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父母必讀 >
    父母必讀

    當你的孩子拒絕上學,可能是“家”生病了

    更新于 2021-10-23 ? | 瀏覽次數 0

    ·  01  · 
     
    在我的心理門診當中遇到很多不愿意上學的孩子。
     
    這是我幾年前的個案。一個17歲的男孩,初一開始情緒低落,間斷不上學、不出門。
     
    我暫且把他的名字化名為明明,看了很多醫生,先后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雙向情感障礙。
     
    后來他還被診斷過精神分裂癥,服用過很多精神科的藥物,來診的時候也沒有什么明顯的好轉。
     
    其實,明明患上的是“學??謶职Y”。
     
    這個病的臨床表現是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恐懼,并且拒絕上學,屬于兒童和青少年情緒障礙的范疇。
     
    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當中比較常見。尤其是在那些智商比較高的兒童和青少年當中更多見,大概占到兒童青少年以情緒障礙作為主要內容來就診的人數10%左右。
     
    也就是說在10個情緒障礙兒童當中,大概有一個是學??謶?。
     
    嚴格地來說學??謶职Y至今都沒有被列為國際疾病和中國精神疾病分類的方案和診斷體系當中。
     
    但是它確實是一個客觀存在。
     
     ·  02  · 
     
    我的一個小病人就曾經以反復的咳嗽為主要癥狀,醫生和家長都以為是肺炎,甚至在綜合性的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后來發現不是肺炎,被診斷為神經性咳嗽,由呼吸科的醫生轉介給我們心理科。
     
    初期有時候為了達到不上學的目的,孩子會借助頭痛、腹痛、食欲不佳,全身無力的主訴獲得父母更多的同情和關注。
     
    到后來父母要求他上學的時候,就出現緊張、哭泣、吵鬧、焦慮不安,以及各種軀體的癥狀和精神方面的癥狀。
     
    如果把這些孩子送到學校去,也常常會產生一些退縮的行為:
     
    比如說低頭走到自己的位子上,
    不跟同學打招呼,
    上課的時候沒辦法專心,
    不敢正視老師,
    沒有辦法回答問題,
    ……
     
    放學以后他會如釋重負。
     
    通常我們會通過以下幾個標準來進行評估和診斷學??謶职Y:
     
    · 
    上學非常困難,常常缺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還有連續很長時間不上學的情況。
    · 
    · 
    面臨上學問題的時候,出現嚴重的不安情緒。包括極度地恐懼,發脾氣、或者是抱怨,軀體的各種不適,等等。
    · 
    · 
    跟那些逃學的孩子不一樣,逃學的時候家長并不知道。而這一類學??謶职Y的孩子,他的癥狀家長是知道的,而且家長也知道他不能夠去學校。
    · 
    · 
    沒有很明顯的反社會行為特征,比如說偷東西、說謊、破壞行為等等。
    · 
     
    總而言之,學??謶职Y的孩子最突出的癥狀,就是拒絕上學。
     
    學??謶职Y有三個高發的年齡:
     
    4到7歲,也就是上小學、上幼兒園的時候,主要是跟分離性焦慮有關。
     
    11、12歲的時候,主要是上中學,可能跟換了學校,換了環境,學業壓力增大,功課增加,新的人際交往困難等等焦慮有關。
     
    14歲左右,青春期的時候,可能跟第二性征的發育,他對于自身的體相焦慮有關。
     
     ·  03  · 
     
    文章開頭提到的明明,他在媽媽的陪伴下接受家庭治療。
     
    坐在治療室里的他顯得比較拘謹,身材很胖,外形看上去跟17歲的年齡很不一致。
     
    青春期男孩的特征他都沒有。
     
    我的治療室里有不同類型的沙發,他們母子倆人卻選擇雙人沙發,緊緊坐在一起,倆人都挺胖的。
     
    談到兒童學??謶职Y的發病因素,跟遺傳有關,還有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也有關系。
     
    但總歸,這跟孩子要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面對世界有關系。
     
    精神分析、行為理論、發展理論都對學??謶职Y給出了解釋。
     
    我們今天主要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
     
    家庭治療認為,個人的癥狀行為不僅僅屬于個人,而是屬于他所處在的整個家庭系統,尤其是當這個家庭系統出現功能障礙的時候,個人的行為問題,或者是癥狀就會出現了。
     
    就孩子不上學這個癥狀而言,可能一方面孩子的不上學,代表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
     
    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他不上學的癥狀,也維持了他家庭系統的某種平衡,也就是說孩子的不上學變成了維持家庭系統平衡的一種策略。
     
