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心理障礙 > 強迫 >
    強迫

    沒有人可以逃開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更新于 2018-11-19 ? | 瀏覽次數 0

     

    所有的"未完成事件"

    都會留在我們的生命中

    不斷的出現

    不斷的提醒

    最終貫穿我們的生命的始終

     

    我們的生命中,

    都有“未能完成的”、“未被滿足的”

    遺憾的”、“不能釋懷的”的事。

    我們總覺得“時間能帶走一切哀愁”,

    時間能治愈一切”,

    或者“過一陣子就會好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總以為時間能替我們解決一切,包括時間是最好的良藥,或者“一切都會過去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根本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有意無意的去逃避面對那些心中的遺憾,但結果卻會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

     

    事實上,沒有人可以真正逃開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

     

    不去逃避和回避那些生命中的遺憾,回到“未完成事件”,有效解決它們,才能促進心靈的成長,才能讓我們真正的從遺憾中解脫。學習真正接受你心靈深處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即使它們使你如此痛苦。

     

    只有鼓起勇氣去重新經歷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個“未完成事件”、看看那些存在過的事實,才能在生命里開始擁有智慧。

     

    這樣的人將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將責任推給環境和他人;這樣的人才會為自己的思想、情緒、人際關系、生命里的每一個結果負起責任;才能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 

     

    所有未完成的事件都不會消失

     

    我們活著,就會想方設法遠離痛苦,獲得歡樂。這是人類的本性。西方完形心理學的理論也認為,所有的生命體都有朝向自然、健康與成長的趨動力。

     

    人類天生就有將事情做完,讓需求得到完全滿足的傾向。我們有著許許多多身體的、心靈的需求,它們都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并且排隊等待我們去完全滿足。一旦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會生出下一個需求。 

     

    例如,人類和其他所有的動物一樣,首先都有對生存的需求。饑餓時我們就會找尋食物,吃飽以后,睡覺或交友等第二需求,便會接著浮現。

     

    又例如,你計劃要去看電影,此時突然有人通知你,你母親生病住院了。于是去看電影的計劃立刻退為其次,而到醫院去看母親便成為最迫切的需求。

     

    滿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著轉向下一個需求,這一機制不斷地發生在我們身體的、心靈的所有領域。

     

    每滿足了一個需求,已滿足的需求就會后退,讓出一條路給下一個需求——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我們都知道,理想的情況并不多。

     

    大多數的需求無法及時滿足,

    因此它們就會卡在那里,無法后退。

    無法滿足的需求,并沒有消失,

    它只是壓抑進了心靈的深處,

    它將一直牽引著我們心靈的注意,

    不停的制造事件,讓我們“看見”。

     

    例如,今天早上你想為昨天的吵架向你的先生或妻子道歉。雖然你有很多話想說,但卻什么都沒說。之后,你的心里便一直想著、惦記著這些要說而沒說的話。你在公司里與他人說話時,心神恍惚。因為,你仍將注意力集中于過去尚未解決的問題上。

     

    完形理論將這些未解決的問題、未滿足的需求,稱之為“未完成事件”。

     

    人們會自然地追求滿足原先未得到滿足的需求,當未得到滿足的需求在當時的情景中無法滿足時,人們繼續會將它帶到日后的生活中。

     

    于是,麻煩就來了,由于我們不斷的將需求延后,或者選擇忽視,它就成了我們內心的空洞,被我們不斷的“投射”到后續的生活中,結果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我有一位學員,她年幼時面對粗暴、嚴厲的父親,不敢表達她的不滿和憤怒,只能拼命取悅和討好。結婚后,她將過去未能表達出來的不滿和憤怒投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動不動暴跳如雷、大發脾氣。

     

    慢慢的,她已不自覺地變得和自己的父親一樣了。后來,她竟然動手開打,丈夫忍無可忍的時候便拳腳相向。于是,投射甚至演變成家庭暴力。她的婚姻到了崩潰的邊緣,而她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但其實,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她原生家庭“未完成事件”的投射,她將她對父親的不滿和對暴力的壓抑,全部轉移到了丈夫身上,并激發出暴力的婚姻模式。

