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厭學行為的潛意識性及其心理機制
更新于 2015-04-16 ? | 瀏覽次數 0
——越是重視子女學習教育,子女越是不愛學習
中國是一個重視教育、重視子女學習的國度,這一點讓西方國家羨慕不已。早在西方家庭培養嬰幼兒如何信仰上帝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就已經開始了對孩子進行為什么而學習和如何努力學習的培養。接下來,中國的絕大部分有文化家長會一環扣一環地,一個環節都不放過地抓下去……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比如小學三四年級,初中二、三年級或高中一、二年級的年齡時,西方重視信仰教育的家庭基本都能夠實現目標——培養出一個虔誠信仰上帝的孩子。這種因果效應我們都能理解,教育就應該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但是,中國家庭的多數父母沒能收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效應。只有少數家長培養出了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多數家長感到失望;還有不少的家長得到的是相反的結果——孩子不但厭學、棄學,凡是努力學習的教育連一個字也聽不進,凡是學習好的學生,一個也不喜歡……還有一大套的厭學和棄學的理論思想……有的甚至開始背叛父母和老師。
人家不種瓜的得了瓜,我們苦心種瓜的得了豆;人家不太管孩子學習的,孩子可能還學習不錯;我們費盡苦心培養孩子努力學習的,孩子反而厭學、棄學、反叛……如果我們用當代心理學的新理論和技術揭開其中之迷,我們的教育發生事與愿違的現象就會大大緩解,許多麻煩的事,也會好辦得多。
為了揭開這個謎團的工作,我們課題組成員們在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實驗學校、民營實習基地,先后對上千名學生,進行一個一個地跟蹤實驗研究,發現這些中小學生的厭學行為,最初都是一種潛意識性的情緒反應;是一種心不由已的強迫性反應;然而,由于我們的教育者不知道世界上竟會有潛意識厭學這種事,所以,把一種本來和強迫癥、恐懼癥(這些都是有兩次心理訓練就可能徹底控制的心理障礙)一樣難以靠意志克服的心理反應,當成是孩子說了(下決心努力學習)假話;說話不算數;不懂事(不懂得學習好了會有如何好的前途)……教育者把話說錯了,還要讓孩子接受,這樣的教育怎能不產生厭學、棄學的思想和對教育者的背叛呢?而人家教育孩子信仰上帝的家庭教育沒有這種沖突,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值得樂觀的是,學生早期的這種潛意識性的厭學行為雖然靠意志難以克服,但是,掌握了規律又是容易解決的。只要我們把握住若干關鍵環節中的少數一兩個,厭學、棄學、學了也不見效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首先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理論,使人類對自身心理的研究進入到了一種空前的深入程度;同時又恰恰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中的一個誤解,即用性挫折解釋人類的心理障礙的誤解,把多少人的眼睛擋住,使我們看不見我們的中小學生們的厭學、棄學、想學學不進,學進也不見效等等現象的心理機制是什么?于是,我們用意志品質、學習目的、學習動機等這些概念做了許多支離破碎的好聽不好用的解釋。
過去人們都會說:人類的心理好比浮在海上的冰山,潛意識好比冰山藏在海水平面以下的部分,占整體冰山的八分之七。在我們近20年的研究實踐中,我們漸漸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在你看到了學生的潛意識世界以后,許多問題變得竟如此容易解釋和解決。
二、新潛意識行為觀是徹底揭開學習障礙之謎的第一把鑰匙
潛意識行為就是意識沒有參與或意識不能支配的行為。(關于此觀點詳見《潛意識即無意識思想是揭開學習障礙的理論基礎》等系列文章)
對潛意識和潛意識行為的這一解釋幫助我們徹底揭開了潛意識厭學行為、逃學行為、學習低效、分心等等學習障礙行為的心理機制。但是,這一解釋又和弗洛伊德最初提出來的那個潛意識或潛意識行為的意思有較大出入,基本沖突。車文博教授在《意識與無意識》一書中評價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時寫道:“無意識(稱潛意識更貼切),指人的原始沖動,各種本能和出生后被壓抑的欲望。這些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允許東西,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的負荷,總是按照‘快樂原則’去追求滿足。無意識是心理的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
