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是對自身分裂的恐懼
更新于 2015-01-19 ? | 瀏覽次數 0
焦慮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精神分析的心理病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焦慮理論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焦慮的實質、根源及形成機制,廣義自身心理學的解釋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先后提出過兩個焦慮理論,認為焦慮的根源在于本能或本能沖突。早期焦慮理論認為,自我遭受本能威脅是焦慮的根本原因,被壓抑的力比多直接轉化為焦慮,伊底中的本能沖突是焦慮的根源。焦慮的形成機制如下:在與本能沖動有關的思想、愿望威脅自我時,自我壓抑它們,阻止其表達,但壓抑只能的力比多能量,這導致體現本能沖動的思想障礙和愿望同力比多能量分裂,力比多能量通過轉化成焦慮得到釋放。
在《精神分析引論新編》(1920)一書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新的人格結構學說,認為人格由伊底、自我和超我這三個部分組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后期焦慮理論“信號焦慮說”。信號焦慮說認為,焦慮的根源不在伊底,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會產生并感受焦慮。焦慮的發展有兩個決定性的階段,第一是原發性焦慮(primary anxiety)階段;第二是繼發性焦慮(subsequent anxiety)階段。原發性焦慮實際是種創傷狀態。所謂的創傷狀態就是力比多大量出現,也沒有足夠的防御機制來壓制這些沖動,從而陷于被動無能的境地,個體因此產生強烈的痛苦和焦慮。由此可見,原發性焦慮的實質也在于自我遭受本能的威脅。原發性焦慮是種痛苦的經驗,給個體的心靈留下深刻的烙印,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個體記住這種創傷性情境,每當本能欲求和力比多再次出現,自我如果意識到這些本能沖動可能再次使自己陷于被動無能的境地,就會以焦慮為信號,動員起內部業已形成的防御機制,以控制這些本能欲求,降低焦慮。這種作為信號的焦慮便是繼發性焦慮。
古典精神分析提出的兩個焦慮理論,雖然對焦慮的形成機制解釋不同,但都認為焦慮與本能生活有關,焦慮是自我遭受到本能威脅引起的,其實質是對本能的恐懼。
安娜弗洛伊德繼承其父衣缽,認為焦慮是“對本能力量的恐懼”,是由本能對心理裝備的威脅引起的。
根據臨床治療過程中收集到的經驗資料,廣義自身心理學提出了新的焦慮理論。它認為,焦慮分為兩類:其一,自身沒有分裂的個體所體驗到的焦慮,它是對特定事物、特定情境的恐懼,相當于弗洛伊德所說的現實焦慮(reality anxiety)。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就屬此類。其二,意識到自身即將分裂的個體所體驗到的焦慮,它是由自身的不穩定狀態引起的,不是由導致自身分裂的因素直接引發的,此類焦慮就是解體焦慮(disintegration anxiety),相當于弗洛伊德所說的神經癥焦慮(neurotic anxiety)。解體焦慮難以確定,強烈而彌散,與自身分裂的意識相伴而生。“解體焦慮的核心,是預見到自身的分裂,與不是對驅力的恐懼。”這就是說,解體焦慮不是對本能的恐懼,而是對自身分裂的恐懼,驅力的強化不是自身分裂的原因,而是自身分裂的結果。
這兩類焦慮具有內在聯系。首先,對特定事物或特定情境的恐懼,其實也是由對自身分裂的恐懼引起的。某些事物或情境之所以令人恐懼,就是因為它可能威脅自身的安全,而導致自身分裂。因此,這類焦慮與解體焦慮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而是解體焦慮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現形式。其次,解體焦慮通常表現為對特定事物或特定情境的恐懼,而且常被后者掩蓋。歸根到底,所有的焦慮都是解體焦慮,都是對自身分裂的恐懼。
充當自身對象的個體,長期不能運用神入準確理解并滿足個體的自身對象需要,是自身分裂的根本原因,也是焦慮的根源。
廣義自身心理學的焦慮觀和古典精神分析既有相似之處,更有質的區別。相似之處在于,都認為焦慮是由威脅引起的。不同之處在于,對威脅的性質和來源理解不同。關于威脅的性質,古典精神分析認為,焦慮由自我遭受本能威脅引起,與自我可能陷于癱瘓有關;廣義自身心理學認為,焦慮的實質在于自身遭受威脅,在于自身可能陷于分裂、混亂和衰弱。關于威脅的來源,古典精神分析認為,威脅來自本能驅力的泛濫。廣義自身心理學認為,威脅來自具有人格障礙的自身對象長期不能滿足個體的自身對象需要;古典精神分析對焦慮的認識流于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能泛濫,自我軟弱,是自身分裂的產物,是自身對象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遭受創傷性挫折的產物。
廣義自身心理學的焦慮觀和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學學派存在相似之處。它們都反對古典精神分析的生物化傾向,都否認焦慮源于本能驅力或本能沖突,都認為焦慮源于不良親子互動。
冠以自身心理學認為,自身對象長期不能滿足個體的自身對象需要,是解體焦慮的根本原因,性本能和具有破壞的攻擊性的泛濫、本能沖突都是自身分裂的結果,都是由不良自身對象關系引起的。
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倫霍妮認為,敵意和焦慮是人際關系失調的結果,特別是親子關系失調的結果。父母能否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是基本焦慮產生與否的關鍵。如果父母真心關愛子女,真心給予溫暖,子女就不會產生焦慮。如果父母對子女漠不關心或者施予假愛,子女就會對父母產生敵意,陷于既仰賴父母又敵視父母的困境。由于弱小無助、身心需要仰賴父母滿足,同時出于對父母的懼怕,并為避免由對父母的敵意引起的內疚感,子女就會壓抑對父母的敵意,被壓抑的敵意直接轉化為焦慮。童年時期對父母的敵意,會泛化成對整個世界和所有人的敵意,形成基本敵意,基本敵意受到壓抑形成基本焦慮。
關于焦慮的形成機制,廣義自身心理學和霍妮的模式有相似之處?;裟莸哪J绞牵河H子關系失調——敵意——壓抑——焦慮;廣義自身心理學的模式是:不良親子關系——自身分裂(或自身分裂的威脅)——驅力(包括性本能和攻擊性)和焦慮。由此可見,他們都認為,攻擊性和焦慮源于父母對兒童的不當反應,而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驅力或其衍生物。
但對焦慮和壓抑的關系,科赫特和霍妮的看法不同?;裟菡J為,焦慮由壓抑引起;科赫特則認為,壓抑由焦慮引起。
沙利文也是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其焦慮理論更接近于廣義自身心理學。他認為,人際關系分裂是焦慮的根源,焦慮是人際關系分裂的表現。滿足需要的方式受到或可能受到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譴責,個體就會產生焦慮。受到重要他人的譴責,意味著不容于社會,還不是充分的人,個體因此喪失安全感,產生強烈的焦慮。因此,焦慮是自身(self)受到威脅、自尊遇到危險的信號,是在重要他人的心目中地位即將喪失的信號。沙利文的焦慮形成機制可概括成如下模式:人際關系分裂——自身受到威脅——焦慮。不難看出,這一模式與廣義自身心理學很相似。此外,沙利文所說的自身,是用于減緩焦慮的經驗組織,是個體關于自身的意識,這與狹義自身心理學相似;但沙利文認為,自身一種動力機制,這又與廣義自身心理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