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硬幣翻過來看 --- 李子勛
更新于 2014-07-10 ? | 瀏覽次數 0
把硬幣翻過來看 --- 李子勛
對心理疾病來說,不是你有了什么(障礙),而是缺少什么(經驗與能力)。不是治療,而是幫助成長與獲得。
寓言說:"一群圈養的麋鹿不用生存競爭與奔跑,鹿群很快就退化和衰老。在放養區引入狼以后,鹿群變得健康、生氣勃勃,種群也繁殖壯大。"是否可以說不安、恐懼、喪失對生命群體是重要的?
任何情緒與體驗,哪怕是極端糟糕的,對生命來說都是一種存在性的,這個存在自有它的意義。問題在于我們的文化高度地否定一些體驗,使這些體驗被妖魔化。
硬幣有兩面,問題只是其中的一面,把硬幣翻過來看,問題也是資源。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智慧。
心理醫生在干什么:找資源 VS 找問題(一級)
好的心理醫生慣用資源取向的視覺。你在和他交談的時候,他總是引導你看到你在問題后面的獲益──看到你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并無意識地建構了你的問題;看到你的痛苦更多不是來源于現實困境,是你的觀念系統(文化)引發的價值聯想讓你陷入內心困境。你越怕什么,你的逃避行為正好讓這些問題加重或慢性化。他會幫助你理解問題多少是在你的"努力"下才維持下來的,如果你想解決問題,你也要做好放棄一些獲益的心理準備。當然,有時他會鼓勵你多少保留一些問題,以此來保障你的獲益。
不那么好的心理醫生是問題取向。他把心理理論當作解剖刀,或考古學用的镢頭,總在試圖挖掘、找到你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更深沉、更早年的問題,并為發現(發明)你存在某些經典心理情結而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好了不起。這樣的醫生幼稚地假定問題被他挖出來,就一切OK了。其實,這些問題的人為標定(盡管躲在學術外衣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心理能力的瓦解,促使你心理退行和幼稚化,讓你躺在問題上無能為力,只能任由醫生對你情感、精神、時間、精力與金錢的多重剝削。
找資源,跳脫強迫癥陷阱
1. 強迫──從思維形式到慢性問題
不少人會因為自己存在強迫性的行為與觀念色彩而倍感痛苦。其實每個青少年在十三歲到十八歲的某個時段或多或少會陷入這樣的思維形式中,這樣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對立的,不自由的思維模式。比如,人受社會影響做了一些自私的事,知道不這樣做不行,但做后卻產生一種道德沖突(正統教育所致),不得不做,做后又怨恨自己。這樣的內心模式是有強迫色彩的。還有,青少年的思維是一種極端思維,喜歡窮根究底,不容忍模糊性,這也是強迫色彩的思維形式。這是,這個年齡正是人在自行其是與自我約束的對立沖突中尋求適應與和諧的年齡,也是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被多元視覺與辯證思維取代的年齡,一旦內心觀念系統的重建,思維變得成熟和平緩,強迫的色彩就自然消失了。
如果在這個階段同時出現三種重要的心理經歷,人的強迫色彩會慢性化甚至發展:
--被不恰當的文化(報刊、書籍、電視)提醒,內心開始自動檢查,或被人高度關注和強化,或被醫生不當干預,內心產生缺陷感、羞愧和恐慌;
--重大的應激與創傷事件,引發內心不安全感(死亡恐懼),罪惡感(失控焦慮),不潔焦慮(超價道德與羞恥感),需要反復的思考和行為才能平息情緒;
--家族性的個性色彩。
這三者同時存在時,才有可能發展成強迫癥。
2.別輕易說是強迫癥
很多人包括心理醫生,隨意把當事人反復行為或某種贅述的思維方式稱為強迫癥,其實是很不嚴謹的。強迫癥的診斷需要三個必需條件:
