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tilda switon 飾《奧蘭多》里的奧蘭多)
你是男還是女,是都是,還是都不是?
雖然我們反對標簽化,我們依然依賴于標簽。而在所有的社會標簽中,性別可能是最常見,最習以為常的標簽。
如果不深究這件事,我們大多數人也許從來不會懷疑自己的性別,或認為性別這件事就是這世上為數不多的鐵定事實之一。但深究下去,性別這件事,不僅復雜,事實上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復雜。
Male?Female?Man? Woman? both? neither? 這依然過于簡單。
很長一段時間,臉書為了顧全性別的多樣性,增加了用戶資料的性別的選項,然后很多用戶表示不會填自己的性別了。因為現在臉書上的性別選項現在除了傳統的男/女,還有56種新的非傳統性別可選,據說,這個清單是咨詢了著名性別研究組織GLAAD之后的產物。
你問我性別?那你問的是
生物性別、社會性別、還是我認同的性別…
#Orz..兄臺算我什么都沒問
細心的你可能發現,臉書上關于性別選項的英文用的是Gender 而不是sex。雖然這兩個單詞翻譯成中文都為性別,但在英文中卻有不同的含義。
生物性別(Sex)
一般而言,認知度最高性別區分是兩種:男和女。
這種分類方法是基于生物上的“性”(sex)的。對于大部分哺乳動物來說,確實也是這樣,繁衍后代需要雄性與雌性共同參與。
生物性別是你生來就有的性別,是個體無法選擇的。生物性別的定義一般有兩種:性染色體種類和性征。比如生物女性會有陰部,兩個X染色體,子宮,可以懷孕;生物男性會有睪丸陽具,會有XY染色體。性染色體大多數人就是XX(女)或XY(男),但也有不能歸入這兩類的。比如性染色體數目異常:XXY, XYY,XXX,XXYY等等。
但一般當我們判斷性別時,我們不會問:你是XX還是XY。我們大多數人判斷一個人的生物性別其實是根據第一或第二性征,也就是有沒有男性/女性生殖器,有沒有胡子、喉結、乳房等等。
但從表觀性征判斷出的性別不一定與性染色體種類完全吻合。
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異常,導致第一性征不明顯,或具有和性染色體類型相反的第一性征,或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第一性征。這些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比較痛苦,充斥著認知矛盾。
(我是一個生活在男性軀體里的女人)
社會性別(Gender):
我為男兒身,可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女人。
對于人類來說,性所起的作用遠遠不止生殖,它還是我們在社會中的基本身份之一。
Gender,在英文中正是這樣一個詞,它表示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說的是『我意識到自己是什么性別』,是一種自我認同。
形象的說,如果Sex的代表是染色體和性器官的話,那么Gender的代表則是你的大腦(如下圖):
多數情況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會與一個人的生物性別保持一致,但兩者之間沒有必然因果聯系。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并不知道一個生物性別為男或女的人,內心是不是同意這樣的性別。
相關研究表明,我們社會性別認同形成的時間大約在三歲左右,過了這個年紀,再想改變它將非常困難。社會性別的形成受到體內荷爾蒙、教養環境以及生物性別的影響。
社會化性別(Gender Role)
我們茶余飯后可能會討論:這個男明星怎么這么娘,這個女明星怎么這么中性;他也太不男人了,她也太不女人了……
當我們開始說起這些話題時,我們則在討論:性別表達 or 社會化性別
社會化性別與社會性別一字之差,代表的卻是不同的東西。后者說的是自我認同,前者更多與社會規范及性別刻板印象有莫大的聯系。
它的內核大概是,即:男人就要有男人該有的樣子,女人就要有女人該有的樣子。
不過,『該』有的樣子是什么樣子?
