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媽媽,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吧
更新于 2017-10-13 ? | 瀏覽次數 0
來訪者李女士,是一位45歲的母親,也是一個叱詫商界的生意人,性格直爽,穿著整潔而大方,一副很焦急的模樣。見面就說:“陳大夫你可要給我想想辦法啊”!我兒子現在讀初一,從小就很優秀,小學各科考試都名列前茅,還有突出的音樂和繪畫特長,一直是我們家的驕傲,很期望他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但是,這一段孩子老說壓力太大,上課“老跑神”,心煩、老發脾氣,記憶力減退,睡覺總早醒,感覺好累,有厭學的想法,這讓我們很擔心,也很心疼,真不知道該怎么辦好?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也逐漸增大,每個人都在努力的奔跑,不管你適應與否?“叢林法則”的殘酷,已讓我們的心失去了應有的安靜與平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身教勝于言傳,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有無可替代的作用?,F實中,很多父母都會利用自己的“家長特權”來要求孩子成為周圍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某種程度上,孩子的表現已經成為家長尋找社會承認的一個條件。于是也就不奇怪他們為什么總要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讓他們取得好成績。不知不覺間,這些孩子已習慣于取悅父母,常常把自己內心的需要和期望放在一邊。只一味的學習,追求家長為他設定的目標。長期處于壓力下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得懼怕失敗,一旦未能考出好成績,他們就會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變的害怕考試,擔心考試失敗,當不良情緒得不到有效疏解的情況下,就轉化為各種不適的“軀體化癥狀”,此后長期巡回在綜合醫院的各個科室。
一位心理學家說“聰明的家長總是跟在孩子身后,糊涂的家長總是堵在孩子的前面。”其實,孩子進入小學以后,家長就應該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多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完成問題,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心理學家所稱的“蛋殼效應”一定要引起家長的足夠警醒,不要把孩子只塑造成一個外形完整光潔的蛋殼,只輕輕一捏就會碎掉;一旦離開父母的呵護,就成了折翼的小鳥。按發展心理學講,對孩子過多的照顧或者忽視都是一種控制和傷害。允許失敗是孩子成長的必有之路,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耐心鼓勵而不是指責。過多的批評,會使孩子自尊心受挫,信心動搖。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我不敢,我不行”的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做事瞻前顧后,缺乏開拓力和創造性,逐漸形成膽怯、孤僻等心理問題。
抗挫教育是現在大多家庭所缺失的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幫助孩子很好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當遇到挫折時,家長能態度冷靜,幫助孩子勇于面對,并一起尋找戰勝挫折的方法,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家庭中,父母要懂得放手,愛而不縱,嚴而不苛,讓孩子自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