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ue4o"><object id="oue4o"></object></li>
  • <noscript id="oue4o"></noscript>
  • <dd id="oue4o"></dd>
  • <dd id="oue4o"><sup id="oue4o"></sup></dd>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最新動態 >
    最新動態

    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生涯和擇業誤區

    更新于 2015-03-27 ? | 瀏覽次數 0

    個案:大學畢業生屢跳屢敗  雄心壯志已消失殆盡
    小吳是福州大學管理學院04屆的畢業生,大學讀的專業是經濟學,他對這個專業并不是很滿意。大學期間,他當過導游和計調員,在旅游這塊積累了一些經驗。
    小吳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小型旅行社當計調員,月入2000多元,好的時候將近3000元。雖然收入可觀,但5個月后,他覺得放棄自己學了四年的專業很可惜,便決定走回“正道”,應聘到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任經理助理??蛇M了那家公司他才知道,所謂的經理助理其實是推銷員,每天都要到學校去賣書,跑了大半個月,他總共才賣出18本書。一個月后,小吳回到旅行社工作。
     不久,小吳覺得自己該著手創業了。他找了幾個朋友,攬點生意開始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可生意還沒做成就無疾而終?,F實迫使他重新加入找工大軍,現在他在一家電子公司從事推銷電子機器的工作。既沮喪又無奈的小吳開始對自己的一系列選擇產生懷疑,他說他對未來感到非常茫然,曾經的雄心壯志在一次次失敗中消失殆盡。
    余佳玲(成都《旅途》雜志社采編主任,以下簡稱“記者”):向老師,您好!我想就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困惑,請教您幾個問題。據我所知,在你的咨詢工作中,職業問題,也是您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向程(南島心理咨詢研究所首席咨詢師):是的。就你所說的小吳的情況,有一些基本的脈絡需要注意:1、他是學經濟管理專業的,但他感到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畢業后的第一項職業選擇了旅游;2、在旅行社的薪資收入每月2000——3000元,這對于一個剛進入職業生涯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但他卻在5個月后放棄了這份工作,回到了專業對口的“正道”;3、所謂“正道”的工作原來是做圖書推銷員,小吳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于是又回到旅行社;4、試圖自己創業,但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現在小吳無可奈何地加入到重新找工大軍,感到非常茫然。
    記者:是呀!小吳為什么會感到困惑,現在許多的大學畢業生可能都面臨小吳類似的問題,他們到底需要用怎樣的心態去應對自己的職業選擇呢?
    向程: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出發,實際上可以引伸出以下幾個關于大學生擇業和就業所面臨的問題:1、如果我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我是否一定要放棄這個專業提供給我的就業機會?2、如果我很喜歡某一職業,我是否就必須馬上從事這個職業?3、怎么看待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份豐厚的薪資收入?4、大學生自主創業需要什么條件,決定性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對這些問題,如果缺乏理性的認識和理性的選擇,僅僅憑借良好的愿望和某種神經質的沖動,就會陷入迷茫。
    擇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的一生往往面臨許多次職業選擇和職業定位
    記者:許多人當他們完成大學學業,進入職業選擇時,或者發現憑自己所學的專業很難就業,或者因自己不喜歡這個專業而選擇其他的專業和行業,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他們應該怎樣應對這種現實?
    向程:選擇和自己的專業不同的工作,這無可厚非。關鍵是,你是因為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而要改行呢,還是基于一種現實的考慮,選擇更容易就業或者更有發展空間的職業?我想,后者是一種理性的思維,而前者或許是一種情緒化的態度。也就是說,我不贊成用“因為我不喜歡,所以我要改行”這樣的思維邏輯。
    記者:為什么?