嗯,不是你該有的樣子,還是你的性別該有的樣子…
從這個角度延伸,也許把社會化性別稱為社會角色性別更容易理解,因為社會角色可以很好比擬在戲劇中。
同一個Erin,出演兩種性別角色
這里,我們可以想象自己是生活里的演員,需要參演一部《性別》戲劇。
我們童年時期則會根據自己表觀的生物性別,拿到或模仿學習屬于自己的腳本,即男性腳本,女性腳本,或未分性別腳本。然后學習,如何出演社會中的男人,社會中的女人。
不過久而久之,我們如果入戲太深,則容易形成這樣的思維:
我=我的性別=我的性別角色
而事實上:
我≠我的性別≠我的性別角色
說到這個,讓小薛想起前兩天獲知的一則新聞,大意是說有地區對孩子們開設了『男子漢班』班,目的是挽救孩子的『男子氣概』。
事實上,研究性別角色的心理學家Bem認為,女性化和男性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更像是相互獨立的關系。
這樣一來,一個男性的性別角色結果可以是:
男性化的男性,女性化的男性,雙性化的男性,未分化的男性。
誠然,有研究表示雙性化與未分化的性別表現與父母不分性別的教養方式有關。但不分性別的教養方式,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讓人擔心。且研究同時顯示,雙性化的性別角色表現在社會適應力方面往往更加優秀。
單純的性別表達可變性往往比較大,能根據環境、情境及自身需要發生一定的改變。
你是直,是彎,是雙,是無,還是……
你愛誰?
說起性取向,我們一般認為,一個人只愛異性則是直,只愛同性則是彎,同性異性都愛則是雙(bisexual),同性異性都沒什么感覺則是無(asexual)。
但這個問題深究起來同樣復雜。
首先,因為如果我們不清楚我們的生物性別及社會性別,這個分類根本無從談起。
這讓小薛想起李銀河老師的伴侶。李老師的伴侶是一位LGBT中的T,即變性人。在表觀生物性別上為女性特征,但Ta的社會性別為男性。李老師和伴侶相愛,按李老師的說法,這屬于異性戀的范疇。
按一位知乎達人的回答:排列組合算出來,人的生物性別(sex)至少有7種,社會性別(gender)至少有5種,所以性別總共至少有7*5=35種,而性取向理論上至少也有35種。這樣算下來,性別和性取向的組合的理論上限至少是1225。
其次,包括著名性學家金賽在內的學者,在性取向上反對一刀切的分類,而更傾向于認為性取向至少是連續的譜系。
按金賽的說法,絕對的同性戀和異性戀其實都是人群中的少數,大部分人的實情是,既愛同性也愛異性,只是所占比例不同。
怎樣的愛,才算愛上同性?
性取向更像是愛情的抽象。按性取向的定義,它指的是一種固有的、持久的,會被他人吸引的傾向,這種吸引既包括了情感上的、也包括了性愛上的。
愛上同性與愛上異性一樣,并沒有什么完成儀式的存在。如果弄不清楚的話,不如把問題回歸到:怎樣的感受,算愛上了另一個人?
曾有朋友跟小薛講,其實分類并沒有那么重要。我愛TA本身,TA屬于什么分類,我都會愛。
愛無邊界,Love always wins.
信息量過大,需要敲黑板時間
說了這么多,估計有不少朋友要在性別里『懷疑人生』了,還好這里有一張圖表,也許能更形象的幫你理清本的思路。
生物性別:
左邊代表“雌性“,右邊代表“雄性。中間是陰陽性,表述性器官不具有雌雄代表性的個體。
社會性別:
左邊代表“女人”,右邊代表“男人”。中間我們用了(genderqueer),他類似于transgender但是比它更友好??杀硎荆?/span>
認為自己同時是男的也是女的。
認為自己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
認為自己在兩個性別之間。
認為自己是第三種性別,包括那些我們還沒有定義的性別。
認為自己在多個性別或者性向有重疊或者模糊不清。
性別角色:
左邊代表“女子氣”,右邊代表“男子氣”。中間則表示混合了女子氣和男子氣的個體。
性取向:
左邊代表“異性取向”,即被不同性別的人吸引;右邊代表“同性取向”,即被相同性別的人吸引。中間表示同時被同性和異性吸引,也就是雙性取向。其實還有一種為“無性取向”,即不被同性吸引,也不被異性吸引。這種沒辦法在圖上顯示。
所以,我們的性傾向大致就由上述幾種綜合而成,或者更多。寫到這里,不禁最后倒想起毒嘴王爾德的一句話:
Be yourself,coz the others have all been taken.
(成為你自己吧,因為除了你自己,別人都有人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