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流行的不見得都是病
更新于 2015-03-27 ? | 瀏覽次數 0
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打上“抑郁”的標簽,甚至許多明星的經紀公司,將自己旗下的藝人與抑郁、自閉聯系起來,大打“深沉”牌。許多年輕人也以自閉族、抑郁族自居。
據說,21世紀是抑郁癥流行的年代,也的確有明確的數字表明抑郁癥的“傳播”速度之驚人。目前,全球范圍有1.5億人確診并正遭受抑郁癥的折磨,我國約有2800萬人。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身邊真的有像大家所表現的那樣,每天都有很多人喊著自己得抑郁癥了。
抑郁癥是一種我們十分常見的情感障礙類的心理疾病,是與狂躁癥相對的。一般情況下,抑郁癥患者不會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那樣出現“今天我抑郁了”或者“過兩天我再抑郁吧,今天休息一天”。真性抑郁癥一般都會有很長時間的發病史,一般抑郁癥都要連續半年以上的時間來積累壞情緒,而急性發作也最少要2-4周的發病期。而這半年中,往往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遲緩,并常常自我責備怪罪,擔心自己是不是會得各種身體疾病,而且飲食睡眠也都會持續性失調,有時候反復出現自殺、自殘念頭。但有這些現象,只是存在抑郁情緒。抑郁癥看似簡單,在臨床上的診斷實際上是十分嚴苛的。所以,沒必要僅僅因為出現了一時的情緒不佳就自行過早地給自己打上“抑郁癥”的標簽。
根據臨床觀察,越來越多的假性抑郁癥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之所以會這樣,首當其沖的便是社會輿論的傳播問題。由于近年抑郁癥的研究步伐的加快,我們在原有的內源性抑郁和廣泛性焦慮基礎上,定義了很多新型抑郁癥。如青春期抑郁癥、產后抑郁癥、精英抑郁癥等等。這些新種類的發現,讓輿論廣泛地討論引用,但更多的是討論危言聳聽的高自殺率、高影響度。讓人們對于抑郁癥無法從本質上科學客觀地認知,以為心情不爽到極點就可能和抑郁癥搭邊或者掛鉤了。
其次,根據最新的調查顯示,85%的假性抑郁癥患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自我認同感,并且擁有大量的負面情緒不會發泄。由于當今社會發展速度極快,社會環境變化加劇,各種小環境下的評價標準也自然而然地發生著巨大變化。和這種差異加劇相比,我們個人的自我認同則相對比較穩定。這就帶來了有些人無法一下子適應這些新的標準和要求,從而出現迷茫困惑。當自我認同感受到威脅,而主體又不能很快地適應新時代時,出現抑郁、焦慮這些負面情緒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當不良情緒出現時,我們應當充分意識到一時的情緒不佳并不代表一定會發生情感障礙。但如果我們此時不積極面對,采取辦法改善自我認同感,反而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和暗示,告訴自己“我抑郁了”、“我有病了”,那這種情況下,假戲真做,可能發生自發性心境障礙。如果真的發生,那真是后悔也來不及了。
說到潮流,這便是除了以上兩種情況外的一種可能。從古至今,死亡文化和一些消極厭世的思想在世間隱秘地傳播著,在一些文學描寫、影視作品中不乏表現。對于這些思想、文化的追求、推崇,讓許多人沉迷在認為憂郁是內涵的代表,悲觀是深沉的別稱。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因素變化和各種原因的疊加,讓越來越多的人去追趕抑郁的“潮流”。
從科學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各種情況的到來,讓抑郁癥已經加入到流行病學研究的行列,也是因此,我們更要做好甄別,對不良情緒、不佳情感狀態及時疏導,重預防、重自我調節。學習了解科學的自我心理保健常識,讓負面情緒僅僅成為過客,讓“今天你抑郁了沒有”變成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