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年的婚姻,原來是場“義無反顧”的騙局|從美劇《無所作為》談心理防御
更新于 2022-04-15 ? | 瀏覽次數 0
周末花了一天的時間一口氣追完了妮可基德曼和休格蘭特聯手合作的《無所作為》。作為一個很久沒有追劇的中年婦女,挑選此劇出于兩個簡單的原因:一是本人與劇中Grace同職業,二是年紀越大越偏愛老戲精之間的精彩“飆車”。果然看完之后沒有令我失望,意猶未盡回味良久。(友情提醒:此篇文章有劇透)
此劇的故事梗概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位有著20年臨床訓練的心理治療師Grace如何一步步否認、懷疑、識破和揭發同床共枕17年的腫瘤科醫生丈夫Jonathan其實是一位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謀殺犯。
美劇的腦洞之大總是能超乎你的想象。男女主角一個是哈佛畢業的臨床心理醫生,一個是受人敬仰愛戴的兒童腫瘤醫生。無論是拯救人的精神還是拯救人的軀體,充滿光暈效應的職業形象都被抬下神壇。揭開華美和偽善的面具,每個人都逃不過各自命運里暗暗明碼標價的劫難。
什么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很多人不免好奇,在最后一集被Grace精心引爆出的“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什么疾患?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為什么能夠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摧毀力”?
簡單來講,“自戀”其實是一種從極端自大(外顯浮夸型自戀)到極度自卑(隱性脆弱型自戀)中間包含著健康自戀的連續的譜系。自戀型人格障礙者是長期處于這個譜系的兩個極端的人。本劇中的Jonathan屬于高功能浮夸型自戀障礙患者。在現實生活中,浮夸型的病理性自戀者一般來說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 自我夸大自視甚高,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天之驕子。
2. 很難共情同理他人,很難真正發展深刻依戀的親密關系。在關系中容易對他人工具化利用。缺乏反省和內疚。
3. 對來自他人持續的關注和贊美成癮。
4. 自我特權意識,需要享受他人沒有的特權和關照。對環境有強烈的支配領導欲。
5. 對來自外界的批評會產生極大的羞辱感或憤怒感。
而高功能自戀型障礙患者,是具備這些特征的人同時擁有很高的智商和社會功能,或身居要職或名聲顯赫。唯一的區別在于所有這些光鮮亮麗的頭銜、顯要的權勢、完美的伴侶和孩子,都是他們用來增強自我崇拜自我沉溺進而繼續自我膨脹的途徑而已。所謂“我愛你,是因為我更愛我自己”。
在第三集里,寒風瑟瑟中的Grace在醫院附近和丈夫的前同事的對話陡然生硬和突兀地把我們拉出幻想進而看到一個更真實的Jonathan人格。很顯然在別人眼里,丈夫毫無悔改肆無忌憚的行事作風和Grace心里如菩薩一樣善良溫暖的英雄形象是南轅北轍的。
Grace是如何被騙的?
接下來,我更想試圖靠近Grace,這位受過20年專業臨床心理學訓練,有著敏銳洞察力分析力和反思力的心理治療師,為何她全部的關于“讀心”的十八般武藝在一個愛的人面前武功全廢。
讓我們拉回到第一集,聽聽她在面對她的律師來訪者強迫性重復的婚姻困局時做出的精辟分析:“我很少見到有比你更謹慎的人。你會至少要試20雙鞋子才會選擇一雙,你連選擇染發師前都會做背景調查,你選擇我也是一樣。但唯獨對于戀愛這件事,一旦有一個吸引你的男人出現,你所有的這些特質都會消失?!?/span>
這段話看似在分析所有被愛情沖昏頭腦的女人,實則已經在開篇為整部劇做了一個巧妙的伏筆和點題。抵消(Undoing),在精神分析的語境中原義為一種防御機制,是以象征性的反向行為來抵消已經發生的無法接受的或痛苦的事情。這個抵消,在本劇中可以理解為Jonathan殺人之后做出的種種或拙劣或高明的粉飾和掩蓋。但我個人認為Undoing同樣也可以放在女主Grace身上詮釋。
為了證明和洗刷丈夫的清白,她用盡全力去尋找證人,嫌疑人,律師,丈夫的同事,被害人的家屬。合理化丈夫出軌的動機,向父親尋求經濟支持,強化被害人的人格及精神問題,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
她為所愛之人抵消“罪過”,一如她在面對父親坦誠自己從未忠于母親時錯愕的否認,“不,在我的童年記憶里,你們不是這樣的,你不是這樣的?!?br/>
還有什么比猛然發現自己幾十年里都活在不真實的幻想中更當頭棒喝的?我以為的父親不是我回憶中的父親,我眼里的伴侶也不是我想象中的伴侶。所有前半生搭建起的富麗堂皇的人生宮殿頃刻間下沉。這個極端夸大版的中年危機如海嘯一般將她吞沒。
坦誠地說,誰的這一生不是借助幾個“101種防御機制”茍且而自洽地活著?否認也好,投射也罷。退行也好,隔離也罷。然而諷刺的是,一個天天和別人的防御打交道懂得恰當好處地面質和澄清咨客粉色泡泡的人,最后卻毫無防備地同時面對人生中兩個重要理想化客體的雙雙崩塌?
