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癮與網癮背后的依賴情結
更新于 2015-05-07 ? | 瀏覽次數 0
成癮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成癮行為是很普遍的人類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癮物與成癮方式已向高科技演變,比如網絡游戲成癮。因此也可說,網癮是科技的代名詞,是文明的副產品。
網癮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值得深思的是,人們為何那么依戀網絡世界?網絡游戲為何會迷倒那么多青少年,且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中的男孩?是我們的教育不力?是父母的教養無方?還是獨生子女本身的問題?
或許,研究成癮的專家,會總結出一系列形成網癮的因素。確實有許多原因會使孩子迷上網游,但要達到癡迷于網游而不能自拔的程度,并非是所有迷上網游的孩子。那么,什么樣的孩子容易上網成癮?而保持上網成癮的條件和力量又是什么呢?
精神分析告訴我們,各類成癮都是基于人類的自保和自愛本性中的對快樂、愉悅、興奮、刺激和幸福的追求,或者說是基于自保和自愛本性中的對克服分離焦慮、戰勝孤獨恐懼的追求。
人類是群居動物,分離焦慮是人最早的體驗,孤獨感便是人最早面臨的恐懼。我們從原始人尋求逃避分離恐懼的途徑中看到,可供他們選擇的是各種群體狂歡,諸如佩戴面具、崇拜動物圖騰、敬奉動物神明等儀式活動。在狂喜體驗后,他們獲得一段時間的平靜生活,不至于過分遭受分離釀成的痛苦。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和單調生活的厭倦,焦慮的緊張程度逐漸增強,直到重復同樣的儀式將其消除為止。
再后來,出現了非狂歡文化的逃避孤獨方式??晒┤藗冞x擇的有:垂釣、棋牌、詩賦、發明創造等,或是嗜毒、酗酒、賭博、亂性等等。如果選擇的是后者,它們能使人很快達到狂喜狀態,而忘卻孤獨與焦慮。當狂喜體驗消退,分離孤獨感又油然而生,所以他們不得不頻繁、迫切地尋求狂喜狀態,甚至成癮。我們發現,這些有害的成癮比有益的成癮更容易形成,并非是它們內含的刺激量多,而是它們達到興奮刺激的速成性。如果說,成癮是對愉快刺激的本能追求,還不如說是對逃避孤獨與恐懼的本能反應。
人類本身存在的依賴情結或成癮傾向,就是用來應付生命存在中現實焦慮和神經質焦慮的。但每個人的個性特質不一樣、對焦慮的忍耐閾值不同,他對焦慮的釋放和處理也就不同。良好的釋放方式是合理、有度、有彈性、促進人心智發展的。消極的處理焦慮的方式是脫離現實的,比如通過無意識壓抑、轉移、退化等自我防御,達到一種假象的內心平衡。往往這樣的釋放方式是無節制、過度或成癮的。
可是成癮又是緩解焦慮的最簡易辦法,一只煙、一杯酒、一顆藥丸、一件衣物、一夜情等,都可以成為尋求快樂、避免焦慮的替代品。一旦體驗到這樣的好處,那些替代品絕對成為被迷戀的對象,上癮是必然的。而有害的癮,在讓人們迅速忘卻生活的繁蕪復雜的同時,也忘卻了生命負載的意義和目標。
成癮者的內心獨白是:上癮是幸福感與滿足感的快速達成,我不用煞費苦心或久經磨難,就可輕而易舉獲得生命的激情與高潮體驗。我們理解了,難怪“癮”這個東西,使人那么容易上,又那么不易下。難怪那些渴望成功和幸福,而自主和自控力處于稚嫩階段的青少年,那么容易癡迷于網絡游戲。
雖然所有的成癮都表現為過度的依賴,都存在心理的依戀障礙,但不同的依賴(對什么依賴),有著不同的動機和情結。比如毒品依賴者,有著享樂和受虐情結;賭博依賴的人,存在權力欲望和征服情結;網游依賴者,絕對有追求卓越和成功的需要,并存在內心深處的依賴情結。網游成癮的表象,是孩子在追求新鮮、刺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性,而本質上是在逃避內心的空虛與孤獨,滿足他們的依賴需要。
網癮現象,人們看到的是孩子不思進取、意志消沉,看不到的是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的潛能,以及他們攻擊性的壓抑。網癮的孩子,是本可以成為卓越的人,可惜只能算是虛擬世界的佼佼者。他們過度依賴網游,正說明他們有過剩的精力需要釋放,說明在表達他們成就夢想的破滅,在用扮演英雄的幻想,抵抗現實的挫敗。
不幸的是,網癮讓他們不再尋求新的追求。因為成癮的象征意義是固著,即拒絕更新。我們看到,網癮行為已給孩子一種忘我的陶醉,這種陶醉,又成為了孩子重復與強化打網游的動力。這必然導致孩子對現實的疏離,不再追求新的事物。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英雄氣概,縱橫于暴力傾向的網絡世界,他們的聰明才智枉費于征服網游里的種種怪物。
怎不叫人痛心疾首!網癮,吞噬的是青少年的心智,耗損的是時間與生命的代價。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網游成癮者,為何多是條件優越家庭的孩子?為何多是聰明而個性有壓抑的男孩?