     

    按心理學的觀點,女人找丈夫往往是希望他像自己的父親;男人找妻子則希望她像自己的母親。所以,將丈夫投射成父親是很自然的。

     

    問題在于,她把和父親之間的問題放在她和丈夫之間來解決,這相當于將甲和乙之間的恩怨,讓丙來和乙解決,結果當然是行不通。即使這位丈夫忍氣吞聲,一再道歉,這位女士內心的癥結還是無法平復,因為她內心真正需要的是父親的道歉。

     

    不管丈夫怎么道歉忍讓,他都無法真正代替她的父親,因為她內心的真實需求是與父親的“未完成事件”。

     

    這就是我們心中“未完成事件”的投射,它迫使我們不斷“看到”,然后將其“完成”。而當我們拒絕看見,拒絕處理,它就會不斷的出現。于是,一個惡性循環就形成了。 

     

    未完成事件的威力

     

    如果我們忽略最初的“未完成事件”,逃避它,只是完成它所投射出的事件,是不會讓我們真正滿足的,因為最底層的根本的需求仍未得到滿足。

     

    于是一再地努力嘗試完成“未完成事件”,成了我們慣用的模式。但如果情況不允許,我們接下來能做的就只有壓抑并努力遺忘。 

     

    完形治療之父波而斯說:

    當我們的欲望受到挫折,

    要滿足它時就存在危險,

    而挫折感造成的緊張感也會讓我們無法忍受。

     

    于是,人們便壓抑欲望以及對這種欲望的察覺,以避免受苦,遠離危險。用壓抑和遺忘將“未完成事件”排除在察覺之外,至少比讓它永遠打開著,有一個隱隱作痛的需求帶來的感覺好多了,并且也讓我們有能力去滿足下一個浮現的需求。

     

    不幸的是,一旦個人想辦法將這些“未完成事件”排除在他的察覺之外,他就喪失了對其的知覺,結果形成“解決-無效-再解決—無效”的惡性循環,就會帶來疲勞、注意力分散、混亂、緊張、身體疾病等等身心病癥。

     

    未完成事件”的需求未滿足,然而它卻能成為生命里的支配性力量,它霸道地要在其他事情前被完成,即使我們長大成人,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再做出同樣的努力。

     

    然而,我們以前就未能完成的,時過境遷,會變得愈來愈不可能完成。 

     

    這真是一個讓人痛苦的惡性循環:執著于“未完成事件”的人,即使后來環境已經很不同了,仍然會停留在他童年時期的需求里。

     

    每次,在接近那個未完成的需求時,就會體驗到“內心被電了一下”的驚慌與焦慮。這種過電似的焦慮,是他被卡在“未完成事件”上的典型反應。

     

    最終,

    我們需要回到當時需求被卡住的事件中去,

    直面這個事件,看見問題的關鍵所在,

    用當下的力量完成和穿越和療愈。

    徹底的從這個缺失中走出來,

    讓它不再成為心里的空洞,讓它得到圓滿。

     

    這需要強大的“活在當下”和“保持察覺”的能力。如果事件很大,我也需要借助外力和療愈。惟有如此,“未完成事件”才會從被遺忘的深淵中浮現出來,使那個需求真正得到滿足。 

     

    我們所看不見的自己

     

    未完成事件”有著如此驚人的能量,即使我們不斷自我暗示:“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時間可以解決一切”。我們還是會一再回到“未完成事件”的原初需求上來,備受制約。

     

    又因為諸如此類的自我暗示,我們反而沒法再次清楚地看到“未完成事件”的真實需求。

     

    我們喪失察覺的結果是:我們不知不覺地沉溺在舊的行為模式中不能自拔。一再重復舊模式的沉溺性行為,使我們生命的能量因“未完成事件”而被卡住或扭曲,導致生理性與心理性的問題——精神官能癥、焦慮癥、健忘、肌肉僵化、身體盔甲等等。

