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焦慮,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
更新于 2025-07-10 ? | 瀏覽次數 0
全民焦慮,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
父母為兒女焦慮,兒女為學業焦慮;
老板為企業焦慮,員工為業績焦慮;
丈夫為家庭財富焦慮,妻子為婚姻關系焦慮……
現實中很多人拼命讓自己優秀,時刻又擔心錯過什么。他們想擺脫焦慮,最后卻掉進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那么,讓我們如此焦慮的根源是什么?究竟怎樣才能不焦慮?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焦慮的背后,歸根到底都指向同一個問題:焦慮者從未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
簡單地說,就是他們沒有接納自己。
心靈無法追趕上腳步,所以走得越快,錯得越多。
對自己的習慣不滿意,想要自己更高效,早睡早起,作息規律,有長遠的學習計劃;
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希望自己再瘦一點高一點,眼睛再大一點,皮膚再白一點;
對自己性格不滿意,最好活潑外向,樂觀積極,在人群中有號召力、受到歡迎......
不接納自己的人,在人生的選擇面前,常常糾結迷茫,選錯方向;
不接納自己的人,只能不斷地向外尋覓,彌補內心的空洞;
不接納自己的人,特別渴望別人的認可和物質滿足,以此提高安全感和自信心。
不接納自己的人,懂了很多道理,卻唯獨不懂自己。
因為不接納自己,他們不斷向外尋找存在感和價值感,但來自外在的心理補給是流動的,不確定的。
所以,依托于外界的力量來源,工作、生活、社交、情感,任何一方面哪怕一件小事的壓力,都能輕易打亂他們的心理節奏,讓他們擔心害怕,焦慮也隨影而行。
我的來訪者,是一位銷售精英,剛升職就遇上一大堆讓他無比焦慮的問題。
為了完成業績,他親自上陣銷售,卻被領導誤會只顧自己不顧團隊;
加班越多,太太的抱怨也越多,兩人吵架不斷,他陷入了整晚整晚的失眠……
我問他:“如果超額完成業績,你最想誰看到?”。
他愣住了。想了好久才說:“我爸爸……”。
原來,他從小一直活在爸爸的打擊和否定里,一直想努力證明自己給爸爸看。
職位的提升,讓他不僅沒有變自信,反而更加擔憂和懷疑自己。
不接納自我的人,他們不能容忍自己犯錯,認為出錯或失敗的自己很差勁;
他們要求自己面面俱到,見不得自己不上進、不完美的樣子;
他們每天逼著自己“趕路”,強行做很多超支的事情;
......
他們急切地想要變得更好,想要一步到位,完美地處理好一切,但越是這樣,反而越焦慮。
越想要變得更好,越沒辦法專注在當下,甚至對開始討厭自己,討厭這種“努力”。
又因為潛意識抗拒這種無休止的上進感,因此立下的目標更多,更加完成不了,挫敗感更強烈。
最后他們發現,更多的努力,并沒有讓他們成為更理想的自己,相反,不斷透支自己,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人生變得焦灼失控。
他們常常越努力越焦慮,越焦慮越迷茫,時刻擔心錯過和失去些什么、擔心未來會怎樣……
他們完全不需要別人施壓,自己已經被自己制造的焦慮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心理學大師霍尼說:一個人要想真正成長,必須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時,又有所追求。
不焦慮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處理好跟自己的關系。
接納自己,能讓你在奔忙和追求的時候找到確定感,讓你不再恐慌和迷茫;
能在人生關鍵節點做出真正對的選擇,能讓你生活得更好一些。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解決好了與自己的關系,你的焦慮將會隨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