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式親子:用最深的愛,捅最狠的刀
更新于 2024-12-29 ? | 瀏覽次數 0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言人表示,根據權威機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青少年抑郁癥的患病率為2%。雖然不是網傳謠言15%-20%,但2%的數據仍舊觸目驚心。
不禁讓人發問:孩子們到底怎么了?
無數家長和老師都有個共識:和過去的孩子比,現在的孩子一點都不“皮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反倒開始成為“卑微”的那一方,一言一行都得小心翼翼。
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為什么?
讓我們回到兩年前轟動一時的一個社會事件:2021年4月的某一天,江西22歲的女孩羅某和哥哥、父親三人在返鄉途中,羅某突然打開車門,爬上圍欄,頭也不回地跳進了江里。
父親見狀急忙追了出去,且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進行救援。
幸好周圍人及時協助營救,父女倆被成功救起,避免了一場悲劇。
女兒負氣跳江,父親不顧自己的性命出手相救,此事引起全網熱烈討論:
有人支持父母嚴加管教,說小孩子該罵就罵,該打就打,不然遲早出事。
有人則心疼孩子,并表示自己的父母經常對自己惡言惡語,說話不計后果,經常刺激自己,自己好多次都想一死了之。
這讓我們不禁想要弄明白:為什么孩子在和父母發生沖突時,會控制不住想要尋死?
是現在的孩子真的太脆弱了?還是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結果讓誤會越來越深,孩子只能以死反抗?
其實,孩子這種沖動行為的背后,有值得被看見、被重視的原因。
看見即改變,知道了原因,父母也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法了。
01自戀受損
首先,作為家長需要了解的是: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他們會把自尊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也是孩子自戀形成的基礎。
如果父母經常無意識對孩子使用一些比較偏侮辱性的語言,或者總是批評指責,孩子本就脆弱的自體就可能崩塌,這會給他們帶來一種被毀滅的感覺。
因為每個孩子與生倶來地期待:自己被生命中重要的人認可。
假如父母對于認可孩子這件事根本不上心,或者認為“打壓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那就很容易看不見孩子的努力,也會忽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記得曾經有位媽媽帶著不上學的孩子找到我,當我問媽媽,你能說說孩子身上的優點嗎?
媽媽一個勁的搖頭,抱怨說,我想不到有什么優點,他懶惰、不懂規矩、沒禮貌、不懂得體諒父母、不喜歡運動、不愛干凈......
這時,孩子的頭埋得更低了。
孩子肯定是有自尊心的,在這樣長期的“語言暴力”的浸泡下,孩子會覺得無論自己怎么做,都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可,他也就可能自暴自棄了。
同時,他也需要找到情感的出口,或者尋找其他可以被接納、被認可的群體。
這時,有些孩子就會去追星,也可能沉迷于網絡游戲,或者結交一些與自己有類似經歷的孩子,以此來維持自己破碎的自體感,因為:
追星可以讓他們去靠近那個令人羨慕的偶像,創造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
融進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小團體中,可以讓他們獲得支持和理解;
而在網絡游戲中馳騁,那種統帥三軍的操作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強大。
可無論是追星、網游還是混各種圈子,其實都無法彌補孩子情感上的匱乏感。
家庭本該是孩子心靈的港灣,也是孩子的能量補給站。當家庭不發揮這個職責時,孩子就會被迫從其他地方找回。
假如沒有了父母的認可加持,孩子的內在就會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空虛感,孩子就會被一種無價值感、無意義感所包圍。
02 用行動或癥狀表達憤怒
當自戀受損后,就容易引發自戀性的暴怒,孩子就可能用見諸行動或者抑郁等癥狀的方式表達情感,導致行為失控。
心理學研究表示,青少年時期,因受到激素水平的影響,孩子通常會有沖動控制的問題。
在電影《陽光普照》中,經常被父親貶低、又非常叛逆的小兒子阿和,本來只想教訓一下朋友,沒想到同去的好友菜頭卻一時沖動砍斷了對方的手指。
結果釀成了大禍,兩人被關進了少年輔育院。
其實這是因為,在暴怒的情境下,青少年幾乎就像脫韁的野馬,行為失控起來,會一發而不可收拾。
像阿和與菜頭這樣,他們是直接用行動表達了憤怒。
而實際上,人們表達情感還有另外三種,最低級的是用“癥狀”來表達,其次是行動,比較高級的則是用語言和藝術來表達情感。
曾經有個名校尖子班的女孩被醫院診斷為重度抑郁,父母一下子慌了。
因為女兒一向乖巧聽話,品學兼優,怎么就抑郁了呢?
