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總愛上網怎么辦
更新于 2014-03-05 ? | 瀏覽次數 0
對孩子來說,電腦=游戲,這個等式在大部分家長看來成立。實際情況如何?
杭州彭埠一小對六年級學生做了一份調查,看看學生平時是怎么上網的,家長又是怎樣的態度。在“網絡能帶來什么”一項上,有65%人選擇查資料,32% 的人選擇和人聊天,20%的人選擇交朋友,12%選擇了解新聞,有意思的是,很多學生遇到課業和課余難題,也喜歡去網上找答案;而每天上網時間分布如 下,30分鐘左右的占27%,1小時左右的占39%,1-3小時的占27%,3小時以上的占2%.
和學生想法相對的是,只有8%的被調查家長贊成孩子上網;39%的家長不贊成孩子上網;53%的家長不反對,但前提是嚴格限定時間。要限制時間和反對上網,兩者加和比例超過90%.
不贊成的比例低,家長的擔心在于,孩子會把電腦變成游戲機。杭州五年級學生媽媽沈女士就說,做作業時,我們大人在旁邊看著,他都會開小差,何況很多上網的時候沒有人監督呢。
未必只有假期“網癮”高發
對于喜歡網上游戲的人來說,連續“作戰”是最爽的事。這意味著,跟電視成癮一樣,假期是“網癮”的高發期。
其實,網絡成癮并非假期的“專利”。彭埠一小心理輔導教師龐麗美,經常被家長纏著問孩子上網問題。她長期觀察后發現,孩子是否上網成癮,并不一定在假期表現出來,而是在平時就能露出端倪,“男生比例更大”。
有一次,一位班主任向她求助,班里有個男生為了玩電腦游戲,一大早上像模像樣地背著書包出門上學。等他的父母出門上班后,男生又偷偷摸摸地折回家,打 開電腦繼續游戲。為了隱藏得更好,他還打電話給老師請假,說身體不舒服,連續兩天都是如此。第三天,細心的老師給他的家長打去電話,雙方對不上號,事情才 真相大白。后來,為了防止媽媽把網線沒收,男生還把網線藏在隨身的書包里。
“不是學生很高明,更多時候是家長、老師太粗心。”龐麗美說,相對平時,假期的生活規律、作息時間、課業負擔都調整了,家長對孩子的管控也更松弛,從早到晚,缺少監督,自控能力差一些的孩子自然把持不好,所以給人造成了假期導致網絡成癮的表面誤解。
有網癮的孩子生活一定有空白
中科院心理專業博士高文斌曾經做了中外網癮對比,其中兩個結果很耐人尋味:國外網絡成癮的人群集中在20—30歲,中國集中在15—20歲;國外網絡 成癮的內容比較分散,中國80%—90%集中在網絡游戲。近幾年,國內上網人數逐年呈現低齡化趨勢,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有的孩子剛學會走路,就已經接觸 了網絡”。
“網絡是一定要接觸的,否則不成了21世紀的‘文盲’了么。”采訪中,一位初二男生的爸爸說出了家長心里的矛盾:不接觸互聯網不現實,孩子講講網上的 新鮮事,自己聽了也覺得有趣;但兒子盯著電腦時間長了,眼睛、身體關節吃不消,更怕被不良信息誤導。“每到假期,我們真想在電腦上貼張封條,或者干脆把電 腦扔了。”
“電腦扔掉也不管用啊。”龐麗美老師說,大部分家長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但家長有沒有想過,貼了封條,孩子可以跑去網吧,關鍵是在他心里貼上‘封條’。”
龐老師覺得,現在這么多孩子喜歡網絡,根本原因不是網絡多么好,實際是剛好填補了空白。“空白”第一指“父親功能”,爸爸是家里的頂梁柱,每天忙來忙 去,很有有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而孩子秩序、規則意識的養成,爸爸角色最關鍵:“空白”的另兩方面是指沒有游戲和同伴,平常玩的時間、機會、伙伴都沒有或很 少,只能在網絡里彌補。
杜絕網癮,防守不如進攻
明白了這些,才能“對癥下藥”。但總的來看,“壓制”的效果永遠比不上“疏導”,與其“防守”,不如“進攻”——更好地掌握孩子心理,帶著他一起感受健康的網絡。
寒假要到了,對于家長頭痛的上網問題,龐老師拿出了一份“家長控網攻略”,供家長在對待孩子上網問題時作參考。同時,她還提醒家長,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能對號入座,也不要太敏感,造成親子溝通誤會。
家長控網攻略——
·別談網色變。上網不等于上癮,當孩子表現出對網絡的興趣時,你也要試著找找網上話題,拉近距離,讓孩子覺得你也“懂”。
·假期開始前,跟孩子一起制訂作息時間表,把學習任務、游樂時間等合理分配,督促孩子記下每天所做的事。
·下班回家后,記得詢問或檢查孩子作業完成情況,如果他沉迷電腦游戲,很容易在作業上表現得潦草等,露出“馬腳”。
·電腦不要放在孩子的房間里,可以找個適當的理由,放在客廳或者家人容易看到的位置。
·孩子要進房間開電腦,如果他特意地關上了門,要適當留意;孩子表現得很疲勞,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或者當你要他做什么事,他大吼大叫很出格時,也要留意。
·假期鼓勵孩子多走出去,不要整天呆在家里。
·利用特殊軟件控制網絡連接時間。
·多多溝通。要平等,試著讓孩子把心里的想法困惑說出來,和他一起面對,一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