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不能的焦慮
更新于 2014-09-20 ? | 瀏覽次數 0
解讀神經癥現象:選擇不能的焦慮
人是情感性動物,其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有復雜的情緒情感。在多種負性情緒里,焦慮是人體驗最多最頻繁的情緒。焦慮,分現實焦慮和神經癥性焦慮?,F實焦慮是人的一種有焦慮指向(客體)存在的正常焦慮,其焦慮隨現實問題解決或焦慮環境的改變而緩解;神經癥性焦慮,是人精神上持續存在的主體感覺焦慮,一種非輕易能消解的精神痛苦。
神經癥焦慮主要表現在做選擇與決定時的左顧右盼、不能確定、不能決定,然后焦慮不安、心急如焚,然后回避選擇、不做決定也不行為,然后把積壓的無名火發在任何臨近的事情或人身上。神經癥者面臨選擇,就像面臨某種災難一樣的脅迫,內心忍受著無助無能的焦慮與恐慌。這是一種選擇不能的喪失感。
選擇不能的焦慮像生理感冒一樣,既常見又普遍,既輕微得算不上一種病,也重到可能久治不愈。不是嗎?如今的感冒病它也會與時俱進呢,專家發現,由于病毒的基因改變,對感冒癥狀已非現代抗病毒藥所能控制。所以看似普通的病,仍可是致人焦慮的頑疾。
選擇,是伴隨人一生的話題。所謂選擇,就是做決定,所謂自由選擇,就是能夠自由做決定。對選擇不能的人,選擇意味著痛苦,他們不能自由做決定,就像是患了慢性選擇不能的焦慮癥一樣。
選擇無處不在。在對任何事情需要作出判斷和決定時(比如早餐吃啥?找什么樣的工作?是否請客送禮?是否考研等),你會作何選擇?這是簡單不過的事情呵,因為這本身是普通人的常態生活??蓪τ谟薪箲]性人格的人來說,做這些決定并非那么簡單。讓我們呈現幾種選擇不能的焦慮:
選擇不選擇還是選擇?這是在對事情必須作出“要么選擇,要么不選擇”時的焦慮,其焦慮結果是采取回避,即選擇“不選擇”。比如公司領導層,在商議是否同意某人進領導班子的表決時,有人表態“同意進”,有人表態“不同意”,也有人“棄權”。后一位人的選擇,即是一種“不選擇”的選擇。有位來訪者告訴我,他最討厭做選擇,曾經做“媽媽和愛人同時落難,你只能救一個”那樣的可惡游戲時,感到受煎熬一樣,克制著對“游戲”的憤怒,并始終不做回答。他說“只要面臨做選擇,我肯定是選擇不選擇”。其實那也是選擇,是在選擇不能的焦慮下,一種無奈的選擇。
選擇擁有還是放棄的焦慮。凡是能給人益處和快樂的東西或行為(簡稱“好處”),人都會本能地選擇擁有。但在多個“好處”不能兼得時,存在選擇擁有其一,必然存在選擇放棄其它;在多個“壞處”不能都回避時,必然也存在選擇其一。神經癥性焦慮是,既不能選擇什么作為擁有,也不能選擇什么作為放棄,兩者比較,選擇放棄比選擇擁還要難。
更多的選擇不能表現在人際交往中,是選擇接受還是拒絕?對事物分析判斷時,選擇可能還是不能?選擇肯定還是否定?行為之前,選擇做還是不做?選擇進攻還是防守?選擇真實還是欺騙?選擇離婚還是不離?選擇活下去還是死去……無窮盡的選擇。
神經癥性焦慮,就是這樣一種當心理需求受到阻礙,在進行所選擇的行為時感覺痛苦,并對生活不滿的一種負性情緒,它嚴重到可以使人在面臨任何抉擇時出現煩躁不安,工作無效率,思維遲鈍,長期失眠……
焦慮無處不在。所有的焦慮中,最常見的是選擇不能焦慮,或者說焦慮總是毫無例外的出現在做選擇時。
如果說焦慮是不同類型神經癥的同一癥候,那么,神經癥患者都勢必在為消除這一癥候做努力;如果說多數焦慮出現在做選擇時,那么,從根本上應該解決選擇失能的問題。這就必需理解,是什么讓我失去了選擇自由,為什么我不能自由選擇?
