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的人,內在感覺是:人生什么也沒有了
更新于 2025-08-01 ? | 瀏覽次數 0
1
抑郁焦慮 / 相伴相生
在心理咨詢和治療里面,最常見的是兩種情緒疾病:焦慮和抑郁。而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關系,抑郁癥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焦慮情緒。
焦慮情緒是什么呢?是當人意識到有危險,但自己又沒辦法應對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種手足無措、無力應對的恐懼感。雖然自己應對是無效的,但還是會去掙扎、去應對,這個時候就叫焦慮,最后沒有力氣了,體力耗盡、沒有心勁、沉底不動了的狀態叫抑郁。
每個抑郁的人在進入抑郁之前,都有過焦慮,所以從抑郁恢復正常的時候,也要經歷焦慮的狀態,穿越焦慮恢復正常。
2
身邊沒有人 / 抑郁
焦慮和抑郁相比,為什么說抑郁受關注程度會大,是因為這個疾病會導致死亡,會自我攻擊實施自殺。自殺在精神科里面被叫做“身邊沒有人”,如果身邊有人的話,他上吊給他剪掉繩子,他那刀子割手腕就把刀子搶過來,他跳河就可以抱住他。所以,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癥的患者,護士都會每15分鐘去查房一次,就是為了對自殺的人要及時進行身體安全保護,這也是在危機干預時第一時間要做的事情。
3
心里沒有人 / 抑郁
在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里面管自殺叫做“心中沒有人”。在危機干預的時候,會去問:你身邊現在有沒有人,還需要問“當你閉上眼睛的時候,你心中會出現什么人?”
精神分析的客體關系理論認為,我們心中的人是從早年的母嬰關系內化到心中成為愛的客體,如果心中有愛的客體關系的人,當閉上眼睛的時候,心中就會出現一個好的客體形象,就是內部成像,比如說會想起對自己好的那個人,比如媽媽或者其他人。如果小時候沒有愛的體驗的人,沒有感受過溫暖的人,或者說,他心里面裝著全是刻苦學習啊、要努力啊、懂事啊這些,而心中沒有裝著人,那這種人就比較危險。
所以說,像抑郁癥自殺這樣的種子其實是從小就種下了。被小學、中學一路培養,有的孩子學習很好,但到考上大學之后就跳樓自殺了。有時候去追溯這些孩子成長史就會發現,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似乎只有學習才是他唯一快樂的來源,他表面上的學習優秀的樣子實際上是病理性的防御,需要靠學習來彌補早年的創傷和愛的缺失。
這里的關鍵點就是看快樂來源是不是唯一的,一旦加了唯一就極端化了,心理就容易變得不健康。
4
六無/ 抑郁
從癥狀診斷學或者現象學來看,能概括出來“六無”:
抑郁發作的時候,無興趣,
包括沒有快感;
無望,心中沒有希望;
沒有人能幫助我,叫無助;
想不起來干什么,叫無動機;
人活著感覺很沒用,無價值;
沒有情感、沒有愉快,活著干嘛,活著就沒有什么意義,機械著活著,無意義。
為什么會出現“六無”?我們對應的是心理成長中到底缺什么東西?精神分析籠統的一句話說,什么是抑郁?
抑郁就是喪失,喪失了這么一套的東西,這不僅是狀態的喪失,同時也是內在的體驗的喪失。
5
喪失 / 抑郁
這些喪失主要是怎么來的?早年的愛缺失,如果學習是唯一快樂的手段,玩意再拿掉,最后就什么也沒有了。
一個抑郁的人,自己內在的感覺就是:人生什么也沒有了。
抑郁最核心的內在的情感體驗叫做“喪失自我存在感”,抑郁到嚴重的時候,覺得當“六無”都出現的時候,無樂趣,無意義、無助、無望、無價值,一個人就覺得我什么都沒有,當什么都沒有的時候,連自己都沒有了,存在感都沒了,那個“喪失存在感”之后的內心發空,還空得讓人害怕,發慌、恐慌的體驗,才是抑郁最深層的那種體驗。
為什么內心發空、發慌?早年缺少愛的關系,愛的客體關系,這就會導致臨床上出現的“六無”的表現。除了喪失內心這些東西以外,現實生活當中也是缺少社會支持的,所以這一連串的都是喪失。喪失內在的感覺,喪失自我存在感。
6
自尊 / 抑郁
抑郁癥還跟什么有關系呢?跟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叫“自尊”有關。
自尊是關于自我的重要性、特長、優勢、價值感等等的自我肯定。自尊變成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我覺得我挺好的”, “我覺得我挺可愛的”。
那自尊怎么來的?它是來自于人際關系的互動,它不光是個體內在的體驗,“我覺得我挺可愛的”,它的來源是通過不斷的得到關注、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喜愛,這樣就變成了“我挺可愛的”這個內在的信念。