弗洛伊德作為第一個看到人類的潛意識的人,他發現了潛意識、潛意識行為這個事實存在,很了不起。但是,在那個時代,他難免不表現出他的思維局限。即把人類的性的欲望有時表現為潛意識狀態,誤解為潛意識就是性的欲望。事實上,性的欲望常常并不是潛意識狀態;潛意識行為也并不僅僅是性方面的,也包括其它行為。不這樣認識問題我們永遠不能揭開中小學生和大學生學習障礙之謎。比如按照精神分析學派的思路,我們解釋說:“中學生厭學行為是嬰、幼兒時性欲沖動與現實的自我的力量對峙、沖突,所導致的‘痛苦和焦慮’的結果”,退一萬步說,就算這句話是對的,那么你在臨床上能做些什么呢?你如何能夠在2小時間內解決這些時間緊迫的中學生的厭學問題?新精神分析學派要半年到18個月才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看到臨床效果;舊精神分析學派平均500小時才能使一名患者見效。
新的潛意識理論指導下的臨床技術干預,控制厭學反應和各類神經癥,最快的只要40--50分鐘到2小時即可基本控制癥狀。
這種臨床上的化繁為簡,首先在于我們認為:潛意識行為就是一種沒有意識參與的自動化的行為。這種沒有意識參與或意識不能控制的行為,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條件反射。人類有大量的條件反射行為是潛意識的,是來不及控制的,是不能控制的。
三、潛意識情緒反應觀是揭開學習障礙的核心理論
有恐高反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從一個旅游風景區的高空棧橋上走過不會有任何危險,卻不敢走;有動物恐懼反應的人,明明知道當前的寵物狗是不危險的,卻不敢接近;……這種擔心雖然我們能夠意識到它極其不合理,但是,它是一種潛意識的情緒反射,我們的意識無法對它進行控制。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可以說是條件反射的一種,也可以說是同一種條件反射的某一方面的表現或效能。人們對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經典實驗研究都不陌生:當他把食物放進狗口中的時候,同時讓狗聽到一個鈴聲。在經過若干次這樣的將食物與鈴聲結合的訓練以后,狗學會了對鈴聲產生流口水的反應,當狗只聽到鈴聲而沒有得到食物時也會流口水。他把狗通過后天學習而獲得的對鈴聲刺激產生流口水反應的行為稱作條件反射;把這種建立條件反射的機制或過程稱作條件作用。我們之所以一看到“Mother”這幾個英文字母就想到漢語的“母親”,之所以一說“母親”這個詞就在腦海里浮現媽媽的形象,也是由于后天條件作用而形成的條件反射。然而,我們現在只談到了條件反射的一個方面的意義,而沒有看到它的另一個方面的意義——在狗形成“知道”鈴聲意義的反射的同時,也在形成情緒體驗的反射。條件反射的這方面的意義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是它確實存在,而且很重要。當狗聽到鈴聲時,它一方面產生“知道”要有什么事(喂食)發生的反射;另一方面發生唾液分泌的生理反射;再一方面它的情緒是愉快的(如果它已經餓了的話),即條件性情緒反射。
當一名對數學有嚴重厭學傾向的中學生,在下一節課就要上數學課的情況下,一聽到鈴響刺激,也產生三種意義的條件反射:從認知方面,他首先知道自己此時情緒不佳,并且知道其原因是要上數學課了;行為方面,他表現為取出數學書和筆記等;情緒方面產生一種特定的消極體驗,如情緒低落、心情焦慮、煩躁等;生理方面產生肌肉酸痛、疲勞、困倦等等。實際上,此時的生理反應、情緒反應和認知與行為反應,都是同一條件反應的幾個方面的表現。因為根據詹姆斯—蘭格的情緒理論,情緒即大腦對生理狀態的反應,當其大腦反映當前的這些生理狀態時,所有生理指標亦都是反映其情緒狀態的心理指標。
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可以較清楚地看到在條件反射發生時,不是單一的認知的或行為的反射,而是同時存在著情緒的反射和生理上的反應??吹綏l件反射中的這一意義,對于解釋和解決人們的潛意識行為十分重要,也便于加深解釋行為產生的內部心理結構。我們之所以要澄清這一點,根本原因還是出于解決臨床問題的需要,從這里入手解決人們的某些行為更為有效。