解讀選擇不能的焦慮痛苦,其深層心理動因是愿望沖突與焦慮性人格。愿望挫折或愿望沖突,是人精神痛苦最基本的心理機制。愿望挫折,可以在任何單一愿望受挫(如人在某一需要被拒絕,或被否定,或被侮辱)時出現失落。而愿望沖突,多在數個愿望同時遭否定或不能同時滿足時出現緊張和失落。一般情況,人在兩難情景下都自然有焦慮反應,但這份焦慮能讓人專注事情的思考和判斷,從而能作出抉擇。
區別正常與異常的選擇焦慮,正是看一個人處兩難時能否自主決定。神經癥性焦慮,是在選擇時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且因拖延了時間而又加重焦慮?;蛘呒词棺髁诉x擇性決定,之后又產生對選擇合理性的懷疑而陷入懊惱。那么,這種選擇不能的背后,是什么在決定愿望起沖突呢?
選擇本身是一種行為。選擇不能,從表象講,意味著行為梗阻;從內心講,意味著對外界的阻抗。阻抗是因為有“我對你還不夠確定不夠信任”的潛意識支配。
人的行為動力,受愿望驅使。在愿望層面,能保證行為持久而有效進行,是靠愿望的強烈,靠實現愿望的秩序感和能力感。每個人內心都有無限多的愿望,通常情況,人們能感知哪些愿望可實現和能實現。選擇不能的人,雖表現在做抉擇時的失能與惱火,但并非因為他不能認識所選擇東西(客體)的好惡,而是被選擇的客體存在某種殺傷性,使他的選擇行為驟然梗阻。這本質上是他追求完美的潛意識欲望,所形成的——必須顧及所有想法或照顧到每一個愿望的內心習慣(或焦慮人格),使他每當需要做抉擇時的焦慮反應。
深層心理發展學說(Entwick)解釋神經癥焦慮人格,是說發生于嬰兒時原始信任的損害。“因為嬰兒期是建立心理安全和信任的感官階段。在生命的頭一年,人對于生命或生活的感受是通過感官器官獲得的,感知的質量是依賴于母親和替代者的情感態度。如果這時期這種感官的感受不足或受到損害,以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會出現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以及在行為抉擇時會出現不確定和無能力感。”筆者認為,焦慮人格的人,其早期所處環境除了是缺乏情感養育外,無疑還是一個高標準嚴要求,或是充滿競爭風險性的高焦慮人際環境。這種環境下,人的內心體驗著緊張、疑慮、害怕的不安全感,其個性必然形成有對外界要求的高度敏感,其“高標準嚴要求”會內化為自我理想的內心準則。
若把這份“自我理想”進一步延伸,它可成為對做人做事力求完美的強烈欲望。那些過分追求完美的人,理性上明白“沒有完美也用不著完美”,但就是不自主地要求完美。這其實并非完美本身在吸引他,而是他內心唯恐“不好”的危險,迫使他必須追求完好,以免“不好”的焦慮。任何過分行為,實際上都帶有強迫性,這是人由不得自己的無奈。正所謂神經癥的不自由,就是指過分行為的強迫性重復(即行為不受主觀意志所控制),其根源還是與人的焦慮人格相關。
焦慮型的人,在實現自己需要的行為風格上總顯得急于求成,總想兼顧到所有愿望,否則他就像面臨災禍一樣,有某種喪失的不祥感。但,求成總因為急而不成,欲實現多個愿望,也總是美麗的幻想。結局是,他將不斷遭逢愿望沖突,和不斷經歷失落的挫敗感。
分析下去可知,有這樣渴望完美的內心規則,會迫使人在欲望的驅動下,執著他總也達不到的完美目標,并體驗著唯恐愿望受損的緊張與焦慮。然后,行為要求的重心和注意力會變得不再關注把什么做得更好,而是投向如何避免失誤,其內心沖突的內容已不再是進取性的(如希望獲得什么),而是防御性的(如希望別出錯)??梢哉f,選擇不能的焦慮,是人早期內心不安全感的一再重復,是神經癥性人格應對失落焦慮的一種自我防御。
選擇不能的焦慮背后,還存在追求絕對正確的幻想。依照精神動力學解釋,一個人對絕對觀念的幻想,源于早期對權威的崇拜和對懲罰的恐懼。這實際上跟人早期處于高焦慮人際環境一樣。也許,焦慮性人際環境最本質的結構,是權利、權威、控制、脅迫,其核心是權威。因為有權威而才有其它諸如操控、篡奪、服從、暴虐、攻擊、仇恨、恐懼等東西。
