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家庭內部的親子傷害
更新于 2014-07-18 ? | 瀏覽次數 0
家庭,在中國人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父母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在親子互動中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事例卻是屢見不鮮的。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與他們和睦相處,避免給他們帶來心理創傷?本文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學會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親密依戀、安全與歸屬感。
孩子到了十一二歲的時候,面臨家庭情感向社會情感的轉移,他慢慢地把跟父母的關系看得不那么重了,開始拒絕父母、否定父母。這時他們渴望獨立,不喜歡不請自來的關心和建議,在他們眼里,父母的幫助通常意味著干涉,關心意味著把自己當小孩看,提供建議則意味著發號施令。他們努力想表現得成熟、獨立和自主。他們不想在父母的指導下選擇自己的生活。父母要明白這種過程是有積極意義的,孩子的逆反是成長的需要。一個孩子要慢慢轉向社會角色,要充分社會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從否定家庭情感開始。
所以,明智的父母要一天天地讓自己在孩子面前變得可有可無,允許孩子自己拿主意,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不然,父母的一片愛心和努力往往遭到誤解和拒絕。父母要分清彼此的邊界,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千萬不要再扮演無所不能,無所不管的角色。否則,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為了討好父母繼續扮演孩子的角色,產生了心理學上稱為“退行”的現象,放棄成長的權利,變得幼稚化;另一種可能是孩子選擇反抗,因為他覺得如果我不能挫敗父母,我就長不大。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需要我們,但是,作為成長中的孩子,他們又希望自己不再那么需要我們。在養育一個一天天走向獨立的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每天都體驗到這種矛盾沖突。抓緊是一種愛,放手更是一種愛,而且,這需要極大的寬容,只有成熟的父母才能夠實現這種痛苦而偉大的轉變。
二、更新觀念,解放孩子的心靈
現在很多父母在用博弈論來設計孩子的前程:別的不管用,只有最后考入名牌大學,才是成功。為了這樣的“成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失去快樂,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比如臨近考試前或考試成績出來時,往往有少部分孩子承受不了考試失利的挫敗感而選擇各種方式的自殺)。父母要更新自己的觀念,不要以為只有當大官、成名人、賺大錢才是成功,畢竟,大部分人都只能過普普通通的日子。不管別人怎樣,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度過一生,就已經是生命的成功。
另外,家長的內心不要過于焦慮,不要以為孩子的出路只有上大學一條。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要倡導多元化的成長方式,不一定鼓勵每個孩子都去考名牌大學,其實,孩子追求知識的路是沒有止境的。
最后,父母要把握好自己和孩子的邊界,雙方永遠都是獨立的個體,只屬于自己,不屬于對方。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太過熱衷于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要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強加給孩子,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一生的唯一精神支柱。孩子不是父母的全部,學習也不是孩子的全部,雖然學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靈健康成長。
當然,對學齡期的孩子來說,學習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從整體來看,孩子的學習需要必要的約束,父母確實有引導和督促的責任,但這種引導督促應該是一種關心、提醒或共情,而不是過度的關注或強行的控制。
三、耐心等待,犯錯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孩子的許多問題是成長的問題,他們在每個階段都會犯一些與年齡相關的錯誤,父母要允許和容忍孩子犯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耐心地等待孩子長大。許多家長總是努力避免讓孩子犯錯誤,這樣做可能使孩子很少有內心沖突,使他失去學習處理內心沖突的機會,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心理抗挫折的能力是很弱的。
所以,父母要以寬容坦然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犯的錯誤,不要過于斤斤計較孩子的每一個缺點,甚至也不要急于糾正孩子,因為他常會對糾正頑固抵抗。如果他被迫承認自己的缺點,那么他在心底下就會拒絕改正缺點,這樣能夠給他帶來一種滿足和快樂。