    向程:我們從事什么職業,更多地要基于一種“社會需求導向”而不是“個人興趣導向”來選擇,也就是說,擇業不能簡單地依據自己的個人偏好?,F在人們更多地關注點在自己的興趣偏好,而往往忽視現實需要這個因素,因此會在職業生涯中走彎路。譬如,現在許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夢想當“超級女生”,但社會并不需要成千上萬的超級女生啊,脫穎而出的畢竟就那么三、五個,所以,我們就不能把“超級女生”作為一種職業選擇。我接觸過許多選擇“播音主持”專業的大學生,他們非常愿意自己在電視、電臺傳播行業成為明星,但他們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專業所能提供給你的就業機會實際上是很少的。“興趣導向”是一大擇業誤區。
    另外,不同的職業可以積累相同或相似的職業經驗,這是許多求職者沒有注意到的。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由于他們對職業沒有切身的了解和感受,通常會主觀地夸大專業的界限和區別,而不注意不同專業工作之間的“相同的”成長因素。譬如: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你都不可避免地要學會與人相處,與人合作;不管你干什么,都涉及怎樣面對你的上司和下屬;不管你在哪家公司,都需要培養對職業的忠誠和敬業的態度;不管你在什么單位,你都得從一個單位的最基層、最缺乏技術含量、最微不足道的崗位干起,并把它作為你職業生涯的起點。大多數人不太可能“坐直升飛機”直接躍入你最理想的職業位置。
    記者:我注意到,一些人之所以放棄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在這個專業領域呆得太久,浪費青春。因為自己不喜歡嘛。我覺得最好的情況是既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又符合社會需要,這樣的選擇是最理想的。
    向程:走入職場,可能會遇到自己不太滿意的一份工作,這是常見的現象。不過就認為這是在浪費青春,這種想法是一種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緒。當然啦,在社會需要與個人愛好上,如果能夠兩全其美,當然是最好的!不過,即使你對眼下的職業不感興趣,或者不是你理想之所在,你仍然不可輕言放棄。你要考慮報酬問題。在職場,為豐厚的薪資而努力工作,是最正常不過的心理了!因為這個工作提供給你的報酬,或許是你現在生活的基本保障,或者是你日后發達的經濟基礎。你需要謹慎掂量、理性評估。退一步講,就算處在現在的職業狀態,你也可以學習到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東西。而急于放棄現在收入可觀的職業,常見心理原因是對職業生涯的不了解。
    記者:您所說的職業生涯是指什么?作為大學畢業生,他們應該怎樣看待最初的職業選擇呢?
    向程:職業生涯是指把職業看成一個過程,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決定。實際上,擇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的一生往往面臨許多次職業選擇和職業定位。以我自己為例,在我24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做過3年的煉鋼工程師、5年的總裁秘書、3年的國企廠長,3年的私企經理、4年的外企白領、6年的心理醫生,職業類型涉及科研、文秘、工廠管理、政策研究、營銷、資本運作、心理咨詢等?,F在想來,自己真正最適合做什么,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不清楚的。
    人在不同時期進行的職業選擇,與這個人的個人命運、年齡、性格、無意識情結等因素有關。“我究竟適合做什么職業”這個問題,只有在有了更多的職業閱歷之后,才會真正明了。許多大學畢業生,他們急于在一開始踏入職業生涯時就給自己的未來進行“定位”,而且把這種選擇看成決定人生成敗的“抉擇”,這是不必要的,也是一種對自己不夠寬容的想法??梢哉f,除某些從事單純技術或科研工作的人之外,在一個單位,一個職業領域干一輩子的,畢竟是少數。我想說的是,我們不必把眼下的選擇看成終生的歸屬,這樣的話,我們對現有職業的不滿就會下降。
    假如你對某一職業特感興趣,往往意味著某種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記者: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能夠一開始就從事一項自己很喜歡的職業,是很幸運的。他們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興趣而僅僅依據社會需要來定位自己的職業,或許,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更看重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是吧!您認為,他們是否需要尊重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向程:肯定是要尊重的。而且不管什么人,其實都很難違背自己的心愿去從事自己很討厭的職業。所以說,尊重自己的志趣選擇職業,是很自然的。只是我要提醒的是,相對于中年人來說,年輕人對某種職業的興趣,更多的是一種“潛意識的情感投射”,而不是基于客觀理性的評估。我們生活中的所謂“喜歡”、“愛好”、“感興趣”等等,說的只是一種感受和愿望,并不一定代表“熱愛”和“適合”,甚至就不是真正的喜歡。譬如,我的一位來訪者向我咨詢職業發展問題,他現在有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但6年來,他一直想當律師,為此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參加律師資格考試,幾次都未通過。為什么?因為他只有強烈的當律師的沖動,而并不真正用心于法律知識的學習,沒有認真進行職業準備,甚至不能集中精力參加考試。你說他喜歡當律師呢,還是不喜歡?用心理學來說,這種“有某種難以自制的強烈沖動而又缺乏行動支持”的現象,是一種常見的潛意識情感投射。
    記者:那么,他喜歡當律師呢還是不喜歡?“律師”究竟是不是他的職業興趣偏好?
