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父母必讀 >
    父母必讀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在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更新于 2020-04-28 ? | 瀏覽次數 0

     

    1. 親密關系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其實,在保持良好關系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收到效果。

     

    我主張“關系大于教育,關系先于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系。

     

    改善關系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分開。

    比如學習和親密關系是兩回事,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意,所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系,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系是一條隱蔽的信息鏈,雖然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

    比如在公司和老板說話,表面上是在和老板匯報相應的工作,實際上你在內心里是在期待老板對你的態度、對你關注的方式。親子教育也是如此,親密關系遠比你說的話要重要。

     

    2. 不要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錯

     

    很多父母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簽下的“好孩子”,但事實上,一味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很多生活細節上的觀念沒有絕對化的對錯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這樣的觀念: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的,否則孩子長大之后會非常痛苦。

     

    他會給自己找麻煩,甚至在心理上跟社會過不去,因為他在大腦里面僵硬地認為只有一種東西是正確的。他不會尊重少數人以及處于弱勢的文化,一旦自己成為少數人就會非??只?。

     

    文化對人內心的構建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對于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其年齡段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雖然和高考狀元不同,但媽媽認為你同樣是可愛的”,這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礎。

     

    3. 抽象的道理對于孩子是強大的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內容的對錯,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在于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

     

    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天衣無縫、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賬;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講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有效”放在第一位,還是將“正確”放在第一位;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

     

    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于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我主張不要用非常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這些抽象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絕對化的,對于孩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壓力。

     

     

    成年人判斷生活細節事件是對是錯,遠比孩子要寬松,因為我們會首先判斷是有效還是無效。

     

    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所謂“大道理”,孩子往往達不到,因為在現實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4. 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我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

     

    只有父母認為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因為你的溝通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為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孩子犯錯誤,其實是被自己的想象嚇到了。

      

    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后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

      

    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聽話的孩子。如果他長大以后很多體驗都沒有嘗試到,有一些該犯的錯誤沒有犯過,也沒有經歷過挫敗,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無意識中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兒不對的事情。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他就像養分一樣。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知道這事后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游戲規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驗很重要。

     

    5. 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其實父母更多的是表達態度。這個態度如果很鮮明、簡潔,比如“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就會產生矛盾。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

     

    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兒過于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的態度里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實際上,家庭里面的爭吵總是雙方都不認輸才會發生,只要有一個認輸,爭吵就不會繼續。

    比如打架,兩個人都要打才行。下棋,兩個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雙方廝殺就越激烈。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么想廝殺都無法進行。

     

    家庭里也是這樣,必須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結束矛盾沖突。孩子并不處于權威的位置。如果建議爸爸媽媽沉默,孩子的位置就顯得太高了,所以建議孩子要沉默。

     

    沉默就是一個態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游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愿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

     

    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所以我想說,良好的關系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于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上一篇:這4件事,父母越舍得,孩子越優秀!?? 下一篇:我們真的出于愛,但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