權威,在這里泛指你必需服從的人(包括自己)、法令、思想性的東西。每個人在過去的養育環境和教育環境中,都感知到權威的力量和作用。古往今來“順則昌,逆則亡”的文化內涵,也可以說明專制文化就人們對權威崇拜和懲罰恐懼的心理影響。權威它象征擁有,象征無敵的自由。在人類歷史上,為何有那么多廝殺、侵略?為了權力(權威)!國家或個人,為何不遺余力謀取權力?不就是想擁有不受控制的自由?!這些其本質都是想消除不安全的恐懼。
歷史告訴我們,昌,代表昌盛和圓滿,但這必須是順從權威的結果。逆,代表反叛和背道而馳,逆則亡,言簡意賅道出了叛逆(犯錯誤者)的下場。歷史還告訴我們,服從權威才是正確的,一切權威都是正確甚至是至高無上的,用公式代表:權威=絕對安全。絕對正確的權威是不可違的,違者是大逆不道,是絕對錯誤并會受懲罰的。因此,人們天生就有對權威、對絕對正確的強烈渴望。
“順則昌,逆則亡”的文化環境,就是一個高焦慮的人際環境。它既能創造出強者和英雄,也能制造出懦弱和神經癥。神經癥的“弱我”形成,便是他沖突性人格在抵抗焦慮環境中的妥協與退行的結果。一個人在長期抗衡權威與控制的焦慮中,自然會形成對權威(絕對正確)的依賴,使渴望正確、避免不幸成為內心執著。
可是,依賴權威隱藏著無盡的憂患。因為確保一定要正確,必然導致惟恐喪失正確的緊張焦慮。這種憂患意識,會促使人心進一步不安全,以致做任何事都生怕出錯(如不敢表達意見),做任何簡單的選擇都有預期焦慮而不能決定(如今晚吃不吃安眠藥?)。
那些害怕人際交往,不敢發言,不敢做主,不敢談癌癥、談抑郁癥、談艾滋病,不敢“許多”的人的心理現實,都是在追求絕對安全之幻想破滅后,又一再執意追求著絕對安全。
選擇不能,亦可說是一種慢性預期焦慮癥候。其心理機制,還與人的無責任感、無責任能力相關。因為伴隨人自由選擇之后的是責任,是行為責任。能自由選擇的人,對選擇之行為,有履行相應責任的自信。選擇不能,往往說明一個人缺失責任感、缺乏行為能力,其深層心理動因是人的依賴情結。
我們在獨身子女身上,盡可看到他們深重的依賴情結,導致他們責任能力的匱乏。因為沒有責任感,使他們在許多需要獨立判斷和選擇的事物面前,顯得無助無能、退縮和回避。再從他們“道理多于行動,依賴重于獨立”的行為特點就知,獨身子女最不缺的是“大人”的思想與道理,最缺的是“大人”的責任心和自由選擇能力。這恰好使孩子在重大的環境改變或面臨重大抉擇時,容易陷入選擇不能的焦慮與痛苦。而他們逃離這份痛苦的出路,一般都是不做任何選擇,或繼續選擇依賴,選擇不改變。許多孩子的厭學、抑郁、對什么都無所謂、依賴網絡游戲等行為,就是在缺乏責任能力下的一種逃避現實責任的行為表現。
總結性來看,選擇不能的焦慮,是心被控制的不自由表現。
人心不自由,說輕松點,是心里裝有事情沒解決,故吃飯不香睡覺不踏實;說沉重點,是心有恐懼(恐懼之惡魔是什么尚無知曉),故有惶惶不安不祥之預感。前者,是靠解決現實事情而使心放松。后者,是靠了解內心恐懼的真相并接納真相,而使心中卸除恐懼之惡魔。
人只要有沒解決的心理沖突,心就難平。
人總想追求心平如鏡心靜如水的心境,這看似很普通的要求,但卻是人難以求到的高境界需求。因為人啊,總是在背負眾多愿望和希望的路上,要求自己的心靜啊靜啊,使這顆裝滿欲望的心,只好一方面為實現欲望而操碎心,一方面為心靜如水而竭盡全力??勺罱K我們發現,這顆心還是那么喋喋不休還是那么躁動不安,弄得它即使拼命望穿秋水也無法像水那樣平靜……因為受累的心它左右為難,照顧那方都力不從心,它難以對生活有自由選擇,后來它干脆不做任何選擇。
解除選擇不能之焦慮,即是解放心的不自由。這必須先要做到,讓喋喋不休的心在休息狀態——解除我與我“絕對安全”觀念的強迫關系,那顆不安的心方能安心下來。
然后,要做的事挺多。比如去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能夠實現的需要是什么?去培養自己實現需要的行為責任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