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青少年教育 >
    青少年教育

    想讓孩子聽話?不如先學會‘聽孩子的話’!

    更新于 2025-07-10 ? | 瀏覽次數 0


    家是用來講愛的地方,不是用來講理的地方
    愛通了,理就通了......
    之前,有一篇小學生吐槽媽媽的作文《媽媽這個物種令我憐惜……》刷爆了朋友圈。


    原來,在孩子眼中,媽媽每天的關懷居然如此讓他心煩:

    孩子,起床去早讀 , 馬上,gogogo!

    大聲讀出來,讓我聽見哦……

    讀完了?讀完了趕緊到 QQ 群里背一遍……

    背完了?背完了刷牙洗臉,刷牙要超過兩分鐘啊,臉好好洗兩把……


    這位小學生還給媽媽下了一句戳心的總結:“媽媽的嘮叨,周而復始,從不改變,也從不改進?!?/span>



    看到這里,我捂住老臉,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每天和孩子打「口水仗」,常常不到五分鐘就口干舌燥,然而我自仰天向天吼,我娃依舊淡定如初,該吃吃、該玩玩,你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


    有時,還蠢萌蠢萌地來一句:“媽媽,我的耳朵累了,它睡覺了”。


    我不由得一聲長嘆,自己活得像唐僧,孩子卻像不聽話的孫猴子,任你再強調什么「重要的事說3遍」,哪怕300遍,這緊箍咒對孩子都像失了靈,不管用。


    身邊也經常有媽媽抱怨,為什么有些話我反復說了那么多遍,孩子就是不聽呢?


    唉,父母這個物種真讓人憐惜!


    又或許,可憐之人自有「可恨」之處呢?


    01.說很多話不等于溝通


    電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段孩子的扎心獨白,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而我們都是經常假裝在聽,然后耳朵一邊進,一邊出……


    影片中的兩個男孩,在媽媽眼里都是不聽話的小孩。每天她嘮叨著讓孩子去洗澡,去寫作業……對孩子非吼既罵,孩子做對了,挨罵,做錯了,也挨罵。


    “大人說了那么多話,為什么不明白話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孩子一語道破天機。


    原來根本不是我們說的話不重要,也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而是因為我們說了太多,卻沒有給他們吸收的機會。


    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超限效應」,父母的嘴巴就像「高壓艙」,一開艙門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在這種灼熱的語言高壓下,孩子早已經養成了習慣性躲避。


    根本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們已經「淹沒」在父母無休止的嘮叨和趾高氣揚的指令中了。



    02.孩子為什么不愿意聽話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從小就被教育要「聽話」。


    當我們長大后,卻痛苦地發現,為什么孩子這么不聽話,卻很少正面審視孩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試探你的底線。


    在一次聚會上,小晴一直對調皮的兒子說:

    “快點吃飯,再不吃飯媽媽生氣了!”

    “不要吵了,安靜一會,再吵就讓你出去!”

    “不要動我手機,再動媽媽真的不要你了?!?/span>


    任她吼破喉嚨,4歲的兒子仿佛耳朵上裝了防噪音干擾器,不僅沒吃飯,還拿著媽媽的手機又是自拍又是錄像。


    小晴兒子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媽媽聾子」(mother-deaf)現象。


    孩子一直在慢慢地試探媽媽的底線,通過和媽媽「對著干」來測試媽媽的反應。


    最終孩子發現「原來大人都是騙人的,媽媽并沒有真的不要我」,久而久之,孩子就對父母的話產生了免疫,選擇性地對父母「失聰」。


    而更可怕的是,一旦演變成對所有講道理的人都「失聰」,那孩子可能真的就沒人管得了了。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讓情緒消化一會。


    前不久,網上看過一個視頻。一個犯了錯的小女孩,面對媽媽的反復質問追責,一邊哭一邊和媽媽據理力爭,雖然認錯了,可媽媽仍然不依不饒。


    最后孩子不得不心碎地說,

    “我知道錯了!”