     ·  04  · 
     
    明明離家在外的時候總感覺到心神不定,渾身上下不自在。
     
    即便出門也是跟著媽媽出門。所以一天下來大概95%的時間都跟媽媽在一起。
     
    明明發病是在5年前,那一年他家庭里面發生了很多事情。
     
    媽媽因為疾病誤診造成了生殖器官的切除,提早病退。
     
    由于媽媽的疾病,夫妻關系也受到一些影響,從而夫妻分居,再加上婆媳矛盾,使得夫妻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離了。
     
    這個時候明明就開始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繼而開始斷斷續續地不上學。
     
    他媽媽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明明身上,夫妻互動也越來越少。
     
    由于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之間又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關系就更加緊張。
     
    一年多前爸爸又出現了夜不歸宿的情況,所以父母的婚姻就走到了破裂的邊緣。
     
    這時候明明的癥狀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升級為精神疾患。
     
    他需要跟媽媽在一張床上才可以入睡,吃飯、吃藥、洗澡都需要媽媽的幫助。
     
    可想而知一個17歲的青春期少年變成了一個孩童。
     
    這樣一個癥狀的演變也使得他媽媽沒有辦法顧及到其他,也使得爸爸不得不每天回家來張羅給孩子看病。
     
    孩子生來就如同海綿,吸收父母的訊息。
     
    即便父母心理最不被人察覺的憂慮也會成為孩子的不安,這是相互牽引的自動反應。
     
    也許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家人都沒辦法察覺,然而青春期的孩子離不開家總是有原因的。
     
    在明明父母婚姻關系的天平上,他的內心偏向母親。
     
    治療過程當中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站在媽媽的立場上,所以他是愛著媽媽的愛,恨著媽媽的恨。
     
    所以我視他為媽媽的武士,他為母親而戰。
     
    潛意識里害怕離開媽媽,害怕爸爸和媽媽的直面沖突,進而他留在家里保護母親,所以他沒辦法去學校,離不開家。
     
    還有一部分是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親潛意識里也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在家中。
     
    明明是一個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他把父親完全排除在他的內心之外,他的精神世界里也就少了一個親近、好感、信任、模仿和認同的父親形象,進而他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加地空虛、緊張和焦慮,所以更加地不敢跟外人接觸,更加不敢面對外部的世界。
     
     ·  05  · 
     
    每個孩子都是忠誠于家庭的,當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尤其是父母關系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總會想盡一切的辦法來分擔父母的痛苦,來表示他們的關心。
     
    所有的孩子都很難拒絕這個誘惑,甚至會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也就是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孩子也會扮演父母的照顧者角色來照顧父母,使得這種痛苦能夠延續下去。
     
    曾經有一個來訪的家庭,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聰明可愛。
     
    但是她就是不肯去幼兒園。當我們探究她的家庭沖突的時候,她對我說:
     
    我們家最主要的問題是爸爸沒有爸爸的尊嚴,媽媽沒有媽媽的溫柔,我們家爸爸、媽媽的角色顛倒。
     
    雖然這個小朋友只有五歲,但是她對她家庭的理解如此深刻,她一語道破,擊中要害,令得在座的父母目瞪口呆。
     
    當然不是所有的父母、孩子都能夠理解孩子不上學的問題。
     
    大多數家庭被不上學的癥狀所牽制、焦慮不安,甚至會發展出不利于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來使得不上學的癥狀被繼續地維持下去。
     
    在當今這樣一個焦慮的社會當中,充滿各種的不確定性。
     
    比如說家庭里面沒有解決的哀悼,夫妻沒有解決的婚姻沖突,焦慮的父母,害怕分離的孩子,混亂的家庭結構,卷入父母沖突而三角化的孩子,以及代際之間界限的破壞。
     
    家庭的投射和移情,以及和原生家庭的關系,等等,都會導致出現一個不上學的孩子。
     
     ·  06  · 
     
    再跟大家分享一個臨床的案例,讓我們大家一起去分析理解孩子為什么不上學。
     
    這個個案是今年上半年現場訪談的一個個案,前后見了他們兩次,我給這個個案取個名字叫“有希望才能活下去”。
     
    這個家庭是個外地來滬打工的家庭,爸爸本來在超市里面做保安,后來因為身體的原因,只能靠推車擺攤做早點來掙錢養家。
     
    媽媽是個鐘點工,一家四口住在上海的郊區。這個家庭現階段最大的困難:19歲的姐姐不上學。家里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家四口。
     
