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厭學 >
    厭學

    如何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

    更新于 2018-03-27 ? | 瀏覽次數 0

    父母應當使孩子認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F在艱苦的學習,是為了將來他自己有一個好的前途,而不是為了父母在學習。“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如果沒有足以維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么總有一天會被淘汰的。

     

    認識這樣一位父親,他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在孩子學習時甚至于把孩子要讀的那一頁書都翻好了。

     

    他這樣做是為孩子節省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學習。然而事與愿違,他的兒子不但成績不好,反而形成了一種不良習慣,父親不在身邊相陪,他就無法獨立完成作業。

     

    孩子都有一種依賴性,只要有人替他著急,他自己就會懈怠。

     

    當父母過多的參與他的學習時,他就會認為學習是父母和他共同的事,甚至于完全是父母的責任。既然什么事情父母替他想好了,他也就用不著操心了。這一點,其實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

     

    父母應當使孩子認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現在艱苦的學習,是為了將來他自己有一個好的前途,而不是為了父母在學習。“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如果沒有足以維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么總有一天會被淘汰的。

     

    只有當孩子認識這一點,他才能不等不靠,加倍珍惜學習的機會,而越發投入,學習也更有收獲。

     

    我們必須要提醒各位父母,說到底,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比什么都重要!當然很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也希望孩子懂得這個道理,孩子為什么還是覺得自己學習是為了家長呢?

     

    1

    孩子的學習,此動力與彼動力大不相同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換言之,如果學習動力都是外界的力量所給予,那么造成的狀況往往是孩子內在學習動力的萎縮。

     

    如今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在很多家庭已經表現得不能再強。不管是雙休日還是節假日,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酷暑當頭,都可以看到家長車載手推,運送睡眼惺忪的孩子四處上輔導班;

     

    家長用電動車馱著孩子上下學,一路上都在嚴厲拷問孩子的功課,到了家中,哪怕沒有時間做飯洗衣,都要像個牢頭一樣,呼喝孩子好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如此一來,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躥生成為一個巨人,而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卻萎縮成一個侏儒。孩子常常在嚴厲的管束、無邊的壓抑中生出逆反心理:

     

    媽媽像個牢頭管牢犯一樣管著我,她要我學習好,還不是為了她自己有本錢到朋友圈里去吹噓,為了她自己能收獲上百個贊臉上有光,她體會到我的痛苦沒有?體會到我每天覺都不夠睡,每天被各種功課填滿的痛苦沒有?她有多么自私!

     

    2

    父母的不當做法,削弱了孩子學習的內動力

     

     

    1、情緒完全被孩子的成績帶跑

     

    不知道你家是否是這種狀況:家長的喜怒哀樂全被孩子的成績左右,孩子考好了,家長比自己升職加薪還要喜出望外;

     

    孩子沒考好,家長那個垂頭喪氣,比股市暴跌自己的投資全被套牢還要滿臉絕望。這樣的表現成為常態后,孩子一考試就感到有芒刺在背,滿手都是冷汗。

     

    時間一長,孩子覺得學習是為媽媽學的,不然,為何媽媽要為我的89分捶胸頓足、傷心不已?

     

    朋友家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小姑娘沒有考好,媽媽想到這一年來風里來雨里去馱女兒四處上課的辛苦,氣惱兼傷心,不禁號啕大哭。小姑娘很鎮定地站著給媽媽遞紙巾,反而勸慰她說:

     

    “媽媽,學習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干嘛這么經不起打擊?你一個快40歲的人了能不能遇事鎮定點兒?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這樣,以后萬一我中考、高考沒考好你怎么辦?哪個成功者不是失敗了很多次的?連我們老師也說,考試有難有易,就是一個階段性的檢測,一定要盡快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態中走出來……”

     

    女兒的話,在媽媽的心中猶如轟響一個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認識上的盲區: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自己,還是為家長的臉面?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的全面成長,還是只為一個掙臉的分數?

     

    2、把孩子的成績與物質獎懲掛鉤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給孩子制訂很多贏得物質獎勵的規則,比如功課考到多少分、多少名會獎勵給孩子什么或者滿足孩子什么條件。
     

    制訂這樣獎懲政策的家長一定揚揚得意,因為一開始,孩子為了物質獎勵確實是好好學習了一陣,可是最多過了6個月,同等力度的獎懲已經觸動不了孩子的心,他便開始恢復“老油條”的脾性。

     

    家長盯一盯,他被動推進一下,家長一沒留神督促,他馬上開小差,還想出了“長時間蹲馬桶看動漫”;“長時間洗澡拖延寫作業”;“假裝吃水果蹭電視看”,這些獨到的偷懶怠工方式。

     

    沒錯,看看家長與孩子簽訂的這些獎懲合同,看看這些事無巨細的物質引誘,與資本家雇傭工人的方式有何不同?

     

    在孩子心目中,家長就像資本家,專門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蘿卜,連哄帶騙驅趕他往前走,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的工人,哪個會積極主動,生發出內在的創造力呢?

     

    3、把自身不求上進歸咎于孩子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咱就再也沒有寫過論文,沒有搞過科研,沒為職稱評定添磚加瓦。” 

     

     “可不是,自從孩子進了小升初的磨道,我就推掉了所有的進修和加班,工作上也得過且過。” ;“你們這些犧牲算個啥,我一個好閨蜜,為了緊盯孩子的學習,把開得很紅火的咖啡館都關掉了;我還有一個姐妹,連單位公派去美國讀MBA的機會都放棄了。”

     

    三個媽媽一臺戲,當這樣的戲文當著孩子的面唱響,會有什么后果?