孩子出錯的時候,并不是馬上對他的品行進行任意指責和批評的時候,這正像一個人溺水的時候,并不是教他游泳,或責怪他為什么溺水。這時候他需要的是感同身受地支持與幫助。因此,當孩子的缺點在某個問題上顯現出來的時候,我們的任務首先是感受和理解他們的處境并幫助他們看到所發生的問題,引導他學會從錯誤當中吸取教訓,而不是給他們沒完沒了的批評和指責,那樣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四、理性批評,維護孩子的自尊
許多父母的批評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招致孩子的憤怒、仇恨和報復的愿望。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經常受到批評,他的自我認同難以完成,他會懷疑自己的價值,同時習得并內化了這種模式并以這樣的方式來貶低別人的價值。
有益的批評是客觀地就事論事,而不是針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重組合的,有時候突出這方面,有時候突出那方面。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犯的某個錯誤,而對他的個性進行批評,甚至用毀滅性的詞匯來侮辱他的全部品性,這只能引起孩子的憤怒、委屈、無能感。甚至使他朝著與你希望的相反方向發展。比如孩子把牛奶打翻了,明智的做法是幫他清理好地板,然后只是告訴他如何避免類似的事情再發生,而不是大聲呵斥:“笨蛋,什么事都做不好。”如果一個人總是被罵“笨蛋”,那他就會真的認為自己是笨蛋。
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維護他們的自尊,不要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不要批評孩子的個性特點,不要舊賬新賬一起算,更不要對孩子大打出手。一個低調的批評會讓犯錯的孩子覺得羞愧,而尖銳的批評只會導致孩子的敵意,并不能帶來預期的效果。
五、適度表揚,促進孩子的自我認同
表揚有助于建立自信,增加安全感,激發創造性,促進學習,產生良好的愿望以及改善人際關系,但不適當的表揚可能會引起不舒服。
青春期的孩子對表揚常常會作出自衛的反應,因為表揚是一種評價,而評價總是讓人感覺不舒服。所以,表揚的時候要做到描述而不要評價,表揚孩子做的事情,而不要表揚孩子本身,描述你的感覺而不評價孩子的品格,如實地贊美孩子的成就,而不要在孩子頭上妄加光環。如果你的孩子寫了一首描寫春天的詩歌,你可以告訴他:我很喜歡你的詩,它給我帶來了美的感覺。這樣的表揚會讓孩子很高興,因為這是真實可信的。如果你跟孩子說:你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赡軙l他的抵觸,也許他很快就會想到“我永遠也寫不出朗費羅、雪萊或濟慈那樣的詩歌”。
描述性的表揚會促進自我形象的產生,描述性的表揚以及由此產生的積極反應,十分有利于孩子的精神健康。從我們的表揚中,孩子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是討人喜歡的,我得到了贊賞,我是有能力的。這些結論會不斷地對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經過不斷地重復、強化,就會形成孩子的自我形象以及他對世界的印象。
另外,還要記住夸獎不僅僅是語言的夸獎,更多的是表現出美好的態度———父母對孩子的認同態度,比如信任,對他充滿興趣,而且對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語言上的表達常常會給孩子誤解與錯覺,而接納他、信任他的態度則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六、情感支持,溫暖孩子的心靈
在自然界,天上出現老鷹的時候,母雞會不顧安危地展開翅膀,保護小雞;狼崽遇到危險時,母狼會竭盡全力保護孩子。人類的父母受限于許多文化觀念,太過拘泥于對錯。
人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感,然后是尊嚴,孩子在外面受到的傷害使他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尊嚴,他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不能控制的環境里。這時,如果回到家里能得到父母及時的共情和撫慰,他會覺得安全,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接納也變得容易。所以,這時候父母要給予他們情感上的第一支持,溫暖撫慰他們受傷的心。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急著和他講道理,冷冰冰的道理不能滿足孩子的感情需要。
親情是世上最堅貞、最偉大、最不離不棄的情感。不管親子間的互動有多少傷害,只要父母保持平和之心,再叛逆的孩子也會在親情的撫慰下回歸。同樣,孩子也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不要把成長的煩惱都歸罪于父母。孩子要理解父母的動機,體會父母的艱辛。孩子要學會感謝父愛母愛的偉大,不管遭受多少誤解和傷害,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總是那么義無反顧。這樣,親情間再激烈的沖突都會化于無形。但愿親情隨著時間慢慢沉淀在孩子內心深處,讓孩子的心靈永遠得到人類偉大親情的滋養,并且閃耀著人性的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