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訪談節目并不等同心理咨詢
更新于 2015-03-27 ? | 瀏覽次數 0
有些心理訪談類節目是“偽心理咨詢”――上海社會科學院教授張結海的一席話,無疑像一枚重磅炸彈,給這類節目重重的一擊。同時,也讓觀眾心生疑惑,難道心理訪談是在“忽悠”人嗎?究竟心理訪談是不是心理咨詢,能不能解決困惑呢?
心理訪談節目火了
“目前,幾乎全國省級以上電視臺都開辦有心理訪談類節目。”一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博士告訴記者。據介紹,這類節目在去年達到了高潮,也因此,有業內人士把2007年稱為“心理類訪談節目年”。到了今年,這股熱潮仍未消退,據當前一檔做得不錯的心理訪談節目的制片人介紹,即便節目在深夜11點播出,收視率也能穩定在0.13,按我國人口總量計算,相當于有8000萬觀眾守在電視機旁看節目!而且,曲折的情節、強烈的沖突和個人隱私還在吸引著更多人鎖定節目。有觀眾反映,有些心理訪談節目做得指導性很強。雖然講得是別人的事,但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自己能從中獲得啟發。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前制片人梁紅談到人們熱衷于此的原因時說,中國每年都有約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輕生,這檔節目的初衷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傾訴內心不安、矛盾和痛苦的空間。“現在咨詢師行業魚龍混雜,收費又高,萬一被騙了怎么辦?這個節目又有資深專家,又不收費!”這是心理訪談節目火爆的重要原因。
心理訪談節目與心理咨詢相去甚遠
面對如此火爆的心理訪談節目,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楊鳳池表示,這類節目本身不錯,只是數量多了難免魚龍混雜。而某些不正規的節目也可能讓觀眾走入誤區――把心理訪談當心理咨詢。其實,心理訪談不是心理咨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布新表示,隱私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某節目制片人說,80%的當事人得知要在眾目睽睽之下講出隱私就會猶豫,一般要經工作人員游說七八次才同意“曝料”。
而真正的心理咨詢則是在私密的空間進行,在場人員僅限于咨詢員和來訪者。最重要的是,咨詢過程中,來訪者所吐露的隱私都是絕對保密的。而在節目中,若干臺攝像機從各個方向對準當事人,還要面對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這就決定了當事人不可能完全放松和坦誠,他們可能對問題避重就輕、吞吞吐吐,甚至有意遮掩關鍵問題。某省級衛視一檔情感類談話節目,上演了討伐“第三者”的一幕。丈夫上臺后,在主持人“窮追猛打”之下,先是淡化自己的婚外情,隨后索性回憶起和妻子的爭執,這期節目以失敗告終。
心理訪談節目有利有弊
據介紹,《心理訪談》節目一期20分鐘,希望通過一期或兩期節目解決一個困惑。解決心理困惑當真能速戰速決嗎?韓布新表示,節目只選取沖突最激烈的片段,并不能展示問題的全貌。一位母親接受采訪時說,在節目中確實得到了專家的指導,也緩和了母子關系,但并未從根本上解開心結。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汪亞珉指出,心理咨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當事人可能在當時感到“豁然開朗”,但真正解決問題需當事人和咨詢員深入了解,建立長期的互信關系。
當然,心理訪談節目并非全無益處。中日友好醫院心理科主任李子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節目中多講些有共同性的指導方法,這對于解決大多數人的困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