     

    心理學調查發現:相比較那些已經完成的事件,人類更傾向于記得“未完成事件”。并且人類還有一個自然的傾向:重新拾起并且完成“未完成事件”。

     

    人類還會糾纏或者執著在“未完成事件”里,形成一套個人的觀念、看法、價值觀等等,甚至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命意義。

     

    在進行心理咨詢時,我認識一位先生:他小的時候尿床,有好幾年時間,會在半夜里被脾氣暴躁的母親從被窩里提出來趕到院子里。年幼的他自然無力反抗,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

     

    成年以后,他對遇見的每一個女人都從心底里鄙夷和嘲諷,這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

     

    顯然,表達對母親的憤怒和怨恨的需求,是他生命里的“未完成事件”,這一“未完成事件”導致他用鄙夷和嘲諷的仇視態度理解出現在他的世界里的女性。他沒法用健康的心態對待女性,也沒法走入親密關系。

     

    還有典型的例子是:

    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事件”投射在兒女身上:

    沒能好好讀書的父母,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子女上一回大學;

    沒能展現自己才華理想的父母,會使勁的讓孩子去學琴、畫畫、學習各種才藝技能;

    沒能做某某職業的父母,會極力的讓孩子去做這個職業;

    沒能完成某件事件的父母,會讓孩子去將這件事做到最好.....

     

    這樣將自己的未完成事件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事件,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從前有一位古怪的人,名叫那斯魯丁,有關他的故事非常多。傳說有一天晚上,那斯魯丁在廣場的街燈下匍匐前行,好像在找東西。附近的人過來問他:“你是不是掉了什么東西?”他回答:“我的鑰匙丟了”。那人又問:“你確定它是掉在這里嗎?”“不,是掉在那邊的草叢里了。”“那么你為什么在這里找?”“因為這里有路燈,比較亮??!” 

     

    其實,這位特立獨行的圣者通過這種愚行,以挖苦的形式警示我們:在解決心靈的痛苦時,我們往往會自欺欺人,轉移方向,力圖到“有亮光”、有面子的地方,去解決那些隱藏在陰暗角落里的問題,就像刻舟求劍的愚人一樣。

     

    因此,從“未完成事件”那里逃開,讓自己視而不見,打算讓時間或者別的什么“代替”解決,是無用且徒勞的。

     

    對“未完成事件”的刻意回避與否認,

    讓我們喪失了察覺,

    處在沉溺性行為中而不自知。

    我們既無法回到過去,

    也不能好好面對現在。

    這就造成了人生的種種痛苦。

     

    自作聰明地讓“時間”或者別的什么代替解決“未完成事件”,在一個專業治療師看來,不過就是自我安慰而已。

     

    現實生活中,我遇到過很多人:他們總希望自己內心的問題,最好由自己的配偶代替解決。所以,他們認為,自己過得不好,根源在于自己的配偶。 

     

    他們還抱怨說,為了讓配偶改變,自己做了種種努力。然后,他們就會向我討教應該如何讓配偶變好。

     

    我會問他們:“那你自己打算什么時候開始“變好”?什么時候開始面對自己的問題?”

     

    為了改變其他人,我們使用了生命中的極大的能量,嘗試了各種可能辦法。為了讓對方(往往是最親密的人)能夠認識到他們的問題(往往是我們認為對方的問題),為了讓對方承認罪過及羞愧,我們極盡責難、訓斥、威脅、冷暴力、怨恨、自我破壞等等手段。

     

    只有等這一切方法都失敗之后,當我們發現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之后,當我們陷入無數“未完成事件”的黑洞中時,我們才開始想到自己改變,自己去親自解決。

     

    并且或許,有些人即使到了這樣的時候,仍然不想要自己解決,不想去改變和面對。 

     

    你呢,準備好了嗎?



    上一篇:生命中阻礙你覺醒:意識提升的七大障礙?? 下一篇:沒有你的角度,那會是怎樣?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