其實,在網癮背后,保持孩子成癮條件的力量,正是他潛意識的心理內容——依賴情結;促使孩子上網成癮的“幫兇”是父母,父母潛意識心理內容——依賴情結,是父母成為“幫兇”的無意識動因。
當人脫離母體,成為人那一天,就對分離的體驗激發出焦慮,心理學家弗羅姆稱“這種體驗是一切焦慮的總根源”。分離意味著被隔離,意味著孤獨與軟弱無力,依賴情感便成為人最早的情結(或情感需要)。當孩子發展出自己的分離感與主導性時,母親的身體再也無法滿足其需求。在這種時候,就出現了尋求其他分離的途徑的必要性。孩子能否實現促進他健康成長的“分離”之路,取決于父母與孩子的依戀模式,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
所謂促進孩子成長的“分離”之路,是指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和創造性。指在孩子早期,能充分給予他獨立的空間與時間,接觸同齡孩子,接受各種游戲,體驗競爭、沖突、受挫、獨立完成事情和任務等。而這些,在中國多子女家庭,或在國外的家庭常能見到,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正好相反。許多獨生子女家庭是金字塔關系,家里4-6個成人,眾星捧月一樣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得到的總是以我為中心的被照顧,孩子大腦總是給灌輸的聽話、要乖、別惹是生非、快做作業等概念。如今的幼兒園和小學,許多老師是女性化、小家長式的老師,孩子們仍免不了被指令性的傳統教育:要當乖娃娃、聽話、守規矩、成績好,否則要受罰??梢苑治龅?,這種教養模式下的孩子,更多的體驗是:被保護、被操控、弱??;更多的感悟是:惟我獨尊,需要可以無條件獲得。而缺乏的恰好是人格結構最重要的東西:主動性、創造力,和感知他人需要的能力。那么,作為人的原始依賴情結,被溺愛下的孩子,不是也不可能通過促進他自主成長的新途徑(分離途徑),將此情結合理地轉移和釋放,而是通過父母等關系人物的過多給予,一直保持了依賴情結的滿足。如果這種教養模式不變,孩子的依賴情結便以固著的形式成為病態的情結,在男孩子身上,其控制欲望、攻擊欲望的本性會受到壓抑,而顯示出一些個性的中性化、或女性化的特質。
從許多青少年活動營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與外國孩子相比,其心理素質的耐性、毅力、合作性、創造性思維(統計分值)遠遠低于國外孩子,而依賴、嫉妒、抑郁分值遠遠高于國外孩子。這些差異的背后,無疑透視出中國孩子內心的自主性與攻擊性壓抑,以及他們心理依賴情結的固著。
所以網游依賴,是許多被溺愛孩子的必然現象。尤其是獨生子女中的男孩,由于他們男性意識(如擴張、控制欲)的本性抑制,在伴隨成長中,這些本能需要的增強所形成的沖突,必然導致他尋求不同途徑得以解決。男孩若沒能在現實中獲得獨立和成就需要的滿足,他會按自我理想去建立一個能滿足他依賴情感需要的對象。即便他沒有網游依賴,也會借助其他途徑去依賴一個對象或事物,比如狂熱地崇拜追逐現實中某個球星、歌星,或沉湎于酒吧、小混混團體。這些對象足以成為他自我理想的替身,而陷入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矛盾的生活狀態。
網癮依賴,也是許多家庭不和諧或教育滯后的必然產物。父母面對網癮孩子所表現的無奈,正是他們教育無方的寫照;面對孩子的欲哭無淚,隱含著他們家庭內部失衡的傷感;面對網癮的痛恨與憤怒,是他們潛意識依賴情結的自我懲罰。
因為溺愛孩子的父母,自身也有深層的依賴情結,這是他們成為孩子網癮“幫兇”的心理元素。什么意思呢?有一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意思。如果網癮的動因是孩子內心的依賴情結,那么這一情結肯定與父母的情結有關。
