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奇峰:網絡成癮心理干預的基本原則
更新于 2018-11-21 ? | 瀏覽次數 0
一段時間以來,由青少年上網引發的相關問題日趨嚴峻。各地開始陸續出現相應的心理干預機構,各種媒體也開始介入。為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干預這類問題時,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學校老師、家長及孩子本人,都應該知道或者遵循以下原則。
1、取消“網絡成癮綜合征”這一診斷
取消“網絡成癮綜合征”這一診斷,改稱青少年上網相關問題。
發明一個新的診斷名稱,給孩子戴一頂疾病的帽子,無助于改變現狀。就像告訴一個抽煙的人,說他是尼古丁成癮綜合征一樣,對他戒煙并沒有實際幫助。
孩子處于身心飛速發展的階段,讓他背上一個疾病診斷的心理包袱,只會有負面影響。再者,一切“綜合征”之類的診斷都是現象學的診斷,不是病因診斷,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科學的診斷。要警惕只會下診斷的醫生,在很多情形下,下診斷是一些醫生自戀的表現之一。
各種相關醫學機構,也不應該使用類似于“網絡成癮治療中心”之類的名稱??筛臑?ldquo;青少年上網相關問題干預中心”之類的名稱。
2、上網過多時,成長的和關系的問題
不把孩子上網過多看成是一種疾病,而將其視為成長的和關系的問題。
長時間做某一件事情,并非都是疾病。比如長時間學習,并不會被診斷為“學習成癮綜合癥”一樣。但由于長時間上網會影響現實功能和人際交往,并會對“未來的現實”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成長的問題:青少年都會有成長的問題,只不過這些孩子是以上網過度為基本特點而已。成長問題的核心是獨立與依賴、控制與反控制、愛與恨之間的沖突。
關系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大多應該被理解為家庭關系問題在他或者她身上的具體表現。而且,現代心理學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系問題,而不是大腦里某種物質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是有的,但改變的原因來自長期的“關系的刺激”。
3、不將問題的原因歸結為電腦、游戲和網絡
把問題推向外界,是相關人員推卸責任的表現。網絡是一種中性的、客觀的存在,它本身并不一定會制造問題。比如,很多人會將它變成有利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研究的好工具。
4、干預的重點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干預的重點不在孩子個人身上,而放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上。
單純的希望孩子改變,這是不公平的,也是極其困難的,而且,即使是有所改變,改變得也不會持久。只有家庭關系的模式改變,或者說只有關系中的所有人都發生改變,這樣的改變才是巨大的、持久的。
把孩子的 “失控”理解為反應性的,也就是說,這是對外界過度控制的反應和對抗。
5、以改善孩子現實人際接觸為目標
干預不以孩子不再上網,甚至不以孩子少上網為目標,而以改善孩子現實人際接觸為目標。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操作上,既上網又學習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孩子應該既會玩又會學習。
干預應該有更加長遠的目標,只有改善了現實人際接觸,才會使孩子將來有一個健康的、適應社會的人格。
認為孩子上網就一定不利于孩子的學習,是對人的智力的貶低。
6、避免最壞結果
干預的目標首先應該是避免最壞結果,而不是追求最好目標。
以下分別是由高到低的各級目標:
A、父母—孩子關系好,孩子上學、不上或者少上網。
B、父母—孩子關系好,孩子上學、也上網。
C、父母—孩子關系好,孩子不上學、只上網。
D、父母—孩子關系不好,孩子只上學、不回家、上網、亂交友。
E、父母—孩子關系惡化,逐漸導致極端的惡果,如果孩子搶劫、殺人、吸毒,女孩子亂交、賣淫、吸毒等等。
從以上的各級目標可以看出,只要守住了好的父母—孩子的關系這一最低目標,就會避免最壞的結果。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長時間上網就已經是“十惡不赦”了,這樣的看法本身就會把孩子推向深淵。
沒上大學的健康的孩子,一樣可以有美好的未來。孩子周圍的人都有責任,不要把孩子用“高要求”給毀了。
7、不要要求孩子很快改變
要求一個人過快改變,無異于對其使用暴力。
過于急切的心情本身,就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
也不要相信心理專家有“一招制敵”的錦囊妙計,可以在瞬間改變孩子??焖俚母淖兪翘摶玫?,甚至會隱藏更大的危險。
8、綜合治療
個別治療、家庭治療和小組治療干預,多學派整合干預。雖然使用了治療一詞,但仍需強調過度上網不是孩子的疾病,二是關系的問題或者“疾病”。在對待這一問題上,單一形式的干預效果是不好的。心理學家們應該整合各種有用的干預方式,不應該有任何門戶之見。
※來源:重慶580心理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