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父母必讀 >
    父母必讀

    孩子有沒有抑郁傾向,從“周日晚上”就能看出來……

    更新于 2024-12-26 ? | 瀏覽次數 0

    最近,好友阿玫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他孩子剛上高一,每到周日晚上就說自己不想返校,阿玫和老公費九牛二虎之力給孩子做心理建設。


    上個周末,孩子明確提出,我要自己在家里學習,不想再去學校了。


    阿玫很是擔心,與孩子長談一次,問他:如果不學習,以后要干什么?


    孩子說:不知道,但現在最想做的事不是去學校學習,而是想和朋友組個樂隊。

    “這可怎么辦?”


    阿玫一聲嘆息來求助于我。


    “聽了太多抑郁不上學的案例,這孩子發展下去不會也走上那條路吧?”


    “但真的讓他組樂隊?好像又不行……”



    01「周日晚上」現象背后是孩子在求助



    阿玫碰到的煩惱,在家長群體當中不算少數。


    有人把這種越來越普遍的情況,稱作「周日晚上」現象,是指:


    平??雌饋碚5暮⒆?,一到周末,特別是周日晚上,就會出現情緒上的反常。


    他們基本都是在抗拒第二天要去學校這件事。


    但很多父母聽到孩子說不想去上學,第一反應是“危險”。


    就像阿玫一樣,腦子里馬上浮現出無數個“怎么辦?”,怎么把孩子“押”回學校上課。


    很少有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感受到:孩子正在「深度求助」。


    為什么這么說呢?


    如果我們代入一下孩子的視角,就知道TA們的處境有多不容易。


    現在孩子正身處一個“教育內卷”的環境里,分數和排名至上、課余放松時間被大大壓縮、樓道和窗邊裝上鐵窗……




    如果說教育的壓力有十級,孩子們就相當于在臺風里“裸奔”。


    越來越高頻出現的「不想上學」,就是長期高壓、疲勞下產生的崩塌感。


    類似一下家長們上班的場景,「不想上學」就跟職場倦怠、裸辭很像。


    所以,當孩子跟家長說“我不想去學?!睍r,TA算是發出了明顯的求助信號。


    在外部教育環境沒有改變(也很難被個體改變)的情況下,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呢?


    這里我先聊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心理彈性」。


    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嚴重的壓力困境卻依然成長為功能良好、沒有出現心理疾患和行為問題的個體。


    面對同樣的壓力環境中,有些人會陷入悲傷、感到痛苦,不能健康生活;


    而有些人卻不但能夠正常生活,而且還會因為承擔了壓力感到自己很強大。


    內卷壓力越大,幫助孩子建立心理彈性就越重要。


    心理彈性,能幫助他們在高壓環境里先站穩腳,不至于被壓垮。


    但心理彈性無法憑空產生,它非常需要從家庭教育中“借力”……



    02當好孩子的“感受器”



    我給阿玫的第一個建議是:“請非常認真地傾聽和對待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說不想去學校、想去組樂隊時,這是一個「行為沖動」,表達的是——這就是我解決問題的方式。


    但每個行為沖動還有另一層更深的表達:TA的真實感受。


    孩子是通過這個解決方案在告訴你:我現在很壓抑,急需釋放。




    這里,我們要把“感受”和“行為”分開來看。


    一個人可以說,“我現在要去大吃一頓!”


    「大吃一頓」代表TA當時“餓”的程度。


    但最后,TA可能吃半碗飯就覺得飽了,根本沒有大吃一頓。


    所以,一個人說自己想做什么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話背后的感受才最重要。


    也就是說,TA此時此刻的“餓”需要被看見。


    所以,作為家長,最好不要直接否定孩子想做什么的沖動,而是要先去共情孩子沖動背后的感受。


    家長可以不帶任何評價地先跟孩子聊,他具體想怎樣安排自己的學習/怎么組樂隊。


    讓“在家學習”和“組樂隊”這兩個想法,在聊天中無限具體化。


    比如:

    “在家學習的話,你想選什么樣的教材或者網課呢?”


    “如果你遇到了不會的,預備怎么解決呢?”


    ……


    比如:

    “你想組一個什么樣的樂隊呢?


    你想找什么樣的隊友?


    你們會去演出嗎?你們希望在什么樣的舞臺演出呢?”


    ……


    心理學家認為“感覺”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的“感覺”。


    孩子是真摯的,并且理性還在發育中,他所有身體和情感的“感覺”,就約等于他自己。


    如果家長常年“評價”孩子想得不對,而不是去“同頻感知”他自己的狀態,孩子就會養成一種情緒模式——


    “我自己的感受都是不對的,掩蓋自己的感受去做對的事才最重要”。


    漸漸的,孩子在每件事中都在找怎樣做是對的,而失去對自己生命的鮮活感受,進而殺死了真實的自我表達,這就是抑郁的來源。


    而學校和外在的教育評價體系,大部分時候是忽略孩子感受、只看成績結果的邏輯;


    在家庭里,家長為孩子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反著來——


    無比去在乎孩子的細微感受,這也只有家庭能做到。




    在家里,我們要盡可能讓他有自由可以做一個流淌在自己真實感受里的孩子。


    當家庭成為一個“感受放大器”,就能完成幫孩子建立心理彈性的第一步:


    把消極情緒看成一個信號,通過識別和接納它,從而不沉浸其中,而是積極面對。



    03 從「被動」到主動



    當孩子的感受被承接住了,那么培養心理彈性的下一步就是:


    在小范圍支持孩子的任何做法。


    為什么這么說呢?