在20世紀40—50年代,美國就有心理學家提出了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問題,即人工情緒反應(Conditionalemotive response;簡稱CER)。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和斯金納等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對條件性情緒反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來,他們又曾用一名本來對大白鼠表現出興趣的嬰兒做實驗。當這名嬰兒接近大白鼠時,就用一把錘子猛砸一塊鐵板,發出嚇人的響聲把嬰兒嚇哭,并且使這名嬰兒趕忙從大白鼠身邊逃離。從此以后,嬰兒長期保持著對白鼠的恐懼情緒。如果從巴甫洛夫對狗建立起鈴聲和食物反應的暫時神經聯系角度看,該嬰兒大腦中建立起一個認識世界的反射,即一看到白鼠就“知道”將有一個大得嚇人的聲音出現。但是,在CER實驗中則忽略了這一意義,只是從情緒反應這一個角度,強調該嬰兒在以后的人生歷程中,再一見到大白鼠的同時,哪怕他已經知道了不會再產生一個怕人的響聲伴隨,也還是會同步產生一個情緒上的反射──恐懼反應。這個反應就是條件性情緒反射。這里的條件刺激物就是白鼠(S);哭泣和逃離就是反應(R)或反射;這個反射是帶有情緒(E)的,而沒有強調認識上的、行為上的和生理上的反應。
[臨床實例7-1•一句冷語促成的數學學習情緒障礙](引自金洪源著《學習行為障礙診斷與輔導》第七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江某,女,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在班內排榜居前三、四名位置。數學學習一般在班級前數第二、三名水平。某次期中考試時成績略有下降,距離老師的期望相差較遠。當大家紛紛忙著看自己的試卷時,江某見老師從自己的身邊走過,她想就一道題向老師請教,不料老師接過試卷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又扔在桌子上,冷冷地說了句:“照這樣的成績,哪兒你也考不上!”江某頓時覺得心里一沉,臉色也變了,什么也沒有再說。從此以后,不管在什么情況下見到數學老師,她都會覺得心里一沉,接下來便是什么心情也沒有了。每次數學老師來上課時,她都是這樣的心情反應。她的數學成績一跌再跌,不到一年時間,就一直跌到各科成績總分在班級12名以后。
為什么老師的一句話會引起這樣的后果?在后來對該生進行的調查中,又發現該生從初中到高中階段,長期潛伏許多心理健康欠佳的證據。例如:經常想一個人找個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場;經常為同學間的一點小事煩惱;經常擔心老師在班里批評某些男生的那些挖苦話是說自己的。
把江某列為第一案例來討論,是因為她的厭學行為的形成屬于本人心理健康欠佳,偶然把情緒波動投射到數學老師和數學學習活動上。如果她不在數學方面表現出條件性厭學情緒反應,也可能會表現在其它方面。事實上,她已經在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方面,在一個人獨處時的情緒狀態方面,明顯表現出其心理健康有問題種種跡象。只是她通過意志努力可以暫時地予以克服。而數學學習問題雖然她也通過意志努力進行了自我心態調整,比如說她能夠正常上數學課,考試時能取得70分左右的成績等等。但是,這種心理障礙表現在學習方面就不像表現在人際關系等方面那么好辦了,因為在競爭條件下,這種學科性的學習心理障礙必然地表現出學科性學習能力下降。并且在一次次地考試成績下降過程中,不斷地加劇焦慮情緒的放大反應。
在歷史上的學派爭論中,精神分析學派曾經批評行為療法只會消除癥狀,“治標不治本”,可能會使患者“剛剛治好了尿床又出現失明”?,F在看來,在用一般的行為療法消除中學生的厭學行為表現時,稍加留意也會發現其中的一部分學生屬于那種在厭學的同時,還潛伏著其它心理障礙表現,比如害怕黑暗、人際關系過敏、“小心眼兒”等等,其實都是來自同一個根源——過敏性情緒反應。
[臨床實例7-2•范某因看不慣老師愛笑而學習成績下降](出處同上)
某農村中學初中女生范某,本來也是班級的學習尖子生,成績最好時曾經排在班內第2名,學校年級組大榜第7名水平。后來該生語文成績莫名奇妙地大幅度下降。于是,班主任教師一再督促她的語文學習,仍然無濟于事,語文成績還是一降再降。后來班主任在一次長談中得知,原來范某只是因為看不慣語文老師上課愛笑的習慣,就使得她不愛上語文課。后來她越來越在乎和過敏性地厭煩這名老師上課時愛笑的行為,越來越怕這名老師笑,偏偏這名老師似乎越來越愛笑,在初中畢業考試時她的語文成剛剛及格。
以上所述的情緒反應過敏導致厭學的現象,從表現上看,似乎這些學生的厭學情緒障礙形成得有些過于敏感,事實上,如果深入接觸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他們,就會發現這類學生身上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癥或抑郁癥患者的某些情緒特征,只是情緒發作的程度遠未達到一定水平而已。確實存在這樣一群人,他們情緒特別容易焦慮或抑郁,并且把這種消極情緒投射到某些不易為別人注意的小事上,因而就對這些小事產生焦慮情緒反射。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學科厭學行為,還同時潛伏著其它過敏性情緒反應的可能。