實際上,我并不相信一個生活在父親不斷出軌母親郁郁寡歡的家庭里的孩子對此是毫無察覺的。更何況她專業的職業素養已經毫無懸念地證明了她對人和對關系具備某種天賦式的靈敏“嗅覺”。所以更具可能性的解釋是,她很早就借助某種強大的幻想“否認”了那個顯而易見在風雨中搖曳的脆弱不堪的家庭關系,反而“建構”出了一個并不存在的恩愛模范的父母婚姻。
無獨有偶,我也并不相信她在整整17年的婚姻里從未發現過枕邊人異常的端倪,(比如他很早就和原生家庭斷絕了關系)因此她可能采用了同樣的防御機制“故伎重演”,一直選擇性地“提取”著對方尤為高尚美好的形象。所以,有時候人生中最強大的PUA不是來自他人,而是來自你自己。
我們都是Grace
褪下職業的光環,Grace和所有其他在愛情中智商極速下墜的女人一樣自我迷失。在高度卷入的情感漩渦之中,當我們把所有腦海中對完美伴侶的期待投放到某人身上,當我們如此渴望他人來填補和圓滿有缺失的自已,我們慣常具備的中立客觀的認知力、識別力和判斷力是被“刻意”削弱和休眠的。
因為深入骨髓的愛,我們會無意識地“幫助”對方去塑造一個“他還不錯”的形象,“積累”過往所有他“發光”的證據,甚至不斷為對方出現的顯而易見的“異常行為”做掩飾和合理化。
我們太容易在情感世界中戴“有色濾鏡”,美化和維持,忍耐或相信??赡苓@就是為什么許多人在一段已經沒有未來的傷痕累累的關系深淵里持續耗竭著遲遲不肯放棄,甚至在“施受虐”的循環中死守陣地,也有的人在失去戀人后長久地陷入對昔日愛人幻影的追思沉溺中不可自拔。
實際上,當我們在無法掌控的現實里不斷受挫而無力解決,當我們被限制在某個體系或某種關系的牢籠中無法動彈,當我們深陷某些極端情緒的魔掌而無法掙脫時,幻想,就成了我們精神的伊甸園和靈魂的避難所。我們可以在幻想中自由奔走解開枷鎖透支欲望獲得控制實現夢想,我們也可以使用幻想將岌岌可危的自我緊緊包裹得以逃離和躲避現實的糟粕和殘酷。
不必懷疑,也不必羞恥。如Grace一樣,幾乎所有人都在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頻繁地使用過“幻想”或“理想化”這樣的心理防御機制。我們的一部分幻想會隨著正常的社會化進程被不斷打破和修正。而另一部分——陪伴我們很久很久的保護著某些“創傷性體驗”的幻想則往往堅不可摧。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倘若能一輩子活在某些美妙的幻想里不被叫醒,是不是也是一種幸福?
也許是的,只是,時間總是比真相更殘忍。人過中年之后,你會漸漸發現在漫長無限的時間軌道里,你可能突然在某一刻被一個命運的長矛隨機射中,幻想的內核裂開破碎,伴隨著腥風血雨的自體坍塌和自我重建。別擔心,時間遲早會推你成長。
很多年之后,你可能終究會承認:你的父母并不相愛;你的家族重男輕女;你的孩子和你一樣正在走向平凡;你癡迷的那個男人不會為了你和太太離婚;你為之傾盡所有的女孩可能從來沒有像你愛她那樣愛過你;你年少時為之夜夜買醉要死要活的愛情其實早已千瘡百孔;那個用極端熱烈的方式靠近你捕獲了你身心的人最后同樣用極端冷漠的方式從你的世界里消失;以及,念念不忘,可能沒有回響。
于是在某一天,你回頭看見地上散落著滿是幻想的碎片,閃閃發光余溫猶存。別猶豫,請和它們一一擁抱和道謝吧。這些曾經鑲嵌在你柔弱軀體上的片片盔甲,一直一直忠誠著“保護”著過去的你,那個自卑的虛弱的依賴的渺小的饑餓的你,那個看不見自己活著的光芒的你。
你要相信,在鼓起勇氣忍受剝離每一片幻想的陣痛之后,你一定會看見屬于你自己的全新的更強韌的皮膚生長出來。
如Grace,如我,如他。
如一同獲得新生的,你自己。
【文章來源:簡單心理。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