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性心理咨詢:偷窺=變態?心理專家解讀偷窺
更新于 2021-06-26 ? | 瀏覽次數 0
你偷窺過別人嗎? 抑或被偷窺過嗎?
為什么會有人對偷窺這么執迷不悟呢?
這里面有著什么樣深層的心理原因呢?聽聽知名心理專家曹浩怎么說。
“偷窺”其實在今天的社會仍然是一個敏感的字眼,在我們傳統文化的慣性思維下,仿佛只要被認定是偷窺,就會引發我們的道德焦慮。在前不久的一個咨詢中,有個28歲的遵義女青年因為偷窺隔壁男孩和異性的親密,導致后來無法解開心結,以至于后來發展成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癥。當然,因為偷窺而發展成為精神病性癥狀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并沒有去住院治療和去看心理醫生的必要。
偷窺其實并不能簡單的定義為好與不好,只是這里存在著一個“度”的問題。人類生來就是存在好奇心的,喜歡窺探隱私,存在著對隱私的欲望,但一般人都能把這種好奇心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因為人畢竟要受到社會公德與良心的制約。也許只有一旦超過了某種“度”,在心理學層面上才可以稱為“好奇心過盛”,或是“好奇心失控”,再進一步,或許才可以算是偏離常態。
有些人說:“你偷看我洗澡,你變態。”
其實,并非所有的偷窺都可以給它貼上變態的標簽。
因為從研究來看:影響這種行為的因素還包括性格、年齡、青春期沖動等。另外,有些偷窺者自卑感強,對生活失望,情緒和性方面存在壓抑,個人欲望無法通過正常途徑來滿足,或者人際交往不良,也會導致其偷窺現象的出現。
我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根深蒂固的觀念里,“性”,“偷窺”仍然非常敏感,但是社會發展到今天,偷窺欲望卻在寬松的環境下迅速膨脹,欲望的被禁并不等于欲望的消失,它們被壓抑著,始終會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出路,“窺視”的禁忌越多,偷窺的欲望便越強,人們就越折騰,你看看現在很多秘密網站的流行就恰好證明了這一點。艷照門為什么反應如此之大,有一點就是緣于被禁效應。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越會引發人們的好奇心。
心理學還認為:導致偷窺有的是因為偶然的窺陰行為與手淫相結合的不良影響,以后通過手淫的反復加強而固定下來,而不良視覺刺激和接觸色-情材料也是導致偷窺的重要原因,幼年時受到不良視覺性誘惑影響或不良的性經歷,使性心理發育過程受阻也會導致偷窺。
在偷窺的興奮和刺激感之后,很多人內心會自罪自責,這緣于內心的道德感作祟,我們每個人內心對道德的需求或多或少差別各異。一般來說:偷窺之后,有強烈自責和內疚感的人,內心對道德的需求比較多,這種人在成長環境中受到約束的可能性要大些。一個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從來不談性,或對性有很強的排斥和批判性是很危險的一個信號,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有對性的不恰當認知。那么一旦偷窺的行為有意或者無意的產生之后,內心沖突也就越激烈。
當然,反復地偷窺有時候還可能是一種強迫行為,在強迫和反強迫之間苦惱不已。另外,從家庭治療的角度看:偷窺者的行為或許不是孤立事件,實際上反映了一種病態的家庭關系,他們可能對家人或伴侶有很多未能宣泄的負性情緒,或早已被關系不睦的父母標定為“問題孩子”,從而引發更多的怨憤以及反社會行為(例如偷窺)。
其實,偷窺是人的本能欲望和倫理禁忌之間的拉鋸戰,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樣的拉鋸戰中尋找著自己的心理位置,有的人如同蜻蜓點水般淺嘗輒止,有些人卻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當然,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偷窺應該是被禁忌的,因為它侵犯了人們的隱私,而隱私卻是人存在的需要和象征,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從心理學來看:雖然偷窺沒有肢體與語言的直接欺凌,但是卻仿佛盜走了人們內心存在的安全感,讓人們陷入焦慮與恐慌之中。
但是在可見的未來,要讓偷窺現象消失或許還有些不切合實際。因為人格的成熟度、壓抑的欲望、人性的弱點這些東西沒有消失的話,那么偷窺還會在江湖上大行其道。整理自網絡。旨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