得抑郁癥的人缺少的東西,一個是他缺外在的人際關系的關愛,另一個是他缺內在的認知觀念,沒法形成“我挺可愛的”這個概念,或者說形成了,但是比較脆弱,稍微有人說一句他不好,他就很容易垮了。抑郁的人經常是十個人中九個人夸他,都沒聽進去,一個人稍微對他有點批評,他整個人都站不住了,心情就抑郁了。
其實人活著不可能不聽別人的評價,但是你把別人的評價放在多重要的位置,別人說你什么,那永遠都是參考消息。重要的是,除了聽別人評價,你能不能對自己有個評價。
抑郁癥的人是光聽別人評價,光聽別人壞的評價,自己對自身沒有評價,缺少一個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自我認知,也可以叫自我價值感的穩定的自體。
7
假性自體 / 抑郁
如果我們給抑郁癥建一個心理模型,會看到,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遇到了一個心理應激的事件。環境的應激事件是現實的,但心理應激,別的人能撐的住勁,而他為什么不行呢?同樣的應激事件,別人得的是應激相關障礙,ASD或者PTSD,而他得的是抑郁癥?這就跟內在的人格有關系了。
人格中的“假性自體”是外在價值取向的,比如說一個學習好的孩子,你問他喜歡學習嗎?他有可能喜歡,有可能說不喜歡,那你接著問他為什么還要學習,他說他喜歡考試成績,因為考試成績好,老師喜歡、同學羨慕、家長高興,所以他學習好也不是他自己熱愛學習本身這件事,他要的是成績,成績好才會得到別人的喜歡,換句話說,別人對他的喜歡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自己學習好,這樣自己才有價值,所以可以看出,他學習不是真心真意的,是虛假的作秀給別人看,這樣的人,他缺少內在的自身價值感,如果學習這件事是為我自己,不是給別人看的,也不是為了別學,這就是具有內在價值取向,是為自己做的。
8
理想化破滅 / 抑郁
抑郁還跟理想化破滅有關系。
也就是說“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但結果沒弄成”,這個比喪失愛的客體的抑郁的痛苦稍微少一點,但它焦慮的程度會很重,理想化破滅導致的抑郁癥,最嚴重的就是自殺,自殺發生率非常高,就是我理想實現不了,我就得死,我活著沒價值。
其實喪失愛的客體和理想化破滅導致的抑郁不是兩個類型,而是在一個人身上經歷的前后兩個階段。為什么有的人會過度地去追求理想化呢?不光理想化自己,也理想化他人,原因就是早年母愛的缺失,所以自己要做最好的那個人,自己身邊的重要他人也一定是最好的,這樣才能彌補那個缺失的部分,所以他內在缺少愛的成分,才最終走向理想化,并且形成一個夸大的自體,其實這是一個心理防御機制。
比如一個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時候,最直接的反應是什么?可能覺得都是自己不好,孩子會哭著說“爸爸媽媽你們別吵架了,我一定乖,我一定聽話”。孩子容易形成這種內歸因,他不去指責父母吵架,不說父母不好,他把那個指責啊、攻擊的矛頭變成“都是我不好”,如果我是個好孩子的話,父母就不吵架了,所以我一定要做一個乖孩子。
用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的理論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0-2歲)跟媽媽有個分離,孩子本來是依戀著母親的,從依戀走向分離的時候,過早的分離,安全依戀還不足的情況下,過早的被迫的分離,也會造成抑郁,造成理想化。
還有養育者對孩子缺少共情,比如說,小孩子哭,父母經常這樣做“你再哭,我不理你啦,再哭我走啦”,結果孩子會怎么樣呢?不認為父母是壞父母,他認為自己不是好孩子,是不好的孩子。所以就會導致孩子去過度追求理想化。
可以說,所有抑郁癥的人幾乎都有理想化,就是他要追求一個完美泡沫的自體,當理想化的泡沫破滅的時候,強烈的內在喪失體驗就出現了。
9
愛的承接 /
如果我們反回來說,一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考得不好,可是回家之后其樂融融,家里面是愛的、是溫暖的氛圍,你說這個人會因為學習不好而得抑郁癥嗎?高考沒考上,但是家里充滿著愛,他會得抑郁癥嗎?不會,雖然理想破滅了,但是有愛作為承接,從天上掉到地上的時候,有愛給他承接著,就像警察救跳樓自殺的人的時候用的那個充氣的墊子,人不會抑郁,有愛的人,他是不會抑郁的。
愛是什么?愛是人和人之間的心理支持,共情的關愛,得到共情關愛的人不會得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