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青春期孩子 我們了解的足夠嗎?
更新于 2021-09-29 ? | 瀏覽次數 0
關于青春期孩子 我們了解的足夠嗎?
近年來有關青少年的訪談類、談話類、互動類、體驗類、干預類節目可以說是一波接一波,大眾 越來越多的關注,了解青少年群體,也在嘗試用多元的方式呈現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同時可以看到關于這些內容的點擊量和瀏覽量也是非常的大,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在節目之外的現實生活中同樣的困難和阻礙正在影響著眾多的家庭。
記得看過一檔關于青少年家庭的談話類節目,有次來了一個14歲男孩,一起的還有他的爸爸媽媽。孩子的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將他們視為提款機,毫無尊重與情感,而孩子認為父母不可理喻,用他的話形容 “我和他們沒有什么好說”“他們就像是神經病”,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表達中都帶著指責和不滿,仿佛之間樹立著一道屏障,除了父母給孩子提供物質,孩子向父母索取物質,在這份親子關系中,似乎已經沒有其它的內容。
這個14歲的男孩看上去帥氣 且富有個性,左耳上帶著一只黑色耳環,右側鬢角處頭發修剪出兩道明晰的線條,側歪著頭和主持人交談著 ?;拥倪^程中,慢慢了解到,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北京打工,起初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身邊念書,成績優秀,也很聽話。從六年級下學期起,他開始斷斷續續地逃學,后來,孩子主動轉回老家讀初中,可初一、初二兩年,孩子上學依然不順利,常常不寫作業,初二下學期爸爸決定給孩子轉學換個新環境,希望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眼前的局面和孩子的情況好起來,在爸爸的調整下孩子開始了獨自一個人的求學生活。隨著環境 事件 的不斷變換,這個家庭的親子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最初的成績良好,行為良好,到后來的封閉心門,情感隔離,依靠于物質維系關系。本該溫馨的家庭,變得冰冷利益,不禁讓人覺得神傷。
近年來厭學,叛逆,網癮,早戀,暴力,霸凌,抽煙,輟學等等,這些問題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家庭,這些問題的出現難道真的都是孩子單方面的原因嗎?是孩子越來越自私自利了嗎?是孩子內心真的已經沒有情感了嗎?答案是,青春期的孩子比我們想想的更需要成年人的陪伴和情感支持。
1、每一種問題行為背后都隱藏著沒有被正視和滿足的需求
其實仔細想一想,孩子的變化并不是突然發生的,如果我們去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問題都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終呈現了出來,往往這個過程是容易被忽略而沉積下來的。
就像上面節目中這個男孩,在小學6年級時,面對增加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內心其實感到是緊張的,有壓力的,希望偶爾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放松一下,這個時候身邊的家長沒有給到適時的理解,反而經常是在一邊嘮叨。家長的嘮叨其實也透漏出對孩子的不信任,于是通過對孩子的鞭策和要求,把讓自己安心的責任轉嫁在孩子的身上,通過孩子行為的改變來滿足家長安心的需要。
這個時候孩子沒有得到表達的情緒和需要就會形成負面情緒壓抑下來,這些壓抑的情緒長期積累最終成為推動孩子遠離父母的無形力量。
2、癥狀表達著內心的渴望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 叫 【繼發性獲益】,就是說孩子有情緒,渴望得到關注,但沒法排解,就會通過【癥狀】來引發大人的注意,獲得自我滿足。而孩子能操控的繼發性獲益,往往都是自我傷害。如:讓成績下降,行為出現問題,關系出現問題,頹廢沮喪,意志消沉,態度冷漠,脫離群體,暴躁,生病,自殘,自傷等。
這些情況的發生,往往是孩子內心渴望家人看到,引起對自己的重視和良好的回應。
3、親子關系更加需要情感的回應和正向的表達
佛洛伊德說,越是被禁忌的東西就是越可能被需要的。意思是說越是被我們壓制的部分,反而更會在內心形成強烈的欲望和沖動。在心理學中形容這種情況叫做【反向形成】。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父母越是嘮叨孩子,要求孩子,評判孩子,孩子不僅僅沒有任何的改變,可能還會反復的出現這些問題,有些時候干脆就成為了家長最擔心的樣子,其實這些問題的出現,就是反向形成的結果?;貞浺幌?,我們在數落孩子的時候,是不是都是緊盯不足和問題,用語言和行為反復的敲打提醒,孩子的“錯誤”不被允許,被壓制,這些不被允許的“問題”,“錯誤”,慢慢的在壓制在內心,不斷強化加深,形成了潛意識,內化在了孩子的心里,最終通過行為表現了出來。
看過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父母對孩子說什么話,決定孩子做什么事情,走什么樣的路。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語言和行為以為著這個世界對自己的 態度,當父母充滿愛與關切的回應孩子,充滿信任與欣賞的認可孩子,包含接納與包容的允許孩子,那么親子間的情感通道就是暢通的,滋養的。
愿每個家庭都能溫馨和睦,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愿我們都能有表達關愛,傳達情感的能力。
部分觀點參考與網絡,如有雷同或侵權,請指正。作者: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