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幼兒教育 >
    幼兒教育

    孩子,我從來不為你作犧牲

    更新于 2018-06-08 ? | 瀏覽次數 0

    01

     

    “我從來不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

     

    當我對電話那頭的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朵兒恰巧從我面前走過。她對著我做了一個手勢。我懂她的意思,她贊同這句話。

     

    電話那頭的人不贊同。

     

    他說:“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大棒子往孩子頭上砸而無動于衷。”

     

    “我也不能”,我說。

     

    不為孩子作犧牲不是冷酷無情,或者眼睜睜看著孩子在水火之中而袖手旁觀。

     

    我說的犧牲是指,父母為孩子的付出,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圍。這里的承受,既包括物質層面的,也包括心理層面的。

     

    在我們家,我說的不為孩子作犧牲,可能會包括這些事:如果我的經濟條件不允許,我不會把孩子送到昂貴的私立學校,不會讓她出國游學,不會為她報補習班。我不會用我讀書的時間,陪她背課文、默單詞。我不會為了她的中考或高考,改變自己平常的生活方式。

     

    我不作犧牲,是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之上:我和她作為平等的家庭成員,共享家庭資源,我們都無權剝奪對方的生活,而僅僅滿足自己的需求。

     

    為了讓他更好地理解我所說的犧牲 ,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奶奶要過來看孩子,提前打電話問孩子,想吃什么好東西。孩子說什么都行。奶奶知道孩子喜歡吃意大利面,但附近沒賣的,就坐公交車跑了很遠的路買了回來。但孩子對奶奶帶來的意面,并沒有表現出非常喜歡吃的樣子。奶奶就開始訴說自己跑得如何遠,如何辛苦之類的話。孩子見到我之后訴苦說:“奶奶這么說我幾乎吃不下,她還不如不給我買呢。”

     

    “我明白了,就是你為孩子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不需要非讓孩子領情。”他說。

     

    他給我打電話,是想通過我對他快30歲的兒子“做工作”,讓兒子走一條他認為適合的道路,并體諒到他作為父親的良苦用心。

     

    兒子顯然也對他的那份“意面”有些排斥,因為他們之間已經無法直接交流。

     

    02

     

    在親子關系中,這種帶著自我犧牲意味的付出實在太普遍了。

     

    有時,母親會非常明確地說出來:“都是為了你,我才沒有和你爸離婚。”“我給你花了那么多錢報補習班,你竟然還考不及格!”“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竟然這樣對待我!”

     

    有時,母親不說,卻犧牲給你看。你回家看望父母,母親張羅了一桌子美味。在大家的一再催促下,母親才從廚房出來。她放著一桌好飯不吃,卻吃面前的一盤剩菜。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幾乎每對正常的父母都付出很多,但付出和付出感有很大不同。如果借用數字公式來表達的話,可能是這樣的:

     

    實際付出 - 愿意付出 = 付出感

     

    一位母親對家庭可以付出的是100分,實際的付出的是80分,心甘情愿付出的可能只有60分,那她的付出感就是20分。

     

    付出感得分越高,她自我犧牲的感受也就越強烈。犧牲感強烈到一定程度,心甘情愿的部分可能就完全就消失了,付出感就變成了典型的受害者心態。

     

    我們以家庭為例,看看是什么影響一個人的付出感。一個是實際付出的部分,一般變化不會太大,因為要保持一個家庭的正常運轉,實際付出的量是有最低限度的。但心甘情愿付出的部分,卻可能出現巨大變動。一個人愿意付出多少,往往取決于關系中另一個人的付出程度,或者對方能不能看到自己的付出。

     

    對那些有嚴重付出感的女人,我多次問一個問題:假設離婚了,或老公不在了,你只能一個人養家和帶孩子,你做這些事情有什么感受?她們都會說,我可能過得更好,至少不會心里不平衡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對方的付出作對比,她們的付出感可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我思考付出感公式,是受一個朋友的啟發。

     

    在一次心理學課程中,這位朋友講了這樣一件事:在單位里,她做著兩個人的工作量。她覺得自己太累了,干不了那么多活,于是向領導提出將一部分工作交出去。領導立即答應了她的要求。但是工作交出去,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之后才能實施。也就是說,她最近的工作量一點沒減少,但她卻不覺得累了。甚至,她覺得自己還能干更多的工作。

     

    如果我們的付出被對方看到,同時對方再對這份付出心懷感激的話,在關系中,可能每個人都會變成勞模。反過來,如果對方對我們的付出視而不見,哪怕做出很少的付出,我們也會有很強的付出感。為了讓自己內心平衡,我們拒絕付出,或者干脆切斷關系。

     

    付出有利于關系,但付出感卻傷害關系。

     

    03

     

     

    有時候,切斷關系的那個人,不是付出者,卻是受益的那一方。為什么會這樣呢?

     

    如果仔細品味帶著自我犧牲意味的付出,付出者給人的感覺,可能帶有一些不易覺察的優越感、道德感、自得,或諸如此類的東西。

     

    一個女性來訪者,她家與父母家住在同一個小區。每周總有三四天,母親會煮好粥一早送過來。她根本不需要母親煮粥。她說:“我挺能干的,我完全能夠自己做全家人的早餐。”母親送來的粥,往往就放那里沒人動。母親一邊抱怨,一邊強行喂孩子喝。

     

    在咨詢中,她有一個很好的覺察。她說:“母親送粥根本不是為了我們,而是為了她自己,她非常享受從她家到我家的這段路。因為路上遇到每個人,都夸她是一個好媽媽。”她甚至覺得母親送粥的行為,帶有很多“表演”的成分。

     

    她還覺察到,她對母親的行為有些憤怒。當她試著向周圍的人表達這些感覺時,幾乎每個人都罵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敢向母親直接表達,她不需要她的粥,因為她有一種強烈的內疚感。如果表達了會怎樣?她說母親一定會說:“我對你這么好你還不滿意,真是白養你了。”

     

    有人可能覺得,母親的付出是心甘情愿。但只有身處其中,才會體味到母親付出背后的東西:一是滿足了自己“我是一個好媽媽”的自戀需要,二是用這種“無私的愛”來控制女兒的生活。他們的付出感,甚至隱藏到連自己都看不見的程度。但這也很好測試,你可以嘗試拒絕這種“無私付出”,看看他們什么反應。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們需要反思,你的付出和犧牲,是孩子的需要,還是你自己的需要?

     

    如果父母從來不為孩子作犧牲,孩子就可以毫無內疚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心無掛礙地過自己想過的人生。而且,他們永遠都會對你心存感恩。


    上一篇:《極限挑戰》中關于原生家庭的“6連問”?? 下一篇:經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人生會有多苦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