    “請你們出去,我只是想靜一靜?!?/span>


    我們的道理,孩子不是不懂,他們也要時間來消化。有時候,我們卻不聽不到孩子內心的吶喊。


    面對一個需要靜一靜的孩子,我們不妨等等他們,給他們點消化情緒的時間和空間。


    有時候,孩子只是不喜歡被強迫「聽話」。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卻不被允許表達,面對父母的強權不得不屈從,嘴里勉強答應著,但沒有從心底完全接受和認可父母的話。


    這種對父母的不認可會投射到行為上,于是我們經??吹?,孩子雖然嘴上答應著「好好好」,但行動上還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做派。


    這種孩子常常在心里是對父母有怨言的「你都沒有允許我說話,憑什么認為你說的就是最合理的」,所以他們只能選擇性地屏蔽你的聲音磁場。


    最終,他只能捂上耳朵,關閉心門,對你一鍵「屏蔽」。



    03.先學會聽孩子的話



    既然我們像唐僧念經一樣,發射的都是反向波,把「孫猴子」彈射得更遠,那么應該如何做,才能讓磁場守恒,讓孩子對我們的話不再充耳不聞呢?


    1、先做「聽話」的父母。


    在一檔明星親子節目中,不管媽媽說什么,兒子都一副愛聽不聽的樣子,母子間的那種疏離感讓人心疼。


    育兒專家用一個沙盤游戲洞悉了兒子老是和媽媽對著干的問題所在——親子關系不夠緊密。


    因此她建議媽媽多些時間陪伴孩子,少用那種「軍事化」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和孩子溝通中少否定孩子,多伸出大拇指夸一夸孩子,給他點贊。


    只有孩子感覺到了來自父母的愛,他才會敞開心扉,好好聽父母說話,這時候你的「指令」他才能入耳入心。


    愛可以治愈一切。我們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首先我們要做個「聽話」的父母。


    慢下來,停下來,彎下腰,凝視你的孩子,去用心聆聽他的內心,讓他感覺到你的愛。


    2、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span>


    泰國有這樣一位媽媽,5歲的兒子不想去上學。


    于是她自己請了一天假,帶孩子去街頭撿垃圾來體驗生活。媽媽帶兒子走了3.5公里,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


    回來的路上,孩子要坐公交車,媽媽問「你有10泰銖嗎」;孩子要吃冰淇淋,媽媽告訴他需要5泰銖……


    終于,又熱又累的孩子說: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實在高明。她沒有跟孩子長篇大論地講道理,也沒有對孩子發脾氣,而是用行動讓孩子明白——讀書可能是最容易走的那條路。




    3、給嘴巴加個拉鏈。


    我們常犯的一個錯,就是把最溫柔的一面給了外人,把最差的一面給了家人。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會和他們說話。我們寧可夸別人家的孩子,卻對自己的孩子吝嗇到連句「你真棒」「你做得好」都不會說。


    更有甚者,還會把自己生活的種種不如意,抱怨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惡語相向。


    孩子的耳朵也會疲勞,如果接收了太多的指責和抱怨,當你真正想跟他講道理時,孩子的耳朵早就關門了。


    不妨試著給嘴巴加個拉鏈,把傷害孩子的話「關住」,多說鼓勵、肯定孩子的話,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和對父母的信任,打開和孩子溝通的心門。


    有人說,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習閉嘴。


    為人父母,我們應該給嘴巴加個拉鏈,學會適時拉上。少嘮叨多行動,多給孩子些思考的機會和選擇的空間。


    家是用來講愛的,不是用來講理的。愛通了,理就通了。


    每個孩子的心門,最初都是向我們敞開的。慢慢地,在無休止的嘮叨中,孩子悄悄地關了門,上了鎖。


    開啟孩子心鎖的那把鑰匙,就攥在我們手里。這把鑰匙就是:少看孩子的缺點,多去發現他的優點。


    作家蘇芩曾說,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愿我們跟孩子說的每一句,都能句句入他耳,句句入他心。



    上一篇:青少年為何選擇自傷?|背后的秘密... ...?? 下一篇:沒有了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