人的力挺,甚至有網友為其組織后援,這種支持的友誼是如此單純,在技術帶來便利的時代,半熟友誼伴生的更多成分是公正與純潔。
曾經的熟人也會變得半熟,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小伙子說自己每天打發業余時間的主要方式就是去百度或者微博上搜索自己曾經熟悉的人的名字,看看他們最新的變化,他搜索的是自己曾經相知的友誼,只是如今因為分離已不再相知。同學畢業后各奔東西,同事離開后去新單位發展,往昔寢室里上鋪的同學畢業后天涯海角,相逢見面依然熱情擁抱,然而平常歲月里,彼此卻更多地已不再相知,時光的河流磨平了彼此多少當年的棱角,假日夜里點燃一支香煙,啟動電腦去同學錄網站看看每個人最新的變化。十年之前,我們是同學,我們是同事,十年之后,我們有牽掛,彼此的關懷,對方未必知曉。半熟時代,友誼在每個人的心里。
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5億,其中有超過3億的網民有自己的聊天工具QQ和MSN,經由聊天工具,眾多的網友相識相知,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溫暖,交流慰藉。然而在網絡上利用人們的“半熟”關系而騙財騙色的也不時見于報端。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有超過40%的強迫賣淫案件,是利用網友半熟友誼騙取被害人信任而發生的。
網絡時代,最難消受“網友”多。每天彼此問候,尋找溫暖、慰藉,聊天成癮者有之;見網友成癮者有之;沉迷于網絡友誼,耽誤學業者有之,耽誤事業者有之。“半熟”友誼,是可以選擇的友誼,有些友誼你可以淡化,有些友誼你可以深化,而有些友誼則是可以一直保持在這樣半熟的狀態。不是對方不好,或許真的只是不適合、不需要。畢竟,人生的時間有限,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花時間去思考;太多的知識,需要花時間去學習;而人生總是太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半熟友誼時代不再是無奈的呻吟,卻恰恰是真切的總結。對于半熟友誼的離去或淡漠,也應從容以對,緣來緣去,只要對方生活得更好,何必你我相知。在半熟友誼時代,人們對于友誼收獲的該是平淡的心境,豁達的心態,與來去隨緣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