     

    孩子要是懂事,一定會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媽媽為我犧牲那么多,我要是考不進前五名,不得羞慚死?我怎么有臉去面對媽媽那張寄予重托的臉?

     

    孩子這么一想,就會造成大考大滑坡,小考小失常的局面,就會陷入一到關鍵時刻就腦子糊涂掉鏈子的怪圈。

     

    孩子要是不懂事,就會這樣頂嘴:“你在單位都不思進取,憑啥讓我快馬加鞭?”“你說我腦子不靈光?你靈光?你怎么混了這么多年連個副教授也不是?”

     

    家長遇到這樣的熊孩子,請不要著急生氣,冷靜下來想想,孩子并沒有說錯啊,工作是你的事,學習是我的事,咱們都對自己的事兒負責好不好?別老是把你自己的得過且過歸咎于我,我可背不動這個鍋!

     

    4、總是打壓孩子的夢想

     

    現在有小學生的家庭,晚飯桌上、上學途中孩子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被家長引導成了一種實用主義對談,交流的主題無非是:你下一次考試如何提升排名,如何調競賽獎項等級;為了引發老師對你薄弱環節的關注,咱們是不是要給老師送點禮?

    要是孩子天真爛漫,不切實際地對家長暢談,他長大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他要去大名鼎鼎的美國宇航局NASA工作,他要去發現外星人并與之友好對談;他要學習最先進的電影特技,要拍出史上最厲害的恐龍電影;他要當手速最快,全世界最有人氣的電競賽手;他要創造一種飛車,可以解決城市擁堵的問題……

    面對孩子這些天馬行空的夢想,大部分家長大吼一聲:胡說八道些什么,你趕緊給我規規矩矩學習,以后考重點中學,考個好大學,考個公務員,捧個鐵飯碗,也好讓我們放心。

    家長認定孩子未來的愿望是渺無邊際的幻想、不合時宜的美夢,認為他應該緊盯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只在這點兒地方不知疲倦地耕耘,其實這很不符合孩子熱愛變化、熱愛憧憬的心性。

     

    一個沒有夢想的孩子,很難意識到他今天吃的這些苦有何意義,意識到他為什么要學習數學、英語、鋼琴、電腦。

     

    如果他沒有遠期的目標,近期的艱苦學習他是很難心甘情愿去耐受的。

     

    唯有他意識到,未來的夢想與今日的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意識到今日不辭辛勞是為了未來有更豐富的選擇,他的內生動力才能發芽生根,茁壯成長。

     

    5、對孩子的學習事無巨細都要代管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管是預習的監督,還是作業的檢查,不管是背誦的推進,還是復習的細節,都要圍追堵截,一一追問,一一落實,一點自主的空間也不給孩子。
     

    家長也許意識不到,就是這樣的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反而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孩子還小,本身對自己與家長各自負責的領域就界線不分,而家長的大包大攬,又加劇了這一跡象。若要培養在責任方面界線分明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是否應該后退一步,讓出激發孩子主動性的空間來呢?

    父母應該做的是激發出孩子的潛能,把他的熱情調動起來,讓他自己干勁十足地學。


    這里有一些給父母的提醒:

    讓孩子自己單獨處理功課,讓他自己多動腦筋,多探索。

    當孩子做作業遇上難題,向你請教時,千萬不要立刻為他講解,應該問一問孩子是怎么想的,看一看他在什么地方想得不對,這可以使你了解他的思維,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導孩子學習。

    切記不要替孩子做功課,即使孩子不停的央求你,或是你很同情孩子大量的家庭作業。你需要引導孩子對自己的事負責。

    當孩子對某位老師有意見時,要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喜歡老師,但你不能拒絕學習知識。你學習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你以后的需要。老師也終將會離你而去,而知識卻是你的,是你終身的財富。

    給家長們的最后提醒

    解決內生動力,要舍得放手。

    把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都服侍好,為了24小時陪讀、陪寫作業,家長放棄自己的事業追求、朋友交往,放棄培育自己的興趣愛好。

    這樣的貼身緊逼,事實上就是沒命地讓學習的外在動力遮蔽了孩子的心靈空間。外力太猛,等于把孩子學習的內生動力完全打壓了,孩子每天被嚴格監控,處于動輒得咎的狀態,不對學習超級反感才怪。

    若要孩子逐步樹立“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的心態,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要逐步放手。

    基本上,三年級之后就不要再陪寫作業,四年級就不要介入孩子的考試總結與日常預習五年級之后就要讓孩子自己挑選輔導班,六年級要讓孩子自己挑選升學的道路……

    總之,只有你放出這樣的信息——孩子,媽媽并不能為你的未來撐起保護傘,學習,就是你一根傘骨、一根傘骨地積攢自己遮風避雨的本錢,孩子才會意識到,學習,是安身立命的需要,是未來生活最關鍵的基石,是他必須去面對的挑戰.
     


    上一篇:孩子為什么會厭學?以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是?? 下一篇:當專家倡導快樂學習,到底「快樂學習」是什么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