這個女孩就是成功地用“癥狀”把父母帶進了家庭治療的現場,讓父母去反思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哪里出了問題。
當然,這個孩子之前跟父母提過,她害怕考試,害怕保不住自己的排名,她好辛苦,快撐不住了。
但這并沒有引起父母的重視,父母關心的只有她的成績,還一再強調讓她再用點心,再多努把力。
后來,女孩再也不想跟父母什么了。這實際上就是用語言溝通失敗的例子。
直到女孩有一天說不想上學了,父母才如夢方醒。
一方面家長得讓孩子們有一些正常的情緒發泄的出口,把情緒波動的強度降下來,這樣才有可能幫助他們回歸理性。
另一方面,用言語表達情感,即使是成年人,都是相當困難的。
而對于孩子而言,他們習得的情緒、情感詞匯是相當有限的。
所以,父母在跟孩子的互動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把他們無法用語言說出來的情感表達出來,讓孩子把憤怒言語化,而不必用“癥狀”或者沖動行為去表達負面的情緒。
03 懲罰
沖動行為表達憤怒,最嚴重的就是用死亡或者毀滅自己的方式來告訴父母“你錯了”,或者用這樣的方式來懲罰父母,它實際上是一種雙向的攻擊:
既攻擊了父親,同時又將攻擊轉向了自身,也就是用你的錯誤來懲罰我自己,同時用我的死制造內疚來懲罰父母。
最近美國名校學生張一德的死,引發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
雖然一德爸爸說,對于孩子的死,他尊重孩子的選擇。
可是,對于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培養與教育孩子的網紅爸爸而言,孩子的離開,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自責,這真的太令人痛心了。
一德的爸爸給了孩子全部的愛,可是,當孩子感覺到這份愛是有條件的、有壓力的,孩子就會有被控制的感覺。
孩子在青少年期開始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一方面他很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和生活,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依賴父母。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需要,還是要聽從父母的安排,接受父母的控制?
這在他的內心會產生極大的沖突,而對于自我整合能力還相對薄弱的青少年無法應對這種沖突時,悲劇就發生了。
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父母在潛意識中會有一種恐懼:
權威被挑戰,自己被超越,或者隨著孩子的獨立自己被拋棄。
所以父母常常會在孩子面前以過來人的身份,批評孩子做得不夠好,制造“你不行”的感覺,這樣孩子也就無法離開父母。
與此同時,孩子也會認同父母給自己投射過來的“糟糕的自我”。
這會讓他感到無比羞愧,甚至覺得他根本不配得到父母的愛。那么,他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對于被控制,孩子其實是有很多憤怒的。
可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攻擊父母一定是大逆不道的,他們可能會因此而遭致懲罰。
如果不能攻擊父母,那么最容易做的就是攻擊自己了。
那些自殘、自殺的孩子,他們會從這些行為中獲得某種掌控感,那就是,為了擺脫你對我的控制,至少我的身體、我的生命是可以由我來做主的。
孩子沒有了退路,最后只能以命相搏。
這樣分析起來,會覺得太難過了??晌覀儾⒉幌牒⒆佑X得人間不值得,不想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時候,內心全是無奈與悲涼。
所以,允許孩子用言語“攻擊”父母,“挑戰”父母,與父母進行交流和辯論,這是成熟父母必修的功課,也是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必經之路。
當我們愿意去尊重孩子,維護他們的自尊,鼓勵并且幫助孩子用言語化來表達憤怒,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會控制住自己的沖動,由對抗轉向與父母合作,共同應對這個世界的各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