四、潛意識性厭學行為的發展
一開始時的厭學反應是潛意識的,沒有思想支持的厭學行為。但是,它一般不會持續很久,漸漸演變成一種有思想支持的厭學思想。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把厭學的學生的發展分為三類:
1、自制能力比較強的中學生,其潛意識的消極情緒反應向內化方向發展,有逐漸形成神經癥趨向。這是因為這種厭學反應本質上也是一種過敏性焦慮情緒,它會在后來的日久天長的時間里得以發展,當其焦慮水平高到一定程度時,就形成焦慮癥的癥狀。所以,在大學心理咨詢部門遇到的患有焦慮癥、抑郁癥的大學生,其中的絕大多數是由于長期處于厭學(也有的稱為學習心理壓力過重)狀態,又遇到意外(家庭危機、親人病逝、人際關系惡化等)強烈刺激、打擊等,最后匯合在一起,多數到大學二年級左右再次遇到不順利時,其焦慮傾向會達到最高水平。
如果這種焦慮導致的情緒一旦某一天引起了失眠,這種失眠習慣行為就會與焦慮情緒之間建立條件反射,即一到要上床睡覺時,就開始過敏性地焦慮、擔憂,怕今天再不能及時入睡……。接著失眠又會導致次日學習活動受影響,本來高焦慮的人就容易記憶力下降,煩躁……,這時醫生就會診斷其是神經衰弱。
2、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潛意識厭學行為有外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一般形成消極的逃避學習行為習慣、消極性格、反抗人格和多動等。
3、從潛意識厭學向意志性厭學發展
潛意識厭學:仍然有做一名學習成績優秀學生的動機與目標,并且能夠表現出學習成績優秀學生的基本的生活方式(例如對學習比較專注,少惹閑事等),也有學習成績優秀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與方法等,但就是對某類內容或學科學習時有過敏性地厭煩痛苦反應,特別容易疲勞,學習效率不高等。
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漸漸形成一些與厭學有關的思想觀點。于是,漸漸形成意志性厭學。
意志性厭學:不但有潛意識性厭學反應,而且有不努力學習的充足理由或深刻理論,能證明不學習者更容易成功的系統思想和途徑等。其中有的人從魯迅、比爾•蓋茨、尼采、拿破倫•希爾等名人的經歷和思想中找到一些事實、名言、思想、觀點,構成反叛父母、老師、學校、教育制度、社會和時代的精神支柱。在這些精神支柱的支持下,他們中有的人離家出走;有的人結成團伙進行某種對老師、家長和學習成績優秀學生的反抗;有人主張離校創業,比如想一個人回到家里不再上學,認為可以當作家、可以搞推銷發大財等等。難怪有人說這類學生歪理特別多,癡迷特別嚴重,已經分不清是非、真假。也有的學生有周密的棄學、逃學的具體計劃和策略。
五、走出解決厭學問題的理論誤區工作會更有效
知道了學生的潛意識性厭學反應是一種心理障礙性質的體驗以后,我們會使自己的許多工作避免再入誤區:
1、家長和老師知道了學生厭學行為的原因,可以減少對學生的誤解。例如當家長發現孩子的厭學表現以后,心中理解那是一種怎樣的痛苦體驗,也自然就理解了孩子過去關于努力學習的許多誓言為什么不頂用?努力學習不怕困難的誓言代表的是這名學生的意志;而一到學習情況下便出現種種與意志、誓言不符的行為時,是他或她的潛意識行為反應,這是他們本人像戰勝強迫癥一樣不容易戰勝的自動行為反應。
2、作為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機構或心理輔導教師,在思想上澄清了厭學形成的心理機制,便可以運用一定的臨床技術對學生的厭學行為進行干預。這是一種立竿見影的臨床訓練。在我們的實驗學校里,每天都有成批的學生來集體心理訓練室接受克服厭學的訓練。當學生克服掉厭學反應以后,學生的思想一般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對許多事情的看法更傾向于積極。教師可以由此啟動進一步的教育措施。
3、知道厭學行為形成的心理機制,教師、家長、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便可以自覺地注意心理衛生,減少或防止厭學行為的產生。例如作業量不合理地過大且引起學生反感等;學習和完成作業期間加強積極情緒調節,防止過度疲勞造成的消極情緒與所作的作業練習科目建立條件性情緒反射等等。
如果從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科任教師、家長到學生本人都知道了厭學行為的客觀的存在及其形成原因,一般來說想解決一名學生的厭學行為還是比較容易的。至少在我們的實驗學校(例如大連二中等),這些問題都是輕而易舉就可以解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