    健康的生命,它是一股流動、總需要拼命做功的能量。


    人產生了一個感受,繼而有了一個想法,他必然要為自己做點什么,讓自己產生成就感、滿足感。


    這個過程中,“自我效能感”就產生了。


    “我夢想、我行為、我得到”,于是下一次我更加信任自己的力量,我知道“我還可以再夢、還可以再得到”……


    如此循環,生命能量會越用越多,越用越強。





    所以,既然孩子提出來想“組樂隊”,前期你和孩子也聊得更具體,那你應該已經把握到孩子大致要什么了。


    那么,家長就要和他一起為這個“夢想”做點事。


    拿「組樂隊」這件事來說,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想組樂隊,釋放壓抑、感受音樂里的激情都非常重要。


    這些小事包括但不限于:


    用業余時間去聽演唱會;


    帶他去城市音樂工作室學一些樂器知識;


    鼓勵他交一些這方面的樂隊朋友;


    聊著名音樂人和樂隊的音樂和傳記……


    無論選擇何種方式,都是找到渠道讓孩子的壓抑被釋放出來。


    很多時候,家長不可能真正幫孩子一步到位,去實現組樂隊的想法。


    但事情不是“全或無”這么簡單,重要的是,家長進一步幫助他做到一小步,真的去實現一點點的改變。


    這是一個喚醒孩子「自主性」的動作。


    因為在做這些事時,孩子是被放在「主體」的位置上,他不再是「被動接受」的那一個,而是“有感受力、有創造力”的人。




    孩子就能感受到:


    即使在再逼仄的生活里,人也有改變自己發展條件的空間。


    大環境改不了,但我仍然能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些小方式去實現。


    這種樂觀而靈活的智慧,同樣也能用到學習中加入更多自主性上:


    比如你們可以一起討論:


    “現在學校的進度對你來說快還是慢?你更喜歡什么樣的節奏?”


    “你想象中在家學習的一天具體如何安排?”


    孩子會提出來很多對現在學習的“不滿”,比如學校的作業太多了,做完老師的作業我就不能進行自己的學習安排了。


    那父母適當從他提出來的不滿里,具體聽出如何解決孩子的“不滿?!?/span>


    當孩子感到家長是真心站在自己這一邊在想辦法,并且也有方式能幫自己緩解現狀時,他就會更有掌控感,更不容易被這些壓力壓垮。


    04 重建孩子跟學習的關系


    前面強調的「注重感受」和「喚醒自主性」,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厭學危機。


    但普通孩子在十幾年的教育生活中,情緒生病的概率很有可能不只一次。


    很多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面對的不只是記住多少知識、刷夠多少試卷的問題,而是很多的負面情緒。


    比方說,家長用孩子的學習成績跟其他人比較,用成績好壞來宣判他是不是一個好孩子。


    于是孩子就會:


    用成績差,表達跟父母的對抗——“你們要我好好學習,我就不好好學習”


    用拒絕返校,表達不被看見的自我放棄——“我就這樣了,看你們拿我怎么辦”


    ……


    當他的精力都花在面對“我夠不夠好”“是否值得被愛”“是否要被放棄了”時,他跟學習的關系就一定不會好。


    所以我給好友的第三個建議是:


    長期來看,要轉移對成績的關注,用更多維的評價去真正看見孩子。


    我身邊有位媽媽,他的孩子喜歡寫作,每次都寫的天馬行空。


    當作業本上有意思的造句被老師指出是語法錯誤時,這位媽媽索性給孩子買了另一個本子。


    在這個本子里,允許孩子寫下任何自己想寫的文字和句子。


    而且只要晚上有空,這位媽媽就會跟孩子用在本子上寫下的故事來做故事接龍。


    每次都玩得不亦樂乎,還順帶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力。


    前不久,她鼓勵孩子的投稿還收到了編輯老師的鼓勵和稱贊。


    這位媽媽給孩子創造的空間在告訴他:


    在寫作這件事上,還有很多套不同的評價標準,媽媽重視和喜歡你的文字;而且這個世界上總會有認可你的其他人。


    于是,在學校里,孩子反而不再時刻與老師的標準做抵抗;


    反而會去思考自己可以去摸索考試的規則,但也有空間來寫自己想寫的內容。


    他現在也能拿到七十分的水平,這位媽媽覺得足夠了。


    其實,一個高自尊的孩子,是不會讓自己的成績太差的。


    給孩子的愛、看見,會化作孩子對自己的自尊自信,最終會變成他努力探索學習的動力。


    不過,這個過程其實不僅需要家長本身有更大的心理空間,也需要家長深度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


    在孩子碰到具體困難時,能跟他一起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困難。


    這個需要時間,也需要一些專業幫助,所以是個長期計劃,得一步步來。



     寫在最后 



    養育一個孩子是不容易的。


    當孩子出現「不想上學」這樣的信號時,家庭應該是和孩子一起站在天平的一端,共同去平衡那些壓力。


    這樣才能讓孩子順利渡過壓力最大的中學學習時光和青春期發育時光……


    但與此同時,也想跟所有父母分享一句:


    當父母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你要先能照顧好自己;


    只有這樣,才能不會讓孩子無意當中淪為來自父母焦慮、擔心、恐懼等情緒的承載。


    在和孩子成長這條路上,慢點走、遇到問題也別過于著急,才有可能通過一道道難關。



    上一篇:面對孩子的“躺平”,父母如何不縱容也不討好??? 下一篇:沒有了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