一、滿足強迫性的條件:a,存在一個自主的觀念跟行為;b,同時存在一個強烈的對抗意愿;c,伴隨強烈的自我批判和內心痛苦。這三者缺一不可,沒有帶強迫意味的對抗,或者沒有深沉的痛苦的體驗,都不足以視為強迫性,只能看成一種思維與行為習慣。比如,潔癖的人,認為愛清潔是一個好習慣,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勤洗手,勤換衣,不讓旁人進屋,坐床,也不請客吃飯,盡管別人看著累贅、繁瑣得慌,自己卻很欣然愉悅,這就不是強迫
二、社會功能的喪失:因為必須強迫性重復而無法上學、上班、與人交往,社會能力的缺損是診斷首要考慮的。如果這個人只是陷入一種強迫性,但學習、生活都很好,只能說是強迫性個性類型,屬于正常人群。
三、時間:一、二條的內容需要不間斷,持續半年以上。遇到壓力時才出來,那不是強迫癥,而是一種有強迫色彩的心理防御。
3.落入陷阱,越想消除越頑固
很多人會在一生中并存有強迫性思維,你認為這是病態的,要消除,自然的東西就變得不自然。恰恰是你要去對抗并消除它,你正好陷入了強迫性癥狀的陷阱,強迫性的陷阱就是對抗--強迫性對抗。如果對抗無效,內心產生痛苦,結果上述的第一條就成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生活得很繁瑣,比如說反復地去洗東西,洗手,反復地檢查等等,如果他不認為這是一種麻煩,甚至覺得這很好,那么他就從這樣的個性中獲益,學習會很好,也不容易出錯。雖然別人會覺得他很小心,很仔細,但他不會陷入大麻煩。什么時候會弄成大麻煩呢?那就是他突然討厭這樣的行為的時候。我經常會對當事人說:"有一天,你喜歡上你的強迫癥,強迫癥就消失了。"因為真心的喜歡就沒有對抗,也不會引發內心痛苦,自然也就不是強迫癥了。
因此,心理學尋求當事人內心的改變,就是把問題看成資源。人們的內心在文化標定下,會給自己的行為作價值判斷,常常會認為身心一些自然發生的狀況是一種異樣的東西,產生修正、排斥的欲望。其實這樣的狀況就是你本人的一部份,它不是別人的,也不是一個外來的東西,更不是你得了一個病,而是你有什么特質,這個特質對于你來說也許是有意義的。如何找資源
1. 把問題看成有意義的東西
我不把每個人的問題看成問題,這來源于我內心的一個哲學──不是用單純的醫學或心理學來看待這些現象,也要從人性本身或人類學本身來理解它們。一種精神狀態,只要產生了,它就是存在性的,這個存在就是有它的意義,我們可能不知道這個意義何在,只能敬畏它。但某些超價的文化觀念讓這些精神存在變成問題,為了幫助當事人,心理醫生會給這樣的精神存在重新賦義,建構一個既不違背主流文化,也讓當事人可接受的意義。有了這樣的新意義,當事人帶著問題也可以正常生活了。
把問題看成有意義的東西,改變了當事人看問題的視覺,當事人的內心有了一種認同感,因為問題引發的焦慮與沖突就會減輕。如果當事人把這種資源取向的看問題方式應用到生活的其他面,他會獲益良多,生活得積極和輕松。
2、接納問題
當來訪者為問題苦惱的時候,心理醫生要幫助讓他可以和問題和平相處。就像一個人殘疾了,如果他永遠不能接受殘疾這個事實,那么他的心態永遠是不健全的。有一天他接受了,他的心態可以健全的,甚至他因為殘疾而創造出更大的生命價值,比如霍金、張海迪。心理上困境也是這樣,認為"它不是我的,我要排斥它",就會因而產生痛苦;認為"它是我的,但不是我的全部,生命的精彩遠比它要多",那么產生的是適應與滿足。
2. 注意問題的積極部分
如果我們只看問題糟糕的一面,就陷入煩惱,看到問題的兩個面(正面和反面),問題有可能轉化成可用的資源。當你過分注意問題的消極成分,醫生會提醒你注意問題的積極部分,反之亦然。資源取向的引導是讓你淡化或弱化問題,從問題的束縛中掙脫出來,讓你發現自己仍可以自由決策和生活。
一個人自覺深受強迫傾向所苦,我會說正是這種過分仔細、認真的性格,也曾讓你獲得比別人更大的成功。你處在強迫傾向里面并沒有失去什么,而得到了什么。我強調問題的獲益性(不管是社會獲益,還是內心獲益),這是為了擾動當事人的內心,達成一種信息均衡?,F在認為心理疾病是信息病、或文化疾??;給當事人不一樣的信息、幫助當事人從問題中獲益是心理醫生的職責。
所以,通過咨詢當事人要學習如何把硬幣(問題)翻過來看,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智慧,如果這樣做了,你在心理咨詢中就獲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