    這個姐姐從小跟奶奶長大,和出門在外打工的父母關系很疏離,從記事開始,她眼里爸爸、媽媽整天吵架,父母不和。
     
    媽媽和奶奶、奶奶的家人也有很多紛爭。
     
    所以她從小就立志要離家、上大學。
     
    兩年前她以全省前100名的好成績考到了上海一所非常好的大學。
     
    在別人看起來非常了不起,但是大一下學期就病了,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分別住院兩次,而且休學在家。
     
    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和姐姐三個人來的。
     
    一走進治療室,爸爸就說:你幫幫我們吧,女兒不上學,整天在家里摔東西發脾氣,因為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跟我們吵架。
     
    對我們家來說孩子讀書是我們家支撐下去的唯一希望。
     
    一個長大離家的孩子,為什么又退回到家里邊去了呢?對我來講是一個好奇,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我就問那個女兒:不是考上一個很好的大學了嗎?為什么就不上了呢?
     
    這個女兒就回答我說:
     
    對于其他的同學而言考到上海的大學是遠走高飛,對我來講不是,我不想離我的父母太近,也不想回到我們父母的手掌心被他們控制,因為跟他們在一起太痛苦了。
     
    爸爸說:
     
    我20多年前就來上海打工了,吃了很多苦,不希望孩子走我們的老路,希望她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
     
    我說:為什么這么好的愿望,而女兒覺得是一種控制呢?
     
    女兒說:
     
    爸爸、媽媽的婚姻是包辦的,感情不和,他們總是在家里吵架,相互指責。家里的家具幾乎都在爭吵的時候砸爛了,這個家根本不像一個家。所以能躲出去就躲出去,能逃多遠就逃多遠。
     
    我說:你逃得出去嗎?
     
    她說:很難。
     
    因為媽媽很敏感,沖突的時候她會覺得所有的人都站在爸爸那一邊,她會覺得勢單力薄,也總會發短信、打電話給女兒,就連家里的親戚都會打長途電話讓她回家去處理父母的矛盾。
     
    那個媽媽趕緊補充說:上次大伯打電話讓女兒回家是因為她爸爸要跟我離婚。
     
    我又問女兒發病的時候家里還發生什么?
     
    發病前父親生病住院需要手術,最后媽媽又被查出是患了腫瘤。
     
    爸爸說所有的壞事都在我們家里發生了,就算寫電視劇本也不會是這樣。
     
    當我們了解這個情況以后,再來看看這個孩子為什么不上學。
     
    他一方面是自己到了長大、離家的年齡。她有一個走出家門、遠走高飛的理想。
     
    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一個紛爭的家庭。父母病重纏身,所以孩子遠行和忠誠發生了沖突。
     
    所以不難理解這個19歲的女孩子,雙向情感障礙的癥狀中所包含的內在意義。
     
    家庭治療大師Jay Haley在《離家》這本書里也寫到:
     
    離不開家的孩子都是忠誠于家庭的孩子,離不開家的孩子,大多有讓他們放心不下的父母。
     
    更何況這樣一個爭吵不休,多災多難的家庭。
     
    在這個家庭里面,父母覺得孩子讀書是家庭繼續下去的希望,可是父母不明白,父母穩定的婚姻關系也是孩子讀下去、發展自己的希望。
     
    有人說,人的所有問題都是停留在某一個階段,或者是時空的。
     
    孩子長大是一個跟家庭、跟父母漸行漸遠的正常離家過程。
     
    離家的本質是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獨立,而家庭沒有解決的沖突,則是孩子離家時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和難題。
     
    拒學的孩子多半如此,所以我們家庭治療的工作就是要和家庭一起去面對和解決這些未解決的沖突,幫助孩子走出困境,長大離家。
     
    孩子真正的離家是指在心理上、工作上和經濟上逐步取得獨立的過程,既能區分出在原生家庭里面的自我,又能發展出同輩之間、家庭以外的親密關系。
     
    既能和原生家庭保持必要的聯系,又能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從家庭里面獲得必要的支持。
     
    對于大部分的孩子而言:守家不易,離家難。
     
    但愿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上成功地跨出離家這關鍵的一步。
     
    無論從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大學、走上社會,整個過程都是一個長大、離家的過程。
     
    【作者:孟馥】


    上一篇:專業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陳玲先博士:聰明的父?? 下一篇:家: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爭高低,不翻舊賬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