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陌生人,你好,我叫小小。
之所以走進心理咨詢室,是因為我的女兒。
這些年,我一直在本市待著,哪都沒去。
因為我還有一個女兒,28歲的我離了婚,帶著7歲不到的女兒,過上單親媽媽的生活。
本以為母女相依為命的日子,會讓我們的聯結前所未有的深。
沒想到,隨著女兒長大,我們之間的隔閡越無解。
今天,我想分享出自己的故事。
告訴所有的父母,怎樣才能成為孩子生命中,一個稱職的家長。
1.女兒的胳膊上都是傷口
她告訴我,孩子在寢室里拿小鐵片自殘,被其他同學發現了。趕去學校接女兒回家后,我才發現她的右手小臂上,將近30道一排排的、或長或短的疤痕。她說:“剛劃時會痛,但痛過之后,卻有一種說不明白的爽...”女兒還說,她曾經和我說過自己有心理問題,但我都不夠在意,所以她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引起我的重視,她這3年在寄宿學校沒睡過一天好覺,每天都是。可是,我帶著她去醫院,她拒絕,我提議給她找心理咨詢師,她也拒絕。每天,她就待在家里玩手機。她待了多少天,我就哭了多久。我真的不知道該拿她怎么辦才好,于是,干脆自己預約了一名心理咨詢師,想找個專業人士求助。一開始見到咨詢師時,我努力地控制情緒,盡量讓自己像個大人一樣,并開始講述女兒的事。我說:“我甚至辭掉了工作,想好好地陪她、幫她??墒?,她明知道讀書重要,卻總以犯病請假不去上學,讓我覺得我就是傻子,我就是心太軟,被她一次次算計、拿捏?!?/em>我還說:“看到她,再回想一下15歲的自己,我心理特別不平衡,憑什么同樣是15歲,我媽不要我不管我,吃喝穿用都得靠自己,犯下的所有錯都自己扛。為什么我想讀書卻沒得讀,她嘴上說著讀書才是出路卻總是說犯病要請假,在家只會玩游戲,找別人訴苦卻不和我說一字半語,我到底算個什么?”委屈、怨恨、不甘、憤怒......所有情緒洶涌而來,我從小心翼翼到歇斯底里,最后終于忍不住,雙手捂著臉,眼淚一直從手指縫滲出來。
咨詢師一直安靜地陪伴著我。不知道過了多久,她輕聲說:“現在,你可以睜開眼睛來看著我嗎?”我能感覺到咨詢師靠近了我一些,她先試著碰了碰我的肩膀,又輕輕用紙巾擦掉我手上的淚珠。我看見她蹲在我的面前,溫柔地看著我,說:“以后再想哭的時候,你可以試著睜開眼睛...”
她說:“小時候的你,一直被父母情感遺棄,內心有一部分無法縫合。而你的女兒,如今正撕扯著內心這道傷疤?!?/em>“你是不是既想要,又不甘心做個合格的母親?你是不是一邊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一邊期望她也能嘗嘗不被關愛的痛苦,讓她真正體驗一下到底更痛苦的是你,還是她?”我激動了起來:“我對她有時嚴厲了一點,是希望她能少走彎路。我不奢望做她驕傲的媽媽,但她卻說為什么要把她生下來,為什么我是她的媽媽?”我女兒在犯病時,會朝我大喊:“你總覺得自己很慘,你總覺得自己很難,你根本不知道我在經歷什么,你根本沒辦法體會我的感受,我比你更可憐,我比你還要慘,我寧可和你一樣,從小就沒人管,都好過現在!”咨詢師告訴我,其實,我們身上仍然有小時候沒被消化的創傷,這些感受、體驗一直暗藏在我們的身體里。我們以為自己釋然了,但當我們成為父母時,會發現自己和討厭的父母越來越像。“同樣作為媽媽,我能感覺到你當時的無助和絕望。但你看,你是多么棒,能走到今天你是多么不容易。而作為你的咨詢師,我想認真和你說,因為幼年缺失的關愛,可能讓你對任何人或事,都不夠有耐心,甚至對自己的女兒也如此。也許一件小事,你也會過度苛責、抱怨,平時,女兒是不是很怕你呢?”我想起了她總是沉默,我想起了她站得離我很遠,我想起了她遍布傷痕的手臂……咨詢師繼續說:“你是不是希望可以和她討論一個可行的辦法,但她的不配合,讓你感覺到被拒絕,你漸漸變得憤怒,開始批判她,翻舊賬,希望她能主動說認錯,保證不再犯,可她卻一點回應都不給你?”我:“是的,我真的很生氣,我用了所有的辦法,好說歹說,我覺得自己就像小丑一樣,她卻像個局外人?!?/em>咨詢師反問了我一句:“你對你的媽媽,是你女兒對你這樣的嗎?”青春期時,我和我媽經常冷戰,可以連續好幾個月,一句話都不說。1.故意為之,這屬于被動攻擊,給你制造不確定感,讓你感到挫敗和難堪。2.孩子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她可能預設了無論說什么,你也不會聽,或覺得你不能理解,干脆就不說了,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3.僵死狀態。也就是說,你在要求她回應的過程中,也許因為某句話、某個動作,讓孩子出現了應激反應,如果孩子的焦慮水平更高、更敏感,為了保護自己,會選擇不回應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恐懼和抑郁。至少,在孩子看來,避免爭吵,隨你怎么發泄,是她的最優解決方案了。所以,在你與女兒產生沖突時,就會陷入一方要求一方退縮的溝通模式,之前也和你說過,在所有的關系中,誰痛苦誰改變,就你現在告訴我的來說,面對沖突時你比女兒更加想要改變,在建立不了良好溝通的情況下,你比女兒更痛苦一些,也許在你費盡腦汁想要女兒回應你時,她更希望的是早點結束這個痛苦談話了。你要認真重視當下溝通的目的,把‘你’、‘我’換成‘我們’,讓女兒感覺到你們是一起的,而不是對立的?!?/em>
隨著咨詢師的引導,我把孩子的事、自己的事,都袒露出來。比如說反話,越是喜歡的、渴望的人與事,我越是推開與遠離。比如在最在乎的人面前,我故意表現不好,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可以被無條件被愛的。如今回想起來,當我踏進咨詢室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底色就不再是灰色了。我的過去,偶爾回看,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從經歷中得到更多不一樣的體驗,就是寶藏。我的現在,就要步入40歲的我,繼續努力提高責任心和復原力,繼續學習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愛女兒。我們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學會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再出現新問題--再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發掘更多不一樣的自己,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
如果你也深陷原生家庭或親子關系之苦,內耗卻無法擺脫,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如何解決問題,走出痛苦?
那么,也許說明是時候走進咨詢室,向內探索,去認識自己,直面問題,獲得新的視角,重新觀察身邊人和世界,鍛造出真實而靈活的強大力量。
-THE END-
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河南領先心理咨詢
聯系電話:400-002-4301
公司地址:鄭州金水區金水路與英協路交叉口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