    向程:從現象上看似乎很費解:如果它真正熱愛律師這個職業,顯然他會努力參加培訓,不會一個大學生學了6年的法律還拿不到律師資格證。但是,如果我們說他不喜歡從事律師職業,那他為什么要花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準備律師資格考試,而且總在表達自己想當律師的愿望,好像也說不通。心理咨詢之后才明白,這位來訪者真正的問題其實與他當不當律師的“職業選擇”無關,而是內心深處存在一個“公平情結”,是心理情結在作祟。在他28年的人生成長經歷中,特別是在他幼年的早期經歷中,遭遇了太多的“不公平待遇”,看到了太多的“不公平事實”,而這所有的不公平,都與他有一個“霸道的、不講理的父親”和一個“委曲求全的自己”有關,與自己“在父親眼里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兒子而受到粗暴懲罰”的幼年事件有關。不過,他一方面是一個調皮的孩子,另一方面在家里又是一個乖孩子,在父親的懲罰面前從不反抗。因此,在成長的記憶(潛意識)中,“打抱不平、伸冤、為自己的錯誤和過失辯解”,成為他難以實現的“愿望”。這就是他想當律師的深層心理。
    記者:哎,還真的有這么復雜!這樣看來,大多數對某種職業懷有特殊興趣和個人偏好的人,可能都是有內在情結。但是,即使這樣,我覺得他還是可以選擇當律師呀!就像您說的,您們心理咨詢師都或多或少有“助人情結”一樣。人究竟可不可以按照自己的內在情結選擇自己的職業呢?
    向程:當然可以,有了內在情結的推動,我們的職業沖動會提升,職業欲望會更強,這并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當事人要明白自己的“心理情結”和“職業傾向”之所在,即要滿足情結所需,又要回到現實的選擇上。有時候,找一個職業指導專家幫助你評估評估是非常必要的。我想,僅僅建立在某種內在情結基礎上的職業沖動,是神經質的,往往不能持久。因為神經質,所以當事人就不會很現實理性地考慮問題啦。一些從業者,常常憑著自己不能覺察的神經質沖動去擇業,就會出現“頻繁跳槽”的現象,甚至一年之內“跳槽”達5次以上,長此以往,他們很難在一個公司安心工作,也就沒有晉升機會和職業成就可言,這才叫做浪費青春。處在這樣的狀態,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職業,更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職業。
    記者:能不能這樣說,假如你對某一職業特感興趣,往往意味著某種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根據您的經驗,能不能告訴我,還有那些現象是屬于非理性的從業沖動?
    向程:可以這么說。年輕的求職者身上常見的非理性的職業沖動,表現很多。譬如:頻繁跳槽,越跳越差;興致勃勃到一家公司,稍遇挫則隨即放棄;不詳細了解公司提供的職位信息,僅憑字面意義應聘某個職位;過度關注公司的文化氣氛,對上司或老板懷有強烈的親情期待;過分看重上司的個人魅力,忽視應聘職位與自己的特長是否匹配;總想“挑戰自我”,選擇自己的“弱項”擇業而不懂得揚長避短;急于求成不愿從最基層的崗位干起,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忽視薪資報酬,覺得只要自己喜歡,工資給多少無所謂;薪資報酬做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覺得什么工作薪資待遇高就選擇什么,忽視崗位成長空間和個人提升機會;在缺乏職業經驗和創業條件的情況下草率創業等等。
    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常與他(她)本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情結及專業能力等有密切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興趣、性格等是一個人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可以僅憑自己神經質沖動去面對嚴酷的職場競爭。所以,在擇業過程中,對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做出客觀且全面的自我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當你獲得了必要的專業經驗和團隊整合能力時,自主創業的時機才會來臨
    記者:大學生自主創業需要什么條件,決定性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向程:經驗和能力。當一個人獲得了必要的專業經驗和團隊整合能力時,自主創業的時機才會來臨。如果我們把創業的條件進行細分,可以理解為創業6要素,即:職業氣質、創業動機、職業經驗、管理能力、啟動資本、機遇。在這6要素中,前4項屬于個人的內在條件,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根本。在這些內在條件中,一個人的職業氣質類型和職業經驗是最重要的。
    記者:作為當事人,怎么了解自己的職業氣質類型。有沒有可以用來確定職業傾向的方法和專業工具?