當孩子的父母還是孩子時,更是受到他們父母的諄諄教誨:必須聽大人話、嚴于律己、必須讀書、將來做人上人。來自上上輩父母的家規家訓,幾乎都在“必須怎樣、不能怎樣、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思想領域。每一代的說教竟是那么高度一致,可見中國大統一文化根基之厚重!不可否認,如果你從小受東方文化影響,你的內心會拘泥于做什么是對,做什么是錯,這些價值觀念會無形地成為你內心的約束,制約你的行為。許多強迫性思維、強迫性個性就是這樣來的。
可以說,大統一文化就是一種強迫性文化。什么尊卑貴賤、孝忠禮義,什么集體主義觀念、社會主義思想等,無形地熏陶著人們的習性,你不得不服從權力、權威、名譽、等級……如果你反抗權威(父母或上級),會令他們很不高興,會遭來責難、輕視、懲罰等等。在中國的家庭,是不允許有爭執、沖突、分裂存在的,是禁止“以下犯上”的種種觀念與行為的。依附權威思想、依賴父母力量,是東方文化下的集體無意識情結。所以,我們的父母還是小孩時,就生活在他人(尤其是父母)需要的世界,而缺乏自我意識,缺乏自主自發性。他們只有順從權威,方能克服被否定、被拋棄的恐懼,他們的內心體驗,正是一種服從和依賴權威意志所帶來的安全與好處。
這樣的依賴情結,伴隨著人長大成為父母,而進入了影響下一代的親子關系。代與代存在的依賴情結有著相同的性質:惟恐失去父母權力的依靠。不同的是依賴取向有別:上輩人更多依附的是父母對己的秉性和精神的認可,下一輩因心理上惟我獨尊的需要,而依附的是父母全方位的給予。這種依賴取向,也進一步說明了是父母的溺愛所形成的取向。
溺愛,是東方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家長制教育方式的變種,是父母依賴情結轉嫁在孩子身上的關系控制。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一種溫情的殺傷力。因為溺愛不可能使人成為獨立自強的人。溺愛顯見的特點是:父母以最多最現成的答案性語言在與孩子對話;是以最大的“犧牲”包攬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是以父母自己的經驗“出謀劃策”替代孩子設計好人生的每一步。于是,有了被溺愛的孩子的脆弱、逆反、執拗,遇到挫折或風險事件時的無所適從。而人的生長或自我實現需要,也是人的本能追求,當生長潛能受阻礙,自發的力量便會被迫轉向反方向(或旁門左道)去發展。如那些走向“黑道”的人,就是因為他內在的能力和那些阻礙其能力發展的力量相沖突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不能實現他自己、不能創建性地運用自己的能力,也就無法實現內在的和諧與完整,他就會煩躁不安、抑郁或瘋狂,會被驅使著他逃避孤獨無助,逃避到酒吧、網吧等凡是可以逃避自己的地方。
說到底,網癮現象,最應該給我們家庭教育以警示。遺憾的是,社會上各類少兒培訓班是層出不窮、花樣繁多,父母也不惜代價把孩子推向所謂成功的“起跑線”,可就是缺乏成人教育的培訓班。其實父輩們需要學習的有很多,首要的是學習認識自己,自己身上的哪些個性特點或情結是負面的、是幫倒忙的?還要學習愛的學問。許多父母都非常愛孩子,可越愛越是讓孩子逃離家庭,這肯定不是外界網吧的問題,而是父母非理性愛的使然。成熟的愛孩子,意味著作母親的,能溫柔、一致性地給予孩子精神的關愛,幫助孩子學習關愛別人的能力;作父親的,能堅定地幫助孩子與母親的分離,幫助孩子識別傷感情緒的緣由、學習獨立應付外界沖突和風險的能力……只有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擁有,才是創造了利于孩子成長與發展的條件。
只要一個人具備了他的內心力量,他自然會利用機會建立他的人生目標,實現他的自我。他擁有了他的真本事,便有了永遠可依賴自己的東西,而不至于陷入虛幻的成癮。我們的家長做到了嗎?
一個成人,若有自己的事業追求,麻將就不會是占有他時間和精力的霸王;
一個孩子,若有了現實目標追求,網游也就不會是他施展抱負的王國。