    向程:當然有。一般情況下,職業評估可以選擇《凱爾西職業氣質類型量表》或者《霍蘭德職業傾向量表》測試,對于一些不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的人來說,進行這樣的專業心理測試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給你提供一些重要的參考意見,便于增加你對自己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也可以進行《愛德華個性偏好量表》測試,確定你的心理需求偏好。通過這些測試,加上職業指導專家對你進行的評估,對于你進行理性擇業會有很大的幫助。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的職業氣質類型是“藝術創業型”,你當然可以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進行自主創業,不過,你可能需要與職業類型是“供應者”、“保護者”、“化解者”的人進行合作,這樣你的團隊可能更好,事業更容易成功。
    記者:您是不是說,即使要自主創業,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合作?大學畢業生應當怎樣看待并以怎樣的心態對待自己的職業生涯?
    向程:是的。合作是創業的重要前提,而合作的能力和團隊管理能力,不是一下子就獲得的,特別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他們大多數需要通過至少3——5年的時間去培養自己這方面的組織、協調、指揮能力,這是一個人的職業經驗的重要部分。如果我們把這方面的能力定義為“人際能力”的話,那么,通過職業閱歷積累起來的“專業能力”和“人際能力”是創業者所必備的。
    從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生涯的角度說,不同的人生階段,面臨不同的職業發展任務,并和那個年齡階段的心理成長特征相吻合。“愛拼才會贏”這對于年輕人來說,就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但這句話不能適用于一個年過半百的老者,對于老者來說,“無為而治”可能更有價值。這里涉及一個職業與心理的匹配的問題。
    從這一點出發,大學生的職業生涯似乎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果說,大學生活使我們接觸了更多的知識,掌握了更多的關于學習的方法的話,那么,在我們剛剛畢業進入職業生涯的開始階段,也就是在最初從業的3——5年中,職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不是“我愿意做什么”,也不是要“掙許多的錢,建立自己的商業王國”,更不是“達到理想的職業高度”,而是“職業適應”。這里的職業適應,既包括專業經驗的獲得和培養,也包括對于下一階段很重要的人際關系的適應和職業發展資源(人際關系資源、市場信息資源等)的積累。這一發展任務,通常是一個人在30歲之前完成的。當我們人到中年,職業早期經歷中所積累的東西,會成為一生的財富,并推動我們走向職業的巔峰。
    記者:當一個人完成了您所說的職業發展第一階段的任務之后,他是否就可以進行自主創業了?
    向程:不一定。我特別要強調的是,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進行自主創業,在職場,人人都是企業家,人人都是老板,其實是一種夜郎自大的心理,一種文化上的弱智。世界上只有那些具有較高的成就需要、自主需要、創新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在眾多的創業者眾脫穎而出,也就是說,只有“創業型”的人,才可能成為自主創業的主導者。而你是什么類型的人才,可以通過職業評估大體確定??傊?,對自己的了解是很重要的。我并不鼓勵使用“自主創業”這個概念,特別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強調這個概念會加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而忽視職業經驗的積累。
     


    上一篇:心理訪談節目并不等同心理咨詢?? 下一篇:活在愛中的秘訣--黃維仁
    分享到: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yourcandyshop.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国产网站_鲁大师好看视频在线观看_天天日天天操心_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_99久久免费精品色_电影AV是免费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